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2-10-14 09:03:17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专业技能操作课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职业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存在着受重视程度低、课程设置少、缺乏优质师资与平台等问题。提出推进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如下: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技能操作课程的地位;构建立体化的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模式;加强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优质的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实验实训平台。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9-0168-02

我国旅游业朝气蓬勃,其定位已上升到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然而相对于旅游行业的蒸蒸日上,近年来,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却显得英雄迟暮,与旅游业发展不适应。具体表现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旅游企业实际需求脱节,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虽然拥有管理理论知识,却缺乏实干的意识与经验,实践操作能力薄弱,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即使勉强进入旅游企业,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离职,增加了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这种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错位使得旅游企业与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互不待见,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就业被“亮红牌”,专业的吸引力不断下降。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应用性强、职业化程度高的专业,要突破现有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性与职业性,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放在突出的位置,培养满足旅游企业实际需求的管理人才。

一、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优化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模式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部分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专业发展时间短,一般派生自地理、历史、中文等传统老专业。这些专业一般都强调理论学习与研究,与企业界互动交流较少。因此,依托这些老专业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传统专业的烙印。加之,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一些教职员工认为实践操作是专科学生掌握的技能,到本科阶段就应该学习和掌握“高大上”的理论。即使开设了部分专业实践操作课程,在实际教学中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加大旅游管理专业操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对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模式是一个全新的改革和思维的突破。本科段旅游管理教育的意义从传统的知识积累逐步转变为以需求刺激为导向,以培养改革满足社会需求,旅游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将来必将占据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核心地位[1]。

(二)争取高校与旅游企业互动的主动权

高校要面向社会培养人才,假如高校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上无法得到认同,高校将失去人才培养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回顾近十年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由于人才培养与旅游企业需求的脱节,学校培养出来的高才生旅游企业不能用,旅游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学校找不到,企业已将招聘人才的目光从高校转移到其他领域,导致高校在与旅游企业的互动中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例如,现在许多旅游企业在招聘条件上明确写着要求具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明显将应届大学生排除在外。通过交流招聘人员谈到,现在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太差,很多企业招进后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对他们进行重新培训,付出的精力往往比招进一个有工作经验的职员花费更大。有的毕业生简历上写明拥有英语六级证书,可是简单的英语对话都无法完成,这使得许多企业对大学生失去了信心[2]。由此可见,社会的现实是企业需要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而非只会“纸上谈兵”的“理论人才”,因此,高校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操作课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专业型实战人员,才能在与旅游企业的互动中掌握主动权。

(三)推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化转型

旅游企业需求实践性强的旅游管理人才,高校理应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职业化的人才。但我国现行的高等旅游教育仍沿袭“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学校没有实习场所,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条件,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低,也导致了学生与行业接轨较为困难,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有较大差距。而国际先进的高等旅游教育院校都对实践课程提出明确要求,并且占据重要比重。例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都要求学生社会实践为1 000小时,除此以外,学院规定的实习为300~500小时。而在瑞士、法国等国的旅游院校中,理论与实践课各占一半。这些院校在旅游业界声名鹤起,毕业生供不应求。因此,高校旅游教育必须根据不断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定位目标,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职业化、高技能、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增设或强化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并将之置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心位置,促进高等旅游教育的职业化转型,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3]。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一)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设计,专业技能操作课程设置少,处于附属地位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以四年制本科为主,尽管不少高校认识到旅游实践操作课的重要性,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与影响,多数高校主要采用3年至3年半的理论授课,加上半年至1年的专业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技能课门类与课时都较少,且有时因各种原因被理论课程所取代,达不到培养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目的。例如,笔者所承担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总课时为54课时,因为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实操性课程,在教学计划制定时,设置了10个课时的实验操作课程。这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实践课较多的专业课,但实验课仅占全课程的五分之一,且由于学校配置的模拟客房实验室与酒店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许多实践操作项目常常无法开展,导致实验课不了了之。其他一些专业实践课程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二)高校投入资源有限,缺乏优质的专业技能操作课实施平台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校内实训实验室、校外实践实习基地这两种形式。但由于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场地限制以及资金不足等原因的制约,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室与校外实践实习基地都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影响到专业技能操作课的开设与实施。例如,许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只是对旅游岗位职能的简单模拟,缺乏整体设计,设施设备陈旧,仅可以开展单一科目的简单训练,不能进行综合性的情景训练,达不到旅游企业的行业规范,导致实训效果不理想。从校外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来看,也存在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多流于形式和表面,“产学研”结合有名无实,学生到合作企业去实践也无法得到系统的训练,从而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4]。

(三)专业技能操作课受重视程度低,专业技能操作课的优秀师资不足

优质的师资是高等教育成功的根本保证。旅游教育作为应用型教育,需要一支既有系统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践技能与经验的师资队伍。在英美等旅游教育发达的国家,从事旅游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师都必须有在旅游行业就职的经历,并对讲授的课程十分熟悉,杜绝徒有理论,却没有实践经验的理论家。表面上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人才济济,但大多数人从其他专业“转型”而来,他们当中许多是从“校门”直接到“校门”,虽然学历层次高,理论强,但实践能力弱。讲课时仅能从“课本”到“课本”。一些教师对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并不重视,加之现在高校老师的科研压力重,课余时间都被利用去做科研,写文章,没有动力,也没有兴趣到旅游企业就实践以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导致开设专业技能操作课的优秀师资非常缺乏。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技能操作课程的地位

旅游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要求培养的人才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高超的技术处理能力,适应现代科学管理的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树立整体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课多、实践课少的格局,在课程设置时,把技能操作课编排于正规课程体系中,并由原来的“辅考查课”提高为“专业必修考试课”[5],与专业理论课相辅相成,使旅游管理从以知识教育为主转化为以能力教育为主[6]。在实践环节的安排上,要改变传统教学计划中仅在毕业前安排实习的做法,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

(二)构建立体化的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模式

为培养旅游管理的专业化、职业化、实务化的人才,以学生的“高位就业”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强化专业技能操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构建立体化的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模式,突出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环节的连贯性和整体性[7]。立体化技能操作课程模式强调将技能操作课教学的实验、实践、实习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层层递进,多维度、多元化、全方位地实现高校、企业、政府的多方协同合作,从而达到旅游管理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全方位提高。具体而言,就是创设专业技能操作课程的内外环境,包括校内实验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打造专业技能模拟操作平台、专业理论应用训练平台和综合实践能力应用三个平台,运用认知实践、模拟实践、专业实践、管理实践、研究实践五方面的管理手段,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的综合利用,实现学生实践意识、身心素质、操作能力、实践经验、创新理念的提升,达到培养职业化、实战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目标。

(三)加强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开展技能操作课程的前提和保证,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师资队伍的技能操作培训,形成“双师型”师资团队。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走出去。即每年有计划地派教师外出进修,到全国知名的酒店、旅行社或景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规程、服务标准,在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也可以为旅游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到实践基地或其他企业兼职,从而提高自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引进来。即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人员或一线操作人员做兼职教师或实践指导教师,从而弥补专职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的缺憾。

(四)构建优质的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实验实训平台

要使得立体化的旅游管理专业操作课程能顺利开展,除了优质的师资外,还必须拥有校内与校外优质的实验实训平台。高校要加大投入,建立符合当前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实际的综合性校内旅游管理实验中心,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知实践、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的需求。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将学校的酒店、旅行社等经营实体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成为学生的校内实训中心,提供完全真实的实训环境与实训任务,这对培训职业化的旅游管理人才大有裨益。另外,高校应积极拓展合作范围,促进与旅游企业的广泛合作,建立各种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适应和把握不同企业的工作方式和节奏,并且通过在不同企业的学习和实践,形成和拥有自己的职业经验与见解。另外,有条件的高校应积极与境外旅游企业合作,建立境外实训基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国际化的旅游管理职业化人才。

四、结论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背景下,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优化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模式,争取高校与旅游企业互动的主动权,推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化转型。但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设计,专业技能操作课程设置少,处于附属地位;高校投入有限,缺乏优质的专业技能操作课实施平台;专业技能操作课受重视程度低,开设专业技能操作课的优秀师资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针对存在的问题,需要推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技能操作课程的地位;构建立体化的专业技能操作课教学模式;加强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并构建优质的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实验实训平台,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达到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务化、职业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余昌国.关于旅游高等教学改革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5(S1):6-8.

[2]陈学春,叶娅丽.论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43-45.

[3]吴国清,叶欣梁.旅游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的职业化发展[J].旅游学刊,2004(S1):15-18.

[4]徐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2):118-120.

[5]李茜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四、三、二”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2011(12):91-92.

[6]舒卫英.浅议高等旅游教育的专业技能操作课[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4):73-75.

[7]张娟.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4,17(1):128-131.

上一篇:涉外警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下一篇: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地方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