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10-14 12:33:24

美术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要: 美术课程标准为美术教师提供了一个更高更广阔的教学平台,使美术教育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美术教师在新课改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偏差,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美术课程标准 教育理念 美术素养 教学手段 研究性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已在全国实施,作为美术教师,认真学习《标准》内容,领会《标准》精神,把握其实质尤为重要。有些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学习并运用《标准》中体现的教学理念,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服务。但也有一些教师对《标准》精神存在误解,有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就此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问题一:认为传授知识技能不重要了。

有些教师认为《标准》中课程目标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目标要求不十分具体明确,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可以不必花大量时间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了,或只让学生简单地练习一下即可。之所以有这种观点产生,其主要原因是对《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存在误解。

从表面上看,总目标没有体现知识技能教学的具体要求,其实,如果仔细分析,其表述更能体现知识技能目标,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才能有所创造,提高美术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知识技能教学,既体现知识技能目标,又不能让学生一味地学习知识技能。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更深入地学习知识技能,才谈得上创造和想象。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不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像做数学题那样学习知识技能,学生反而掌握不了知识技能。因此,孤立地进行美术知识技能的教学只会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只有在美术活动中,在审美活动中,为满足学生美术欣赏和表现的需要,而结合着知识技能教学,才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无论课程目标怎样变化,美术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教师既要重视知识技能教学,又要让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问题二:认为教师讲得越少越好。

变接收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标准》所体现的新特点。《标准》的出发点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同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有根本的区别。因此,有些教师便认为自己讲的越少越好,这是对《标准》精神的错误认识。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关键看教师如何运用。不论是灌输式教学,还是启发式教学,只要教师运用得当,都能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有些教师却在教学中谈“讲”色变,不敢讲,唯恐“越雷池半步”。只讲几分钟就草草收场,结果是该讲的没有讲透,学生如在梦中一般,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切忌“一刀切”。如在欣赏课中,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不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内涵,怎能对作品进行评论呢?而这些内容,是教师必须告诉学生的,只凭学生自己看书无法学到欣赏知识,更谈不上对作品进行评论了。我认为,不论教师讲多长时间,只要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只要学生有所收获,都不失为一堂成功的课。总之,不论何种课型,对于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教师必须讲清楚,对于学生需要掌握但通过自学就可以学会的知识,教师可稍加点拨,对于美术技能,教师不必细讲,只在学生练习时给予指导即可。

问题三:认为课堂气氛越活跃越好。

《标准》指出:“要改变至今仍然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收、单调反复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开展研究性学习。”因此,有的教师便认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可放开手脚,所以,课堂气氛越活跃越好。其实,这是对《标准》精神的片面理解,学生主动参与并不是教师可以放手不管,片面追求课堂氛围,学生乱成一团,教学效果并不好。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把握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和实质,切忌做表面文章,一味追求形式,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在这里,学生能否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关键是教师能否创设探究情境,营造探究氛围,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索知识,获得学习的乐趣。学生的探究活动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教师如同乐团的指挥,学生如同演奏家,他们只有根据指挥的动作、表情去演奏,才能演奏出动听的音乐。以欣赏课为例,如果教师不做历史、环境、背景的简介指导,而一味放任学生自己去欣赏、讨论,学生可能会感觉无从下手,致使课堂纪律涣散,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在欣赏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做法是:①观察(感受阶段:视觉感受,心理感受)②分析(从色、形、构图等方面分析作品;学生作笔记,口头发言)③解释(进入作品深层,意见各异,展开讨论)④价值判断(分析作品整体特点和综合理解,口头发言),教师不要把成人意见强加于学生,不要让学生接受美术评论家或美术教师对作品的评价,而要学生自己感受作品,自己阅读作品,亲自作出对作品的评价,这才是美术欣赏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问题四:认为只有运用多媒体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标准》倡导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以及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大量应用,也因为一些教师在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之后,学生对美术课有了浓厚的兴趣等原因,致使很多教师认为只有运用多媒体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些都是对《标准》精神的片面理解。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标准》中有关多媒体教学的论述。首先,多媒体应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应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作为教学媒体之一的计算机和其他普通教具一样,只是一种工具,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而不应成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媒体,切忌只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排斥常规教法。

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听课中发现,一些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其实就是把要讲的内容用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教学,仍是灌输式教学。如一些教师将板书图片、提问等统统做成课件,教师只在一旁点击鼠标,电脑代替了教师的位置,学生感兴趣的只是这种形式,而并未对美术感兴趣。所以,一节课要想取得成功,还应靠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与先进的教育技术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一定能加深对课程改革精神的理解,澄清这些模糊认识,真正把新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上一篇:教学反思在新课改中的地位初探 下一篇:谈历史课改教学中对学生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