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空心化”影响研究

时间:2022-10-14 01:20:17

中国农村“空心化”影响研究

摘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帷幕,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被迅速激活,农村住房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另外,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提高,促使农村住宅以及村内不同年龄层次居民的空间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开始备受关注。

关键词:农村;经济;空心化

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不少报刊和媒体纷纷使用“空心化”这一概念,并分析了农村聚落中人口流失、房屋闲置、耕地荒废、农业萧条等现象。此外,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人口不断增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与白然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日益加剧,在城市化、工业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也从不同视角对农村空心化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随着对“三农”、“农业现代化”关注度的提升,我国在农村“空心化”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作者认为既有研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为界定“空心化”而做的研究,主要是以研究农村人口“空心化”,农村劳动力“空心化”,农村建筑“空心化”现象,描述农村“空心化”特征为主。第二类研究较之第一类研究更为深入,分析了出现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原因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显然,第二类的研究是建立在第一类研究的基础上。第三类是在对农村“空心化”研究较为透彻的前提下,根据第二类研究的成果,提出自己的建议及能够治理农村“空心化”的方法。

对于研究农村“空心化”的成因而言,由于分析的角度不相同,各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而研究农村“空心化”的影响相对比较统一,大多学者的看法基本统一在以下几点:

(1)造成耕地浪费,阻碍农业发展

有学者利用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通过研究对比分析得出,我国农业空心化已造成大量耕地资源流失,而其主要地区在淮河与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北平原。

(2)农村人才流失,制约农业发展

谷云凤认为,要加快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稳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核心建设力量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一代”农民。郭秀伟也持有相同观点。他们认为,农村“空心化”现象的产生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出,优质农民,渐渐淡出农业。随着他们的转出,“新一代”农民的培养更是无人培养,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

(3)资本资金抽离,农村产业被忽略

农村空心化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本流失,并且也致使农业产业越来越空洞化。由于资本资金的抽离,农业所需的基础设施,农业机械设备得不到更新,农业机械化水平下降,农业科学技术依然陈旧,农业自然得不到发展。

(4)农村格局改变,农村居住环境恶化

跟随改革开放的脚步,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在解决温饱的情况,开始兴建房屋,"变田为房"的情况已不算鲜见,新房包旧房的情况就形成了特有的农村“空心化”面貌。但房屋更新,居住环境就跟上了么?虽然农村的房屋已更新,但仍然缺乏规划,村庄的整体面貌也未有改观。一味的乱建乱改,导致宅基地的分散,给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极大困那;另存内的交通系统仍旧沿用旧的交通系统,道路崎岖,农民仍旧进出困难;虽新建房屋质量有所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两大隐患。一是农民将储蓄全部用于新房建设,这不免减少了农业生产性投资,不利于农业发展;二是新建房屋错乱复杂,并未形成新的系统,农民居住环境仍未得到改善。

(5)发展农村教育难

已有不少学者对农村“空心化”对农村教育的影响做过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杨宝淡,他着重分析了当前农村教育结构情况,指出农村教育结构已经失衡,表现为农村内部的教育普及率不高。在他文中写道:“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力量薄弱,造成中等职业中学同普通中学比例失调”。“大量空心村的出现,使当地适龄入学的儿童数量大幅度减少,甚至出现整个学校只有不到50名学生和2—3名老师的现象,基础教育规模在迅速变小不利于基础教育的投入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6)农村文化无人继承

农村“空心化”对“新一代”农民在传承农村文化方面提出了巨大挑战,农村大量有经验,精通农村文化的劳动力渐渐离开农村,步入城市。第一,“新一代”农民缺乏农村文化的“教师”。第二,进入城市的农村文化继承者,被城市的文明以及文化同化,渐渐放弃对农村文化的重视。优秀农村文化,面临着前无传者,后无继任的尴尬境地。最后,在农村治理方面,农村干部也感觉乏力。表现为“培养后备干部、发展党员都面临一个年龄段、知识结构断层的问题。即使现有的村组干部,年轻的、有能力的大部分也开始向城市移动。”农村中的才干青年干部缺乏农村治理的经验,由于农民大量外出,村民参与农村政治缺乏热情,给青年干部管理农村带来更大的考验。综上所述,农村“空心化”给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带来各种不良影响,这些必将阻碍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空心化”治理迫在眉睫。(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HARRISTJR,TODAROMP.Migration,unemploymentanddevelopment:atwosectoranalysi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70.(01).

[2]肖文韬、宋小敏.论“空心村”成因及对策[J].农业经济.1999.

[3]杨永芳、刘玉振、艾少伟.“空心村”问题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26).

[4]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一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01(06).

[5]单胜道.“空心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0(03).

[6]张春娟.农村“空心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唯实.2004(04).

上一篇:泰州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设计者的价值观对设计合理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