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帮助渔家孩子走出流失的怪圈

时间:2022-10-15 05:00:46

【摘要】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更要重视文化知识,但是侨港渔民是一个文化素质相对底下的群体。对文化知识的重要认识肤浅,造成了学生流失率较高,为了帮助渔家孩子能重返校园踏实学习知识,用强制执行的硬性手段和软环境的教育动员通力合作等对策。

【关键词】渔家孩子;走出流失

渔家就是以出海捕捞打渔为生的人家,他们没有田地耕作,渔船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全部。我们华侨小学座落于广西北海市四川南路与金海岸大道交汇处,这个乡镇是全国最大的支那难民安置点之一,由于历史原因我校具有特殊性质的学校,学生也就都是这些渔家的孩子。渔家孩子相对于边远农村的孩子家庭要宽裕,他们并不贫穷,可是他们流失情况依然存在并且有上升的趋势。因为他们劳作的性质决定了对孩子的管教缺失。一出海就是一季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校教育需要的家庭教育合力明显失衡。

我国实施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就是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按时入学,并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我校在2005年通过了广西区“两基” 达标的检查验收,2007年通过了国家“两基”达标验收,在各级“两基”检查验收过后,一直强调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效果也比较明显,流失率比在“两基”验收前迅速下降。尽管各级各部门都很重视,学校也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学生流失,然而渔家孩子流失现象仍然存在,并且流失率还时高时低波动着,令人担忧。如何帮助这些渔家子弟按时完成义务阶段的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为了更好地控制学生流失,我们必须去看看现状和分析成因,以及研究对策。

1.流失现状

流失原因比例:三个学年的流失学生总人数是67人,他们都是本镇服务范围内的学生。因家长意识的48人,占 71%;家庭困难0人,厌学19人,占28 %;家庭变故1人,占1.5 %。

2.流失原因(现状)分析

2.1 社会原因。 社会历史原因,侨港渔民是一个文化素质相对底下的群体。对文化知识的重要认识肤浅。

不少社会现象使得人们感到读书无用,感慨读书无用。导致家长对孩子受教育问题的不重视,比如:念了十几年书找不到工作,如今我镇不少大中专毕业生就有待业的,找不到自己的岗位,念书回来戴副眼镜和中途辍学的孩子一同在码头劳作。群众对送孩子上学读书看不到希望,往往孩子上到四、五年级就带孩子出海劳作去了。

2.2 家长意识问题。

2.2.1 三个学年来因家长意识流失的占流失生总数的71%,可见家长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不懂得教育规律是多么普遍的现象。他们想念孩子就带出海作业一年半载,然后就又送回学校,孩子在学校形成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便毁于一旦,随家长出海作业再回到课堂的学生,80%再也难以进入状态,往往学学又流失,学校努力劝学又回来,回来学一段又流失,反反复复,学无所成。造成不能按时完成义务教育的学习,小学初中阶段皆有超龄的现象。

2.2.2 家长看到读书回来的孩子书生气浓浓,找不到工作,但出海劳作又不能适应海上生活,眼睛近视了,晕船了等等,所以,他们觉得从小就得让孩子适应海浪的冲击,因此,有意无意的带孩子出海作业,目的是锻炼他们的海上生活能力,也不管是否是上学学习时段,逮着好天气就带孩子出海,没有一点预兆,老师主动联系上时孩子已在烟浩茫茫的海上了,只能苦口婆心劝其尽快回来。

2.2.3 不少家长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教育与受教育意识相当底下,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考虑孩子的终生发展非常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就是要送孩子进学校读书、学习,掌握终生学习的技能技巧。他们只考虑眼前不送孩子读书不仅能省下几个钱而且还能为家里干些活挣点钱。比如:小学四(5)班的,家长叫黄志信,住在侨北55幢302号,黄李娇学习成绩相当好,2009年9月新学期开学时班主任老师没见他来注册,及时到他家访问,原来学生很想继续就读,但家长不同意再让他继续上学,领导教师三次上门动员均无效。家长强调家庭困难,学校领导老师多次承诺减免所有费用,说多了家长极不耐烦地说:“要我孩子上学,你们不收钱还不行,你们还要给他吃饭钱才行呀”。像这种现象的家长还有相当部分。

2.2.4 还有的家长是对子女疏于管教,平时不看不闻,不关心,有70%的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念几年级在哪个班。孩子出现问题,如:学习跟不上、无心向学、贪玩不想读书等,听之任之,不加管教。这样造成流失的为数不少。家住红棉小区5幢501号的肖志莹,上小学一年级,下半学期本人不愿意上学,家长听之任之,学校老师和领导多次找孩子交流,寻找原因,找到症结,最终孩子回来课堂上了。

2.2.5 另一种情形是家长管教无方,没有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面对如今的孩子了解少,方法简单,这些家长是想管不懂管。不知如何是好。

2.2.6 家庭不和,夫妻离异,家庭经济困难等家庭原因导致流失。这种情况已经很少。

2.3 学校教育问题。三个学年67个流失生里有19人因厌学而流失。占28%的比例。这就促使我们对学校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改进了。目前整个教育评价制度还是以教学质量为主要手段。大多按学生考试的及格率、优秀率来评价衡量学校办学标准,衡量教师教学成绩。这样的评价制度势必造成某些教师为了学生能考到好成绩而给学生施加压力.学校里有级别老师不够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及心理变化、心理动态等。学习成绩好的,能跟得上的,而且老师常赞扬的学生就觉得学校是乐园,老师最可敬。而学习有困难的,成绩跟不上的,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的,常挨批评的,则觉得上学是苦难,老师最可怕。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弱者被淘汰是必然的。但是我们的体制使得未成年的孩子,因学习困难而离开校园那岂不很悲哀。其次就是当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时老师没有及时关注也会造成流失。

3.帮助渔家的孩子走出流失怪圈的对策每个学期都有学生流失,并且数量不少,前面统计的只是服务范围内的流失数,把外来流失的学生一并统计还不止这些,学校为了动员流失生返校,花费了领导和老师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觉得从以下几点去实施将会帮助渔家的孩子走出流失的怪圈。

3.1 每年一定要抓好新生入学工作。没有入学新生就没有流失生可言。动员适龄儿童入学不单是政府部门或是教育部门、学校的事情。应该说是大家共同的事情。《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里的第二大条第7小条里就讲到“……乡(镇)村都有动员适龄儿童入学等责任。”只有得到大家的支持、很好地配合,才会最有效果。也就是学校非常需要各村居委会配合,只有明确职责,各付责任,落实完成,才能实现新生入学达到百分之百。

3.2 必须提高家长教育与受教育意识。要使家长的意识觉醒、整个镇重视文化知识的风气形成,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但是,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单靠学校的宣传明显力度不够,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统筹组织实施,针对实际情况,给予各村居委会和各大公司的宣传任务,加大“九年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特别在休渔期间通过广播、咨询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其次是充分发挥学校办的家长学校和镇妇联举办的社区家长学校的功能。利用家长学校这个阵地,定期地有组织、有内容地给家长们上课。交给他们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子女的方法等等。

3.3 严格执行银海区教育文体局〔2002〕14号文件“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学籍管理实行月报制度的通知。”主要内容是:学生出现不假不到情况时,教师及时家访,家访2-3次学生仍未返校的,报告学校,由学校组织动员工作,一周内仍未见效,报告政府,由政府开出《义务教育劝学书》,继续做好动员学生返校工作。15天仍未返校的 ,作为流失对象向教育局上报。流失对象一旦出现必须得采取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第十八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所以,建议政府出台一些硬性措施并付诸行动。因为那些被确定为流失对象的学生是经过学校教师、学校领导一再动员仍然无效的了。这种情况下没有硬性手段恐怕控制渔家孩子流失还是一句空话。政府等相关部门联合行动采取措施是关键。

3.4 就是需要政府部门出台些硬性措施并坚持执行。 根据《教育法》第一章第九条、第二章第十八条、第六章第四十九条规定凡是中途流失的和流失劝学无果的可以考虑采取一下措施:

3.4.1 监护人经商的吊销营业执照,并给予罚款。

3.4.2 监护人出海作业的停止作业或罚款。

3.4.3 凡是上船干活,(或经商或打工)年龄在16岁以上的青少年,发给其出海作业许可证,凭证上船出海,办证时一定要有初中以上学历,以此牵制我镇学生必须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

3.4.4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章第二十八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根据这一规定,出台对凡是招用未成年人的组织和个人的处罚措施并认真执行。

4.学生厌学情况严重,比例在上升。学校要加强内部改革。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要求教师真心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家访工作。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觉得在学校里自己的学习不是最棒的,但是老师还是关注我,同学没有歧视我。尽管学习不优秀,也不至于流失在家。

要帮助学生走出流失的怪圈,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才可以做到,实践证明,单靠学校力量单薄,效果欠佳。毕竟流失造成的最主要最直接的还是家长问题,因此,要解决家长的意识问题,需要镇里的政府、学校、社区、各渔业公司等部门的通力合作。有强制执行的硬性手段也有软环境的教育动员,只有形成合力才能达到目标。

上一篇:小学语文感情朗读的培养 下一篇:以师爱促德育工作,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