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时间:2022-10-14 10:02:08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摘要:探讨了体育运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关系。主要结论:1)不同性别和城乡学生体育参与度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因子划分维度不尽相同。2)不同类别大学生体育参与度对社会适应能力各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某些因子的影响力度呈显著性相关,男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体育运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2-0079-04

“社会适应”是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的学习领域之一,也是我们过去忽视的领域。由于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社会适应能力所包涵的内容广泛,目前学者尚无统一定论。笔者根据已有的研究和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将社会适应能力归为8个维度: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行为约束能力、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

本文就体育运动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探讨体育运动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的因子构成、各因子的贡献程度和影响力度、不同类别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各因子之间的关系。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于2006年4月至7月分层抽取中国计量学院、浙江教育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温州大学、舟山海洋学院等14所高校2000名普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 910份,有效问卷1889份,有效率98.9%,其中男943人,女946人;城市766人,农村1 123人。

问卷经过12位专家检验一致认为有效,通过再测法检验可靠性系数为0.80。问卷主要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有关体育与社会适应能力各维度的38个原始变量,由学生按指标的重要性进行5级量表打分,指标“完全同意”打5分,“同意”打4分,“不肯定”打3分,“不同意”打2分,“完全不同意”打1分。依据不同学生的评价计分结果,对社会适应能力各指标采用SPSSl2进行R型因子分析,简化因变量的个数,得出不通类别学生的因子合成结果,并计算各样本的相应因子得分。再将合成因子得分与体育运动的参与度进行回归分析。

2结果

2.1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因子构成

取因子载荷量大于0.5水平以上的进行归类,特征值大于l的主因子,累计贡献率分别为城市男生69.872%、农村男生66.585%、城市女生71.763%、农村女生65.886%,基本上可以反映总体的信息量。从相关系数矩阵显示,影响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因素的测量指标两两相关系数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各测量指标独立性较差,KMO测度值分别为0.876、0.926、0.886、0.925,KMO值越接近1,在数理统计上越适宜采用因子分析。因子合成结果为城市男生由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能力、承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行为约束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合作能力7个因子构成(贡献率分别为14.129%、11.862%、11.163%、9.031%、8.51 l%、7.845%、7.331%);农村男生由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行为约束能力6个因子构成(贡献率分别为18.291%、13.030%、11.379%、9.568%、7.457%、6.860%)。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男生均认为体育运动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的第一主因子是“独立生活能力”。城市女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由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承受挫折能力、行为约束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心理承受能力7个因子构成(贡献率分别为18.277%、12.357%、11.335%、8.996%、7.430%、7.233%、6.134%);农村女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由学习能力、行为约束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7个因子构成(贡献率分别为11.665%、11.066%、10.770%、10.186%、10.145%、6.587%、5.465%)。男女生和城乡学生在反映体育运动对社会适应能力影响方面的因子有差异。从女生的调查来看,无论城或乡第一主因子均是“学习能力”,而不约而同的第7主因子均是“心理承受能力”。以前普遍认为体育运动在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方面以“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少数几个指标为主,但从本文调查来看,无论城或乡、男或女在各指标的认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变化,男生把“独立生活能力”、女生把“学习能力”放在第1位,而“人际交往能力”在农村女生中位居第6,“合作能力”则被不同类别学生均放在靠后位置,在城市女生中甚至没有体现。其它项指标,不同性别、城乡的学生有不同的认识。

2.2体育参与度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各因子的回归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对各个因子得分与体育运动的参与度作回归分析。采用分层回归方法对大学生是否经常参与体育活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各因子作回归预测。从统计结果看,男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女生的“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2.3不同类别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从统计来看,男女生和城乡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各因子之间相关不显著,仅城乡男女生在“学习能力”上差异呈较显著性,农村男女生在“独立生活能力”上差异呈显著性;城乡男生在“独立生活能力”上呈显著性差异,其余项差异均无显著性(见表3、4)。这说明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不同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各指标的关系并无明显差异,从而也体现出学生在某些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上呈现出等同性的特点。

3讨论

3.1 不同类别大学生体育参与度影响社会适应能力各因子的构成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运动是影响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类别学生各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均接近70%,但男女生和城乡学生在体育运动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因子划分维度和因子贡献程度方面有差异,在城乡相同性别上呈现出略微的相同性,说明传统文化和社会评价,男女性别定位,男女生在体型、性格、运动能力上的区别,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差别,生活方式的差异,人们的主观认识、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均表现出差异性,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别学生尤其是男女生体育参与度与社会适应能力部分变量相关的差异性和因子构成的差异性。女生把社会适应能力合成为7个因子,第7因子都归为“心理承受能力”,说明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下,男女生入学、就业的不平衡,许多单位不招收女生,考研究生时还要划分男女性别比例,从而使得女生的就业机会和入学比例明显减少,导致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加大。通过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压力、减少焦虑、克服抑郁。

在因子重要性的排序上体现了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新的认识,不同类别学生对因子的贡献有不同的体现。男生把“独立生活能力”排在了第1位,女生把“学习能力”排在了第1位,说明了当前社会适应能力的范畴已不局限于仅是如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等的狭义范围,而应从更广泛的涵义去考虑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在体育运动和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目标需求,按照性别、地域对各因子划分程度的差异,各需所求、取长补短,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3.2不同类别大学生体育参与度与社会适应能力各因子的回归分析

从表1看出,城乡男生均认为“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在体育参与度中是较重要的预测变量。从中学升入大学,学习环境、生活方式的变换,师友同学关系的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变,对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和独生子女现象,父母亲对孩子的衣食住行一手包办,尤其是男生在洗衣做饭、自我管理等方面相对欠缺,到了大学后更需要加强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而体育活动正是可以培养良好的独立生活能力的有效方式,因此男生普遍认为体育运动对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城市男生认为“学习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农村男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城乡男生均把“学习能力”排在了比较首要的位置。从表6看出,女生认为“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说明体育和智育有着紧密联系,体育运动对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等具有重要作用。合理的安排体育活动,能促进大脑的积极休息,使人体保持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提高感知觉水平,改进记忆力,发展思维和想象力,从而提高学习效能。

不同类别的学生在其它因子的预测上排序有所不同。体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要承担各种角色,如组织者,策划者、练习者、帮助者,随着活动内容和环境的转移,所扮演的角色随之改变,要扮演好的角色,就必须正确的认识自己、确定自己的位置、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加强角色责任、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训练,因此体育活动对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活动还要遵守游戏规则,无论是谁,只要参加活动,就要受该项活动规则的约束和限制,要尊重裁判的判罚,要与队友合作,体育活动是一项身体实践活动,它不仅是力量、智慧、胆略、技术的较量,而且还是意志的磨练、毅力的培养,它体现了战胜他人、战胜自我的一种无畏精神,因此在“承受挫折能力”、“行为约束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预测,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预测变量的重要程度按不同类别学生不同要求进行因材施教。

3.3不同类别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各因子之间相关不显著

从表3、4看出,男女生和城乡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各因子之间相关不显著,说明不同类别学生在判断社会适应能力各指标内部之间的关系时并无明显的差异性。一方面说明了指标内部之间相关不显著,另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知识、客观事物的认同和理解以及人们的价值取向、目标追求体现出了共性的一面。

4结论

(1)体育运动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勿庸置疑,不同类别学生各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基本接近70%,城市女生甚至超过70%。

(2)男女生和城乡学生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因子划分维度上有区别、各因子的贡献率也不同。在因子重要性的排序上体现了大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新的认识,男生把“独立生活能力”、女生把“学习能力”排在第一位。

(3)体育运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某些因子呈显著性相关,与城市男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与农村男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与城市女生的“学习能力”,与农村女生的“学习能力”、“行为约束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4)男女生和城乡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各因子之间相关不显著。建议相关部门在利用体育运动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大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认识和因子的归类、载荷程度、男女生的区别和城乡的差异有所侧重、区别对待。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使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切实的提高。[编辑:李寿荣]

上一篇:耐力训练对肌球蛋白重链的影响及MyoD、Myogeni... 下一篇:中小学“2+1项目”足球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