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体育运动的心理回馈效应干预大学生心理发展

时间:2022-05-18 09:34:15

利用体育运动的心理回馈效应干预大学生心理发展

[摘 要] 体育运动不仅体现在增进身体健康,而且体现在科学的体育运动有助于人的身心发展,降低应激反应,消除心理障碍。本文在运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体育运动的心理回馈机制、生理机制和干预因素对心理的改善作用,提出以大学生寝室心理场为隐,以体育运动为显,显隐结合的心理干预模式,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运动 心理回馈 效应 大学生 心理

什么是心理?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它通常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体验、看法、态度、倾向和相关的行为[1]。长期处于压力和烦恼的大学生,不仅产生焦虑、自卑、孤僻、忧郁、敏感等消极情绪,而且有少数无法应对,采用转向攻击或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数据显示:2004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生中,大约有14%出现抑郁症状,17%出现焦虑症状,12%出现敌对情绪;2005年,北京某高校在四个月时间内先后有4起自杀事件;2006年2月28日,广州某高校一周内连续三名学生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数字是冰冷、客观而不容回避的。如何指导学生正常地应对各种心理压力,进而保持心理健康,是教育界和心理学界都关心的问题。为此,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心理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体育运动的心理回馈机制、生理机制和干预因素对心理的改善作用,提出以大学生寝室心理场为隐,以体育运动为显,显隐结合的心理干预模式,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

体育运动的心理回馈机制

众多国外研究者在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后指出:利用体育运动的生物反馈方法可以转移和减轻心理压力,在加速血液循环和加深肺部呼吸的同时消除紧张、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心理适应和应对效能。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认为,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

1.体育运动对抑郁的心理回馈效应

抑郁是一种复合性负情绪,它会使人产生悲伤、羞愧、恐惧甚至负罪感[1]。其表现为:悲观、绝望、无自尊。巴芬勃格尔记录了23岁到27岁间男性的一次关于抑郁症的回馈关系,发现那些从事高度活动(2500千卡/周)、中度活动(1000千卡至2499千卡/周)和低度活动(少于1000千卡/周)在获得临床抑郁症的风险上分别是8%、17%和28%。McInman等人对运动后的被试者立即进行测量,发现他们的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紊乱水平显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2]。Mutrie总结了10项随机对照研究,提出:身体活动能降低发展中的临床抑郁症风险;实验研究说明有氧和阻力运动能有效地治疗抑郁症。Martinsen总结多年的临床调查,指出有氧锻炼或不强烈的体育活动有助于轻度和中度抑郁程度的降低[7]。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运动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状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状态。

2.体育运动对焦虑的心理回馈效应

焦虑是个体对不确定因素所产生的烦躁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1]。心理学家Petruzzelloe和tal在对104项有关身体锻炼对焦虑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后指出:每天长于20min的身体活动,可有效降低焦虑;渐进性放松练习也可有效地降低特质焦虑;身体锻炼比渐进性放松练习更能有效地降低焦虑;长期的和一次性的有氧练习均可有效地降低焦虑状态。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可以降低焦虑反应[3]。布朗等报告了对167名学生在研究前和运动10周后分别作了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慢跑、摔跤、网球有显著意义的降低焦虑。通过研究证实:长期参加体育运动者患焦虑症的危险性明显低于不参加运动者。

3.体育运动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心理适应和应对效能的心理回馈效应

体育运动是一种个体参与、集体配合的一项综合性活动。人们在参加运动中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快慰感的同时享受运动给予的回馈:心灵的愉悦和机体迸发的活力使人陶冶情操,心胸开阔,乐观开朗,积极上进。运动项目的丰富,参加人数的不同,形式的多样,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要求和爱好,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运动项目,从而获得其中的乐趣。成功感,自我控制感,竞争感,自信使参加者的主观幸福感提高,进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加强个体的应对效能[3、5、6]。

体育运动心理回馈效应的生理机制

1.内啡呔释放机制。内啡呔产生于脑、脑垂体和其他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能增加脑血流量,促进内啡呔的释放。这个内啡呔具有吗啡的作用,它能使人获得镇静镇痛的效果以及舒适、欢快的情绪体验。

2.转移机制。人类的忧郁、沮丧等不良情绪通常发自左脑半球的思维部分,而产生愉快情绪的区域在右脑半球。当人在运动时,左脑半球会逐渐受到抑制,而右脑半球则逐渐活跃,从而情绪转移取得支配地位。

3.单胺机制。资料证明人脑的神经递质如去甲状腺素(NE)、S—羟色胺和多巴胺的水平与抑郁症和精神分裂有关。而体育运动可以提高甲状腺素(NE)、S—羟色胺和多巴胺的水平,甲状腺素(NE)、S—羟色胺和多巴胺的水平的改变在促进运动后的情绪变化中起媒介作用。

4.放松机制。身体活动可以引起体温的升高,即脑干温度的变化可导致肌梭活动和大脑皮层电活动的减少,使人产生短时间内安静的效果,进而引起放松状态。

此外,由于经常从事体育运动降低了心率和血压,从而减轻特定的应激对生理的影响。从心理神经免疫学角度的研究发现,运动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作用途径降低应激反应的强度,抵抗心理压力对机体的损伤。从而使人注意力、记忆力、反应速度、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

体育运动各干预因素的心理回馈效应

运动的构成因素包括:运动强度、运动频率、持续时间、运动种类。所谓运动干预是指运动各构成因素单独和交互作用与学生心理改善的关系。

1.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事的运动所消耗的能量[1]。一般常用心率指标用最大吸氧量来衡量,有氧运动强度的设定大多依据美国运动医学会针对健康成年人的有氧运动强度的分级标准:大强度运动量机体最大氧摄取量为70%—89%,心率为每分钟130—150次;中等强度运动量机体最大氧摄取量为55%—69%,心率达到每分钟110-130次;低强度运动量机体最大氧摄取量为35%—54%,心率在每分钟80-100次,其中最大摄氧量为100%,最大心率=220-年龄。目前,国内外研究结果认为:大、中和小强度的有氧运动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改善作用,而其中效果最好的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Berger等发现,有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情绪的改善[8];Steptoe等研究指出,适中的体育运动能够改善抑郁、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状态;还有研究表明,长期坚持中等强度运动能够治疗非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症。对于大学生而言,只要从事以中等强度运动为主的身体锻炼,就能够有效地改善心理,增进健康[5、6]。

上一篇:消逝的“放学路上” 下一篇:提高学生的行商, 培养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