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微探

时间:2022-08-28 04:43:08

语文阅读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微探

【摘要】当今的教育是多元的,开放的,所以教学也是如此!数学教学中融进语文的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成绩的提高,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更适合该教学法。有如下原因:一,有利于学生和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形成数学系思维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习的好习惯,它既注重了各学科的相互联系,又促进了各学科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延长和控制学生的课堂注意,还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让学生知道和理解课堂的主要内容,找出其因果关系,再以类推解决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注意;形式与内容;类推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不再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所主宰的社会,而是更注重“协同论”及“突变论”的社会。所以我们的教育也离不开这热火的“协同论”和“突变论”。“协同论”是指大系统中的各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制约,目的是建立统一的观点去处理复杂系统的概念和方法,强调的是影响和统一协调。“协同论”在生活中广泛运用,特别是我们战斗在第一线的教师更应该重视和运用。教学中各学科不再有界线,而是着重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也许有人会说:“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的事,与数学无关!”我毋须去抬什么大道理,请大家仔细地阅读一下新课标吧!我从这些年来的思考和实践,有如下的理由供大家思考。

运用该方法的原因有:

第一:有利于学生和老师理解和运用教材。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相互的,教师没有把握好教材,如何有的放矢带领学生学习呢?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如果老师备课不够充分,一到下课时才知道:有的知识还忘记了讲。结果是后悔不已。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就不太好!其原因是学生的学习毕竟是有限的,古语说得好:“取乎其上,得乎其中!”这样的教书方法限制了学生思维和思想的发展。聪明的学生就算学好了,可反应慢的学生就不好说了。时常有这样的问题出现:聪明学生提出的问题让老师难看的,结果教师也给学生难看,大家不欢而散。课堂上让学生阅读,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教师也有时间进行反思,对自己过去没有注意的问题进行补充。这样做的好处是大家都有时间去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学生阅读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指形成数学思维的基础),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过去把老师称为教书匠(即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而现在不光学生知道知识,还应该“懂得和运用知识”。“懂得和运用”的主体便是学生,只有学生看了,做了,这才有可能“懂得和运用”。老师讲得再多,学生没有“动”能说懂和运用吗?老师的教只是有限的时间,学生的学也是有时间限制的,聪明的教师和学生就在于如何利用这有限的时间。怎么运用?老师教和学生学都是方法。标准是什么呢?只有学生会做,这就叫做“懂和运用”。基于这一点,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培养了学生的好习惯。一个学生行为的好与否决定了这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好坏。我从事教学二十年,往往是——既不喜欢看书,又不喜欢作业的学生学习最差。因为这类学生的大脑是一片空白,不知道一天自己干什么和需要干什么,随心所欲惯了,久而久之,对什么都没有了激情,不看书和作业是家常便饭,更有的甚至逃学。而有的学生不想做作业,却成绩还可以,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在课堂上把重要的地方听懂了或者是把重要的知识都已经看过了或看懂了,那么一个很显然的条件就是学生会阅读会记忆,或是自己知道该干什么。难怪许多老师感叹:“好学生不用老师教!”那请问:“你的感受如何呢?”

第四:注重了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了各学科的全面发展。数学学科只教数学的知识吗?素质教育要求是什么?教师的职责是什么 ?如果有人认为是这样的话,那我只好冒昧地说:“根本没有理解到素质教育和教学的真正含义!”试想:生活能单一吗?正因为这社会光怪陆离,万事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教育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也不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吗?教育的目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该怎么理解?

第五:学生的阅读有利于集中和延长学生的课堂注意。学过心理学的人知道:一个人的注意力有集中和分散,当集中的点兴奋过后便是分散。学生自己掌控自己,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把不合理的分散状态变为集中状态。也就是说:把诸多的点集中到不懂知识的这一点上,(那时便是集中状态))把不懂的知识解决了就进入了分散状态,即“用在刀刃上”。这样有利于学生延长和控制课堂的注意,即控制学生的兴奋状态。只有学生控制了一节课的时间分配,学生才能学到更多更好的东西。

最后,学生的阅读照顾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阅读也是有层次的,好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会深入一些,提出的问题也许让老师难看,这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学生在乎的是--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战胜了不可知的困难,这就是人心和人性的最大满足。也许有学生根本提不出问题,这也不用担心,但由于好学生的带动,学习氛围的感染,多次的重复使用,渐渐地学会了问题。这样学生才会对学习更有信心,“知识在于积累”这便是最好的例证!

如何去实施阅读教学呢?

教师一定要摒弃过去已有的教育观念,一定要让学生“读”。可以不出声音,也可以出声音。对于重点的内容一定要学生读出声音。这就是数学教学与过去教学的根本区别,也许有人认为是小事,正因为这是小事,才不被大家所重视,可我还要说,最细小的事情才现出教师的功夫。对我们这些年青人来说可能不屑一顾,这是错误的,包括我在内,因为我也是从年青过来的。读是摒弃杂念之基础,读是理解文字之首要。以上是从阅读的形式上去说的。形式再好,也只能为内容服务。至于阅读教学内容方面就我本人的理解和实践而言谈一点见解,望同行们批评指正。

它包含了如下一些内容:首先学生阅读无非是为了掌握对象所包含的主要意思。如何去把握呢?学生从“发问,预测,澄清”三个方面去把握。“发问”就是学生根据书上的文字表达的意思来提出自己大脑中模糊的表象或是根本上没有的表象或是概念。以八年级数学开篇的《分式》为例,“分式”在过去的大脑中并没有这个表象,那该怎样理解呢?它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定义?带着这们的问题进入第二步——预测,对这些问题肯定书上有答案,在书上去寻找。如果有找出当然第三步就解决了,如果书上没有答案,那只有按学生的理解作出推测,那就进入第三步澄清。澄清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学生独立回答,互相讨论后回答,教师启发后回答,教师回答。对问题的回答采取的方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以上的顺序是按由易到难的回答方式。如“分式”的概念就可以选取学生独立回答。把握内容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不妨教给学生找出重点的字词来帮助理解。其方法有:新出现的字词,数学上用的专业术语,句子中的中心词。前边所讲的“分式”概念而言重点字词有:整式,字母。学生把这些弄懂了,这个概念自然就懂了!

第二步是确立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该怎样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如何去找出知识的重难点,只有确立了重难点,学生才有可能在最少的时间里学到最多的东西,也只有找准了重难点,学生才能够深入准确地掌握知识。其方法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一样,特别要注意的是标题与内容的关系。标题是该节内容的高度概括。教师应强调这是首要步骤!要通过反复的训练来达到目的!如前所示重难点是分式的条件和概念。至于练习与本论题无关,也没有必要多说。

把握本节的主要内容还不够,还应该知道系统里的小系统,这些小系统之间既有相互区别又有联系。如前所述:分式与整式,分子与分母,数字与字母,分数的基本条件与分式的基本条件。这些都懂了,那么这节课的内容也就懂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弄清该堂课所学的内容,才知道这些内容与过去学习的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也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主动的去归纳和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是最浅层次的学习,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其实,在我们的过去教学中就非常重视这一点,即老教学法中的复习这个环节便是。当然我们只不过是把它发扬光大罢了。在学习过程中别忘了想象的参与。想象的参与好处在于把过去的知识都重新复习了一遍,记忆得到了有效的恢复!想象是生活的枢纽,也是知识连接的使者,更是成功的桥梁!

深一点层次的学习便是让学生找出每一步所得结论与原因的关系,找出其根据,(即找出其因果关系。)这是知识转化最关键的一步,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检验!前边所说“分式”的条件为什么不能为零?这就涉及了分数和分式的知识,还涉及了运算的知识。学生也只有回想起除法运算中除数不能为零的知识,才会知道分式的分母也不能为零。也许多数学生找出这些关系较为困难,可通过探讨或教师的启发,一定会达到目的的。“万事开头难”,只要老师告诉了方法,我想多几次学生一定会的。这需要的是过程和时间,人世间的改革都是如此。新思想,新观念最初不会被人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习惯了,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最后学生开始归纳,类推类型的方法。分析综合是学生阅读不可少的能力,不光语文需要,数学同样也需要,所以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好处自不必说,“纲举目张”,弄清脉落,以便记忆。当然在实施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项:

首先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推行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不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是让阅读教学服从于和服务于数学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其次教学应明确阅读教学的步骤和方法,这也许与语文阅读教学有一定的差别,但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的放矢,人人都知道该做什么。还有一个因素是别忘记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阅读教学的实施必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和教育本身的规律有关。老师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和耐心,切莫虎头蛇尾,“苦心人天不负”的啊!

参考文献

[1] 《新三论》网上博客

[2] 《阅读教学之研究》钟素梅

上一篇:小学生语文学习主动性指导策略浅探 下一篇:初中数学学习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