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改革

时间:2022-10-14 02:07:06

外语教学改革

摘 要: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技能和工具,不仅存在于语言文学之中,更多地依附于其他应用型专业,从而构成了复合型知识构架,这是高校外语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目前,高校外语专业的生存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同质化问题严重,外语毕业生专业水平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外语专业从业空间正在逐渐萎缩。 因此,各高校应大力推进外语专业教学改革,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构建高精尖外语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办学特色,因校因地制宜,培养多层次、多元化复合型外语人才。

关键词:外语教学 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7-024-03

一、引言

2000年颁布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出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1]。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各高校顺应潮流,调整专业设置,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了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积极试验和实践。在实践中,大家逐步认识到,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不仅是适应当前形势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人类文明进程、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的需要[2]。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取得了喜人的成就, 但从近几年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外语教育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例如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外语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广大外语学习者的应用能力低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等等。这些问题若得不到根本性的扭转和解决,将严重不利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键目标的实现。本文拟从我国外语专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出发,探讨新形势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涵义及能力框架

(一)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涵义

“复合”就是不同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成。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指既掌握了外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掌握了另外一门(或一门以上)其他专业或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的专业人才。复合型外语专业不是简单的两个专业叠加,而是一种融汇贯通的升华。正如专家指出的,由通才转向专才,再由专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化,并不是一种回归,而是在更高的起点上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具有更广泛、更丰富的内涵[3]。复合型外语人才应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

(二)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能力框架

总之,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复合专业知识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外语人才的适应性和外语专业的适用范围。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跨文化交际、协调组织等能力是复合型外语人才综合能力的体现。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外语人才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保证。

三、外语专业持续发展面临的危机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国际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广泛。在这种形势下,外语专业自身的问题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同质化问题严重

虽然《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到应该因校制宜,但是实际上在培养规格上存在着同质化倾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英语系按照同一份大纲组织教学,按照统一模式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截止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培养模式为“外语+经贸”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如果各高校继续培养大量经贸口径外语毕业生,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出现所学非所用的情况。我国英语专业点多达994个,各校性质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学生入学水平不一,师资条件差距很大,执行同-个教学大纲,一方面,一般水平英语专业毕业生过剩,另一方面,高水平高质量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严重缺乏[4]。

(二)专业点的大规模扩张,专业内部竞争激烈

在全国高等教育整体迅速扩张的大背景下,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近年来在数量上也呈大幅增长之势。目前,我国高校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下设的本科专业己达64个。除303所独立学院外,全国现有普通本科高校1145所,其中994所普通本科高校设有英语专业。从2005年到2013年,日语专业从293个增加到506个,俄语专业从91个增加到137个,德语专业从58个增加到102个,法语专业从60个增加到126个,西班牙语专业从19个增加到58个,阿拉伯语专业从10个增加到32个,翻译和商务英语两个本科专业更是从无到有,异军突起,专业点分别迅速增加到106个和146个[5]。近年来,许多专科院校、私立学校等也都开设了外语专业,这些院校的毕业生尽管水平可能没有正规本科院校学生高,但却能很快适应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威胁和排挤着本科院校外语专业毕业生,导致专业内部竞争激烈。

(三)外语专业从业空间萎缩

21世纪,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外语人才从业空间越来越小。首先,外语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与市场需求有差距,有学者调查显示,市场对纯外语毕业生的需求已降至为零,目前市场需要的是多元化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其次,非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外语水平大大提高,一般性的对外交流活动,非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外语水平基本上可胜任,无须过分依赖外语专业。最后,与外语专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如经贸、法律、国际关系、新闻等发展很快,普遍根据市场需要强化外语教学,在这些学科中,现在普遍接受的培养模式是专业+外语。不难想象,经贸、新闻等相关专业人才,由于他们既懂专业又懂一门外语,对于按照传统的外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单一型外语人才来说,无疑会提出严峻的挑战。因此,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高校学科专业培养规格的不断完善,传统外语专业人才所具有的专业优势将逐渐减小或丧失[6]。若不改革,外语专业人员从业空间的萎缩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四)毕业生专业水平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尽管中国有超过3亿人学英语,但是高端外语人才匮乏。来自中国翻译协会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翻译从业人员已达50万,但专业翻译人员只有约6万人,而且往往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少数经济发达的城市或者政府部门。相比“外译中”,“中译外”的外语翻译专业人才更是严重不足,目前缺口高达90%[12]。今天,我们有着良好的外语教学环境,有着先进的外语学习手段,有一支力量并不薄弱的教师队伍,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才合乎情理。然而,外语专业发展了,但培养质量还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的发展。产生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新世纪的涉外活动将需要高层次、高水平的外语人才,一般性的外语通才将不会有多大用场。为适应国际化、全球化发展趋势和需要,社会对外语人才水平的要求将越来越高,高水平、高规格、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才能在人才市场走俏。近年来,在我国举办的国家间、地区间的国际性政治论坛、经济论坛以及各种大型商贸和科技文化交流活动,充分说明了这一发展趋势[6]。

四、新形势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需注意的问题

要实现外语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外语教育的同质化现象、高端外语人才紧缺等问题,外语教学工作者应正确理解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涵义和基本特征,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坚持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原则,因校因地制宜,突出办学特色,分层次培养高水平高素质多元化复合型外语人才。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坚持“外语为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原则

复合型外语人才是“主从复合”或“主次复合”,而不是“并列复合”。“主”是外语,“从”或“次”是其它的非外语复合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姓“外”,首先要以外语教育为前提和基础。他们无一例外要具备其它专业大部分学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具备的过硬、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达到国家教委所颁布的教学大纲对外语专业学生的要求。也可以说,外语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中为“本”,是稳定不变的。其它复合专业只是增加多样性,增强适应性,扩展外语这一主要专业的功能和应用范围。因此,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自始至终,我们必须加强外语基本功的训练,特别是在一、二年级基础阶段,要引导学生苦练基本功,尽量减少或暂不开设复合专业的课程,决不能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失去专业优势和特点[2]。

(二)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内涵式发展是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与外延式发展通过建设新校区、增设新专业、扩大招生规模等措施相比,内涵式发展则是充分利用现有学校内外部资源,优化办学结构,突出办学特色和优势,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的发展模式。办学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没有质量的提升作保障,数量增长就会是粗放的增长、没有竞争力的增长和不可持续的增长[13]。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在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视频会议上,教育部杜玉波副部长再次强调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应实现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移,并进一步提出了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深化改革等具体措施[5]。目前,我国有约1000所普通本科高校设有英语专业,超过3亿人学英语,专业内部竞争激烈,而高端外语人才又紧缺。因此,各高校因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外语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14]。随着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人们充分认识到了外语的工具性,但对外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却重视不够。在外语教学中推行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和体现。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对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发表了看法(杨忠2007;蓝仁哲2009;张绍杰2010),呼吁外语教育界对二者兼顾关注,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找到它们的平衡点,促进学习者技能和素养的双向提高。单纯的外语工具论思想易使培养对象物化,重视了“成才”,却忽视了“成人”。2010年,教育部《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因此,外语教育应该以“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7]的外语人才作为最终培养指向,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兼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1]。

(四)构建高精尖外语人才培养体系

学界认为在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同时,教学条件好,资源丰富的高校应着力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端英语人才、国际化人才。我国目前培养的外语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已经有相当的数量,博士生层次主要培养高校师资和研究人才,但是,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国际组织的工作人员、经典著作和文学名著的翻译等高水平的外语人才仍然紧缺[8]。这类人才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外语(理想的情况应该是至少掌握两种外语),同时还必须有中外历史、文化、文学的深厚学养,具备科技、经济、金融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这方面的需要将更加急迫。据了解,目前还没有制订培养这类高水平外语人才的规划,条件具备的高校应积极探索高精尖外语人才培养体系[9]。

(五)因校制宜,突出培养多元化多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外语教育发展很快,许多高等院校先后恢复或创办了外语专业。目前,我国开设外语专业的高等院校大致可分为五类: 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师范院校、专门学科院校。各类院校教学条件、师资、学生水平等差异很大,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方面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合理分工,避免同质化的情况发生。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因师资条件好、学生入学水平高,应致力于培养高端外语人才(包括双语和多语人才。理工科大学外语系应该以培养理工方面的翻译和外语复合人才为主。师范类院校应该以培养外语教师为主。其他英语院系则应根据当地的人才市场需求和可利用的资源培养各种类型的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培养口径[10]。

五、 结语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当前高校外语专业所面临的绕不过去的问题。随着高校外语专业点的大规模扩张,随着社会人才需要的变化,外语专业成为目前就业最难的十大专业之一。21世纪的外语人才培养如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是摆在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和全体外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打破长期以来纯语言、纯文学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要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各类院校应有所分工,发挥各自的特长,避免同质化现象,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注重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外语人才的多种需要,培养出不同类型的高质量的全面发展的外语专业人才,实现外语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① 本文为2012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独立学院多学科交叉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12JGZ152)及2014年桂电职院教改项目“多学科交叉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部分成果。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rdisciplinary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Cultivation

Zhou Yanjun

(Beihai Campus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Beihai, Guangxi, 536000)

Abstract: English,as a skill and a tool, attaches itself to other practical specialties besides literature, which form the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frame. It is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and direc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Currently,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are facing serious survival and developing challenges, for their training modes are too single and homogeneous. Moreover,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foreign language graduates can’t meet the developing needs of society. Foreign language practitioners’ working space is gradually shrinking.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eek development through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emphasiz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build high-level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highlight the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e multi-level, diversified inter-disciplinary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Key word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training modes

参考文献:

[1]仇云龙,张绍杰. 晚清外语人才培养特色及其当下启示[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02):291-298+321.

[2]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及实践[J].外语教学,1997(2):33-36.

[3] 张郁.浅谈新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与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关系[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8(12):73-76.

[4]胡文仲.试论我国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回顾与展望[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2014(01):111-117+160.

[5]钟美荪,孙有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推进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第五届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思路[J].外语界,2014(01):2-8.

[6]张绍杰,杨忠.高校外语专业在新世纪面临的危机与对策[J].外语界,2000(03):2-7.

[7]张绍杰.面向多元社会需求和多元目标取向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对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考厂[J].中国外语,2010b,(3):4-9.

[8]张炳阳.今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外语人才[N].光明日报,2007(03):4-5.

[9]胡文仲.新中国六十年外语教育的成就与缺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9(05):163-169+240.

[10] 胡文仲.英语专业“专”在哪里?[J].外语界,2008(06):18-24.

[11]刘春燕. 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教育目标框架[J]. 外语界,2012(1):10-18.

[12]周业峰.我国翻译人才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出国与就业, 2011(1): 40-41.

[13]周先雁.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努力创建高水平特色大学[J]. 中国高等教育,2011(12):29-31.

[14]彭光芒. 文化素质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J]. 高等农业教育,2002 (9):22。

上一篇:古人对敦煌俗文献的修补、修复与再利用 下一篇:移动互联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业务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