城市更新与区域经济整合关系理论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15 07:48:27

城市更新与区域经济整合关系理论研究综述

【摘 要】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区域经济整合与集聚的产生条件,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布局“动态化滞后”、区域经济外部性、规模经济形态以及产业的空间布局对区域经济整合发展的影响,论证了城市更新作用于区域经济整合的主要方式,并为后续研究铺平理论道路。

【关键词】区域经济整合;城市更新;城市空间布局;外部性

一、引言

产业集聚主要源于追求规模化经济的企业的大量“群居”,这种企业的“群居”可以产生相应的企业群优势,使集聚区域内的企业个体获得资源、物流、技术溢出等竞争优势,从而促进个体企业的发展,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整个集聚区域的发展和壮大,形成所谓的“集聚效应”。与此同时,区域经济整合是把相互关联产品的生产按照一定规模聚集到某一区域来进行,从而使企业获得节约生产成本或交易费用的效果。经济整合是建立在集聚基础上的演化,是大于微观经济又小于宏观经济的一种运行机制,属于一种“次宏观”的经济形式。因此,在区域经济环境里的经济整合也更加具有代表性和显著性。

作为区域经济载体的城市经济受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从城市更新方面对城市及区域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本文侧重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布局“动态化滞后”、区域经济外部性、规模经济形态以及产业的空间布局对区域经济整合发展的影响,论证了城市更新作用与区域经济整合的主要方式,并为后续研究铺平理论道路。

二、城市布局“动态化滞后”导致整合

早在上个世纪,就有学者曾经预言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重要主题。如今,现实摆在所有人的面前,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对中国经济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回顾过去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从2000年的36.2%增长至2011年的51.27%,10年间有近2亿人口从农村来到了城市,平均每年约有1800多万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截至2014年年末,全国城镇常住人口总数为7.4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4.77%。而按照《国家信息城镇化规划》中设定的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60%的目标,若以2014年为基年,2014年年末13.68亿人口为基数,按现在的年人口自然增长率5.21‰来计算,到2020年,全国总人口将增加4300万,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总数将会增加1.2亿,达到或者超过8.5亿人,这意味着平均每年将有超过1400万人转为城镇常住人口,面对如此巨大数量的人口迁移,城市规划和布局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人口、经济压力

城镇化的“急速”进行同时也对城市功能的及时跟进提供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的翻天覆地的巨变,这其中饱含着中国政府对于城镇化及旧城镇改造的决心、毅力和勇气。在城镇化这一过程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发展机遇才是我国城镇化问题的核心,而在众多的机遇面前,区域经济整合所释放出的能量不可小觑。

三、外部性导致整合

在经济学界,普遍将从事某产业的企业在某区域内的集中称为“产业专门化”(specialization),而在这种“产业专门化”的驱动下,该产业在该区域内进一步繁荣发展,逐渐形成具有规模效益的“区域定位经济”(localization),在经济学中,也将其称为“MAR型外部性”。与之相反,如果某一地区内产业格局呈现一种基于分工或者具有地域特色的“多样化”(diversity),则这种“多样化”就对应成为一种“城镇化经济”(urbanization),在动态演变的过程中被称为“Jacobs型外部性”。相同或相近产业的企业在某个特定的地区出现集中现象,则对应的是MAR型外部性;反之,如果某地区是多种产业并存的状态,不同类型的产业集中在一起,则较多地受Jacobs型外部性的支配。总之,MAR型外部性是一种发生于产业内部的外部性;Jacob型外部性是一种发生在产业间的外部性。

Batisse(2002)通过分析中国29个省份的30个工业产业在1988-1997期间的数据,观察了这期间中国工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即在一定的区域内,企业的数量规模对产业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在相同产业内,企业数量越多,产业内部竞争越激烈对该产业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明显,是动态外部性的重要构成条件,也是该产业保持增长活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与此同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多样化的经济环境有利于产业的增长,企业可以从同区域内产业的多样化中获得好处。

对我国较为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区域而言,笔者认为,前文所述的各种形式的外部性都是显著存在的,因为相对于一个比较狭窄的城市空间或相对比较紧凑的城市区间(尤其对于珠三角的大部分地区)来说,产业多样化和产业专门化是并存的本文将其称为区域经济整合。

四、规模经济促进整合

对于企业来说,在相对较大规模的经济环境中,不仅意味着拥有更大的市场和更加旺盛的需求,而且还意味着企业有可能与周边或者外界可以产生更多的交流,不论这种交流是来自与产业内部还是外部,都可以一定程度的帮助企业积累技术、理念、人才等知识力量,良性的竞争也可以促进整个行业或相近行业的进步。因此地区经济规模还可以清楚的反映某些具有的地区特性的外部性。这种外部性可以是正向的,如人才的合理流动,技术的战略共享,和理念上的不断进步;也可以是负向的,如环境污染、恶性竞争等(Combes,2000b;Charlot,Combes,2000;Batisse,2002)。

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通过人为设定一套区域经济整合调控体系,利用机制的作用,相近地域内的企业在空间布局、产业链条、资源优化配置、资本要素以及市场要素等方面进行互联,彼此共生成新的经济发展框架,拓宽区域经济体的发展空间,扩大区域经济体的整体发展范围,形成新的发展格局,使过去的竞争对手成为今天的战略合作伙伴。也有学者认为,通过竞争,可以促使地方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和教育投入, 并通过劳动力等资源的有效配置来促进多样化,扩大城市集聚效应。(李金滟,2008a)

五、区域经济整合下的产业空间布局

世界银行报告称:“国内市场整合对于提高地区资源配置效率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分割的市场容易阻碍生产要素和最终产品的流动,通过扭曲要素价格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世界银行2005年的研究报告也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商品市场日益呈现一体化趋势,全国各类商品价格日趋一致,地方法规也日益趋同。从经济周期的视角,Xu(2003)研究表明,从1991年到1998年中国省份市场也趋于整合趋势。

与此同时,在城镇化发展的大前提下,产业集聚与城市圈、城市群等空间结构融合的表现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产业集聚为空间结构融合的前提,而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又为产业集聚提供了重要的必备条件,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加快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和知识溢出的传播性,从而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发展升级。

除此之外,基于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在工业型城市规模不断扩容,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的今天,人为作用下的城市规划和更新在影响着规模报酬的递增。

六、区域经济整合视角下的城市更新

空间结构融合与区域经济整合的理论研究充分表明,空间结构融合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而经济增长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融合,二者之间具有很强的内生性,并且还存在着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即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在本质上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内部影响过程。

由于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随着这种影响的持续发力,经济增长又反过来影响经济活动的在空间中的集聚,由这种互相影响促使地区空间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产生愈发紧密的内生关联性,而地区空间集聚又是由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再开发为主要方式的,而在这种城市发展方式在实践中的具体实施手段,我们往往将其称为“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一个兼容性很强的说法,可以将其理解为由制度转型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城市空间体系的城市持续重构过程。由于城市更新是一种手段和一个过程,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其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作用也是持续的,作用的过程是动态化的,其作用方式基本包含集约利用土地和土地资源的再开发两种。由这样一种逻辑关系我们可以有效的将空间集聚与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这一逻辑关系详见如下图所示。

七、结语

城镇化,首先是更新城市。通过对城市内部的重新规划和发展,提高城市产业化水平,增加就业岗位数量;改革城区住宅土地规划,扩大可居住面积;提高公共交通和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人员流动,客观上降低居住和生活成本。

就全国范围来说,重塑农村与城市更新的同步进行是我国当前以及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从理论上讲,城镇化的风险是有的,但同时好处也很多,风险与机遇并存。对于农村的城镇化改革来说,其核心问题便是将分散的村落和劳动力资源进行集聚,不论是城镇化所带来的机遇,还是城镇化改革背景下的潜在风险,都来自与此。

参考文献:

Baldwin, Richard E. and Martin, Philippe,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Growth, The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Cities and Geography, Vol. 4, Elsevier Press, 2004.

Duranton, G. and Puga, D. From Sectoral to Functional Urban Specialisation [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5, l57(2).

Brǜlhart, Marius and Mathys, Nicole, Sectoral,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a Panel of Europe-an Regions [ J] ,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8, 38 (4):348 ~ 362.

Fujita, Masahisa, Krugman Paul and Venables Anthony J.,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 ,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M] ,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Press , 1999.

Fujita, Masahisa and Thisse, Jacques-Francois, Dose Geographic Agglomeration Foster Economic Growth And Who Lose from it [ J] , The Japanese Economic Review , 2003 , 54 (2):121 ~ 145.

Xu,Xinpeng.Have the Chinese provinces becomeintegrated under reform? China Economic Review,13,116 - 133.2002

Word Bank. China: internal market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 Washington,DC: Word Bank , 1994.

Word Bank. China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productand factor markets. Washington,Dc: World Bank. 2005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文版(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

顾朝林、张 勤、蔡建明、牛亚菲、孙樱,《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简?雅各布斯,《城市经济》,中信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Cécile Batisse,《专门化、多样化和中国地区工业产业增长的关系》,《世界经济文汇》,2002年8月

吴良镛:《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苏南科技开发》,2003.

李金滟、宋德勇,《专业化、多样化与城市集聚经济――基于中国地级单位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8年2月

石奇,张继良;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协调性,《产业经济研究》2007年1月

上一篇:渔船油耗仪在我国的研发应用初步分析 下一篇:湖南省县域城镇化演化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