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榜样论文:道德在大学生中弱化的因素透析

时间:2022-10-14 06:12:31

道德榜样论文:道德在大学生中弱化的因素透析

作者:崔岩岩 单位: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目前,理论界对道德榜样作用尚没有系统的论述归纳。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道德榜样作用就在于在人脑中形成相关事物的表象,这个表象是直观向抽象过度的桥梁,是感性向理性发展的中介,是认识向实践转化的催化剂。早在中国古代,先哲们就已认识到道德榜样的巨大作用和重要价值。孔子为强调自我德行而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道德榜样作用在班杜拉的理论中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习得新的反应。成云雷教授认为,“榜样作为道德规范的人格体现,不同于对道德概念的分析或解释,而是以具体行为阐释、印证道德规范,具有直观性、可感性,为道德规范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实践形态。当人们在接受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或行为规范等教育时,如果能够提供与之相应的榜样,学习者的头脑中就能形成相关的表象,从而使外在于人的规范通过榜样而内化为稳定的人格心理定势,乃至形成持久的德性,促使其在特定境遇下把对道德规范的认识付诸实施。”他把道德榜样作用看作是通过情感感化使人们主动接收某种理想而获得德性的过程。因此,道德榜样作用可以看作是道德榜样的言语、行为、人格特征等外部表现对观察者传递一定的信息,从而影响观察者本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过程。

尽管道德榜样自身所代表着积极向上的道德理想,但现实中,并非所有人都会接受道德榜样的正面影响。由于参与个体(人)的复杂性,作用过程的不确定性等,导致道德榜样作用弱化的原因可能来自多方面,既有道德榜样个体、受众个体的参与,也有社会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制约。对于思想上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活跃、易变的转折期,负面、不利的影响很容易侵蚀他们的思想,腐化他们的行为。总体而言,道德榜样作用弱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社会发展的客观现状1.道德榜样需求的多样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加剧了不同思维形态、思想观念的碰撞。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模式下,大学生的思维与价值观念受其影响而呈现出多样化色彩。由于经济地位、社会阶层、生活阅历、受教育过程等差异造成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迥然。这种客观情况必然导致大学生对自身所选择的道德榜样的不同。对道德榜样需求的多样化,使得现实中的人们总是喜欢模仿和学习与自身条件接近的道德榜样。道德榜样与学习者各方面的条件越接近,越容易被接受和模仿。反之,那些高高在上,或与自身条件相差太远的道德榜样很难引起个体的共鸣。这也是为何那些距离我们时代已遥远的榜样人物很难在当前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2.偶像盛行对道德榜样的冲击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新事物涌入人们的生活。港台、欧美的歌星、影星等偶像开始遍布人们的视野范围。在媒体技术日益发展下,各种各样的偶像人物被商业化包装,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途径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追求时尚、潮流、新奇的人们,尤其是价值判断能力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和追捧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偶像的生活方式、衣着打扮、行为举止等都成为人们效仿的对象。这种追逐、趋同于偶像的行为又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从众和攀比心理,使得偶像之风愈演愈烈。而与之相比,国家和政府大力宣传的道德榜样缺乏了偶像身上的“光环”,显得“平淡乏味”,很难吸引大家的目光。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道德榜样的作用力。3.市场经济下的功利性功利心自古就有。然而,在当今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中被无限放大了。我们同西方社会曾经历过的一样,处于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中。我们的现代化同样也烙印着功利因素的特征,这一因素的增长对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而言,是经历现代化过程的必然趋势。市场经济的最大特征便是追逐利益的最大化。那些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佼佼者往往成为人们钦羡和模仿的对象,无形中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起到了道德榜样示范作用。处在校园中的大学生,他们即将走上社会,渴望美好的前程和成功的事业,他们看到成功者如何获得巨大利益和他人的尊重,便会纷纷效仿和学习。而当一些非法或不道德的人通过损人利己等手段也获得巨大利益时,这便会使一些功利心驱使下的学生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相比于道德榜样的牺牲、奉献精神,功利、务实在现实中更容易使人获得生存优势。因而,在社会中取得巨大利益财富的人往往比国家所树立的各类道德榜样人物更具影响力。道德榜样宣传存在的弊病1.媒体宣传的不当传统的道德榜样宣传方式存在很多弊端,首先是宣传手段、渠道的单调、陈旧。以往对道德榜样的选择和宣传往往蕴含过多的政治色彩,宣传途径主要是通过口号、广播和报刊,公众仅能从毫无生命力的文字、图片中获得政府“加工”过了的道德榜样信息,缺少对真实道德榜样的全面了解,使得公众对道德榜样的认可和学习出于被动状态,这种宣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道德榜样的作用力。其次在宣传内容上,对道德榜样宣传时掩盖了人性的复杂性,过分强调了道德榜样的“高大全”的形象,忽视了“人无完人”的客观真实性,对道德榜样人物的塑造过于理想化,脱离了社会实际,因而,让大众觉得道德榜样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英雄、模范。这使道德榜样失去了其本身的真实性、可学性。在推广道德榜样精神和事迹的过程中,大学生一旦发现自身的“不完美”或遇到阻碍,就很可能回避或产生望而生畏的心理,自动保持和道德榜样的距离。2.负面新闻的不良影响我国在转型期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困难,一些不正之风、不良现象给我国道德发展造成了阻碍。譬如,针对党员干部贪污受贿等违法乱纪的行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严惩力度,但此类事件仍层出不穷。还有一些利欲熏心的人,不惜昧着良心、破坏道德原则去做一些损人利已的事。这些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媒体都不遗余力在第一时间揭露真相、公之于众。尽管媒体对此类新闻事件的报道反映了公开、透明的原则,但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公众对这类人物、这类事件的不良印象。大学生群体是信息化时代最大的受益者和传播者,他们在发达的信息传播渠道上看到的,一方面是国家、政府、领导干部大力宣传道德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扬道德风尚;另一方面又是某些不法之人,尤其是个别领导干部违背道德、触犯法律,没有以身作则的现象横生,由此便会使大学生对这些领导干部产生厌恶心理,对道德榜样的宣传也反感和怀疑,更无从谈起去学习先进典型人物、发扬道德榜样的精神了。3.忽视道德榜样的利益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提倡助人为乐、先人后己,发扬集体主义精神,这并不是说,不要人们谈“自利”。任何人的正当合法的利益我们都要提倡和保护,只有在享有自身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更好地为他人谋取更多利益。然而现实中,我们在宣传道德榜样的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时,几乎忽视了道德榜样自身的利益问题。只动员、不保障,只提舍己为人、不提维护自身利益,在道德榜样自身利益如何维护和如何保障的问题上,没有做出任何承诺。道德榜样在选择牺牲自身利益去帮助他人后没有获得相应的补偿或社会救助,于情理上,自然会让人心理不平衡。尤其是,当道德榜样的助人行为造成自身重大利益损失,甚至牺牲自身生命时,所带来的痛苦和牺牲没有获得相应的补偿,在许多人的眼中,都把他们看作“傻子”。因此,无论国家、政府花费多大的力气,宣传道德榜样的精神和事迹,这种“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都会制约人们的助人动机,部分大学生难免会对道德榜样“望而生畏”,不敢轻易助人了。

挫折情境是施助者的道德行为遭遇阻碍而不可改变的客观外因,这一外因来自社会或受助者;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属于施助者本人对挫折的认知、评价和心理感受等主观内因。施助者在向他人实施道德行为时,由于遭遇到受助者的消极回应或无回应,或者可能来自社会的消极回应,而无法满足其道德需要,道德动机和行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挫伤,便会对德行产生怀疑、失望、恐惧等消极心理,从而影响其日后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产生。这对施助者本人和整个社会而言,都是很大的创伤和损失。比如,前不久发生的大学生见义勇为却不幸溺水身亡,而无良船家索要高价打捞尸体费用的事件,引起社会一片哗然。面对这种现象,更多的青年学生可能在伸出助人为乐的双手前也要犹豫再三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影响道德榜样对大学生作用的因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体因素。具体而言,社会因素包括道德榜样宣传的方式、途径,社会舆论氛围和制度、保障机制,个体因素包括道德榜样和受众两方面,其中,道德榜样本身的主观因素占主导作用。按照盛宇华教授提出的“典型宣传的有效性”模型理论,其中,道德榜样与受众的相似性、道德榜样的地位或身份、道德榜样行为的性质、道德榜样行为的后果、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道德榜样宣传方式这些都属于内生因素,而受众对道德榜样的认知度、理解度、认同度、情感共鸣度和践行度则属于外生因素,是不可控制的因素。我们所要关注和尤其要重视的是内生因素,内生因素是决定道德榜样作用大小的关键。道德榜样生成和传播过程中,尤其面向大学生群体的宣传和传播时,只有重视内生因素,使之具备代表性、真实性、时代性和针对性,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从这几个内生因素着手,是我们解决如何增强道德榜样对大学生作用效果的必然途径。

上一篇:道德教育论文:高校生道德现况及思索透析 下一篇:道德回报论文:道德回报机制的创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