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的研究近况

时间:2022-10-14 11:27:25

【前言】慢性肾衰的研究近况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由此可见,正虚有阴阳、气血、五脏六腑的虚损,邪实则有外邪、水湿、湿热、瘀血、风动、蕴痰寒化或热化等诸般变化。因而有以正虚为主,正虚邪实并重,邪实为主等不同病机变化特点。 中医药治疗肾衰 辨证论治:慢性肾衰的病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临床表现复杂、变化...

慢性肾衰的研究近况

病因病机学的认识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病机虚实夹杂,阴阳交陨,正虚邪实贯穿于本病的始终。

正虚为主:一些医家认为慢性肾衰之正虚主要表现为脾肾阳虚,由于慢性肾衰病程缠绵迁延日久,因此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脾与肾存在着互为因果的病理关系。如脾虚湿困,运化不健,气血化生不足,无以养肾;肾虚不能制化水湿,水湿寒邪愈盛,失于摄纳,精微不能固撮,使蛋白尿、血尿长期不消,加重了精血的亏耗,则更伤脾肾,气虚及阳,久病及肾,肾阳虚不能温煦脾阳,脾阳久虚可损及肾阳,形成脾肾阳虚之病证。因此,慢性肾衰患者以脾肾阳虚居多,其中又以肾阳的衰败为根本。有人认为慢性肾衰患者脾肾虚损乃为其素因,且以肾虚为主。素因肾元之气亏虚,气化不健而分清泌浊功能下降,致使“湿浊”贮留体内,应当排出的湿浊不能排出,久之使湿浊化为“溺毒”,且“入血”为患。这种病之标邪(主因)的产生,乃为肾虚或脾肾两虚所造成的,并为病之根本。另有一些医家认为慢性肾衰以气阴两虚为多见。认识的差异,可能与地域、原发病、临床经验、收治病人的轻重程度以及辨证侧重点都有关。故宜因人而异,不可定论,如有人根据本病病变日久、逐渐损伤正气的特点,认为不论初期先伤阳,还是先伤阴,病至后期必阴阳两损、气血两伤。

正虚与邪实并重:有人认为肾衰多由毒瘀所致,毒入营血,瘀毒互结,内侵于肾,一则肾体受损,二则脏真受伤,致气化无权,脉络失约,肾门开阖不利,命门受损,相火失助所致。有人认为由于脾肾阳气虚衰,气化不及,升清降浊的功能受到破坏,不能及时疏导、转输、运化水液及毒物,因而造成湿浊、湿热、瘀血和尿毒潴留,形成因虚致实,虚中夹实的复杂局面;这些夹杂的病邪,虽然源于正虚,一旦留滞停蓄,又会反过来阻碍正气的升降,虚实寒热间也呈动态变化。

邪实为主:沈氏[1]强调湿热是贯穿CRF始终的病邪,并认为外邪侵袭“逢风”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有人认为慢性肾衰中湿浊、瘀毒既是正虚所致的病理产物,又反过来进一步损伤正气,使三焦气机升降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从而进一步加剧病情的发展。这也正应了近来一些医家提出的“浊毒”学说,他们多认为由于脾肾衰败,二便失司,三焦气化严重障碍,分清泌浊功能下降,浊阴难从下窍而出,故停留于体内,阻遏气机,壅塞三焦,波及脏腑,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升降出入失衡。气因水壅,水因气闭,水湿浊邪蓄积而不得下泄,清浊相混,继则或化热生毒,生风动血,或化郁成痰,蒙神闭窍,或浊瘀内结,戕伐五脏,诸症蜂起,产生肾衰的种种表现。

由此可见,正虚有阴阳、气血、五脏六腑的虚损,邪实则有外邪、水湿、湿热、瘀血、风动、蕴痰寒化或热化等诸般变化。因而有以正虚为主,正虚邪实并重,邪实为主等不同病机变化特点。

中医药治疗肾衰

辨证论治:慢性肾衰的病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临床表现复杂、变化多端、病情深重。为了便于临床治疗,传统上将慢性肾衰分为正虚和邪实。正虚诸证包括: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邪实诸证包括:外感,痰热,水湿,湿浊,湿热,瘀血,风动,风燥。肖氏等[2]独辟蹊径,以整体功能代偿疗法治疗慢性肾衰。他们认为这是对中医整体观念、脏腑相关学说、治未病理论和西医代偿理论的有机结合。其核心是将CRF时肾脏自身的功能代偿扩展至脏腑间整体的功能代偿。即CRF时不仅要积极治肾,而且还要根据CRF的发展变化规律及与全身各脏腑的关系,积极地调治相关脏腑,增强各脏腑自身的功能和对肾功能的代偿能力。并根据各脏腑参与代偿的先后顺序,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有人对脾肾阳虚型用金匮肾气丸,肝肾阴虚型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气血两亏型用八珍汤,浊毒犯胃型用黄连温胆汤,随症加减,配合中药灌肠,治疗160例,显效65例,有效57例,无效38例,总有效率达76.25%。吴氏等[3]从脾论治慢性肾衰,她们认为慢性肾衰常以脾胃病变为首发见症,后以脾肾两虚贯穿始终,提出湿浊碍脾、胃失和降为尿毒症早期的主要病理证结;脾肾两虚、阳不化气为尿毒症之渐,病之本。治疗早期化浊醒脾,和胃降逆,中晚期则以健脾益肾,强调健脾可斡旋中运,有助疾病的稳定与康复。

辨病论治:在辨证论治的同时,还要根据病情的发展采取辨病论治。在这方面不同医家均有独到之处,但不外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如淡氏等[4]采用健脾益肾活血排毒治疗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应用中药自拟方治疗本病42例,总有效率88.1%。

其他疗法:中药保留灌肠,是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一种独特、有效的方法。临床和实验证明,中药灌肠有结肠透析作用,能清除血中氮质,降低血尿素氮和肌酐的含量,减轻水肿和临床症状,使早、中期的慢性肾衰患者肾功能有所恢复。如有人用化毒降浊汤灌肠治疗慢性肾衰30例,方用:生大黄30g,蒲公英30g,丹参30g,制附片15g,生黄芪30g。浓煎200ml,每日1剂,分2次作保留灌肠,保留时间在30分钟以上。结果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其中BUN或Cr治疗后下降至正常者6例。

综合疗法:由于慢性肾衰病机复杂,单一疗法起效慢,故临床上应该采用多途径给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提高疗效。如有人从益气温肾、化瘀泄浊立法,采用中药口服、灌肠、静脉注射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24例,显效率54.17%,总有效率83.33%,均明显优于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

参考文献

1 沈庆法.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认识和临床研究.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2-44.

2 肖相如,张绍武.整体功能代偿疗法治疗慢性肾衰临床研究.湖北中医杂志,2002,24(3):9-10.

3 吴燕燕,李自强.慢性肾功能衰竭从脾论治浅谈.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2,4(3):35-36.

4 淡华,田耘,胡俊鸿,等.健脾益肾活血排毒治疗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42例.陕西中医,2002,23(4):292-293.

上一篇:脾病本质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探讨利疸康颗粒对α-萘异硫氰酸酯诱导大鼠肝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