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13 07:06:01

我国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摘要]财政支持对于农村社会保障具有缩小城乡差距、弥补市场失效、提高供给水平和收入水平等作用。经文章分析,我国当前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仍然存在着与城市差距较大、公共卫生投入不足、筹资渠道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试图提出改革建议,如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实施差异化战略等。

[关键词]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筹资渠道

[DOI]10.13939/ki.zgsc.2017.08.081

1政支持对农村社会保障的作用

1.1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起到收入再分配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日渐加大,从而导致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愈加缺乏;另外,财政的一大功能便是调节收入分配,而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它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1.2以政府财政手段弥补市场失效

由于社会保障的提供具有很大程度的社会公共性和福利性,如果让私人市场来调节,势必会存在着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由于缺乏充分可持续的资金来源而达不到投资门槛等弊端,此时市场调节社会保障的提供便会失效。因此,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仍旧需要借助政府的财政手段来推动。

1.3提高农村社会保障产品的供给水平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农民的整体素质相对落后,其对于社会保障产品的需求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因此,由财政来进行供给可以在数量和质量上更快地提高这些产品的供给水平,从而更有效地满足这些需求。

另外,由于某些农村社会保障产品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因此该类产品的市场会出现供给不足、市场拥挤等情形。此时,政府财政的投入和支持可以缓解这些情形,并且引导和带动私人市场调整其不足,共同提高农村社会保障产品的供给水平。

1.4全方位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首先,如前所述,政府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是其发挥调节收入再分配功能的一个具体手段,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实际上也是一个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其次,加强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有助于缓解农民在养老、卫生医疗等条件上落后等问题,减少农民在生活条件上的忧虑,推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地区转移,从而提高城镇化率,推动城市人口对农产品需求的提高,增加农民的务农性收入。

最后,通过财政手段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同样可以减少农民在消费和支出上的忧虑,优化农民的消费结构,推动其消费更多地向文化、教育产品、投资非农业生产等方面倾斜,更长远和稳定地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

2我国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2.1财政支持城市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差距较大

我国农村当前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等经济要素上,还是在社会保障的惠及范围、公共服务的提供水平和福利水平上都远落后于城市,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二元分离结构。而由于这种二元分离结构将在长期上客观存在,因此当前无法迅速地要求在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和政策上实现城乡的统一,因此更加需要政府通过财政的倾斜,更大程度地予以投入和扶持。

2.2公共卫生投入不足,亟待与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结合

当前,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公共卫生投入仍然不足,使得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结构上不合理,农村本身的公共卫生体系也未健全。尤其是,当前的卫生扶贫问题仍未完全纳入社会保障的体系,无法与社会保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能真正得到扶持和救助。

2.3当前地方财政负担较重,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力度不足

我国当前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仍较不合理,由于地方政府承担着更多的提供社会保障的责任,而其财政收入的来源和稳定性又由于近年来的财政改革受到影响,存在“入不敷出”的困境,而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关系仍未建立起来,因此使得部分农村地区财政承担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风险在不断地提高。

2.4农村社会保障的筹资渠道较为单一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及养老账户的收入来源主要长期依赖着财政收入的支持,而我国当前的财政收入赤字已不小,且政府债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单一地依靠财政资金的支持无法长期有效地维持这个体系的建设;但我国当前并未探索出更多元的、充足、可持续的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

3对我国改善这些问题的改革建议

3.1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在GDP和财政支出中的比例

针对上述我国财政支持城市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差距较大的问题,政府应当基于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GDP和财政支出中比例这一整体举措,在其中进一步对农村社会保障作较大程度的倾斜,以逐渐缩小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总水平和人均水平。

并且,在政府的支出结构中,应当尽量减少过多的行政管理支出和过度的经济建设投资,控制经常性支出,为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支出比例、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速提供更为充足的财政资金保障。

3.2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水平要适度,从重点项目入手,逐步增加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支持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接轨

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政策实践,财政支持不仅应当从规模和力度上入手,还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一定的差异化战略。

农村社会保障项目诸多,不同的项目的公共性、自足性、需求量等特征都各异,因此财政需要考虑到各种要素特征的差异,对农村社会保障项目提供分类支持。其中,农村的五保供养制度、救济救灾制度便具有很强的福利性和社会公共性,因此财政应当为其提供十分充足的资金支持。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较于前者,公共性稍弱,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私人或市场的作用,并且面对的目标群体十分广泛、实施的规模也较大,则需要在保证政府政策对其提供支持的前提下,分阶段稳步地推进。

3.3加大对贫困地区公共卫生的扶持力度,调整卫生资源在城乡的分配结构,完善农村的公共卫生体系

针对公共卫生投入不足的问题,财政应当加大扶持力度,调整全卫生资源的分配结构,将农村的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和完善起来,并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将公共卫生投入和扶贫投入结合起来,即“卫生扶贫”,从经济层面上解决好农村公共卫生水平低下的问题;二是将公共卫生投入与社会保障体系结合起来,在整个社会保障的大框架下、借助政策和组织动力最大限度发挥投入的效用。

3.4借鉴国外经验为财政支持拓宽筹资渠道,使这项制度得到持续发展,为农村脱贫攻坚克难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体系,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也十分重要。例如,在前述谈及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筹资渠道较为单一的问题上,便有许多国家针对这一问题,开拓了各具特色的筹资方式:巴西通过对农产品的消费者开征农业产品税,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进行补足;法国则采取了行业转移补贴的方式。这些筹资的途径虽未必完全符合我国国情,但其得以在其他国家发挥积极效应,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我国仍然可以提取其中符合国情,且合理性较强的部分,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进行借鉴。

笔者认为,在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筹资渠道这一角度,我们还应当关注到两个问题:一是虽然当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仍然对财政收入有极强的依赖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长期保持这种强依赖状态,当前体系规模的扩大和各政策的推进已经使得财政负担越来越大,因此农村社会保障也应当逐步确立好自身的资金来源,同时进行“增收节支”,确保自身可平衡、可持续。二是在这种单一的渠道之下,地方政府面对“入不敷出”的困境,不应一直依靠增加土地出让收入等不可持续的方式来增收,而应当着眼于财政收入结构和支出结构的整体,进行体制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王文素.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支持的长效机制探讨[J].地方财政研究,2010(11):15-21.

[2]王勇,黄新建.财政支持农村生活保障的综合效应研究[J].求实,2010(6):84-87.

[3]李放,韩艳翠.试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财政支持[J].农民收入、消费及社会保障研究,2005(6):551-556.

[4]毕红霞.国外农村社会保险财政支持的实践及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3(7):26-29.

[5]毕红霞.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1:1-167.

上一篇:引航员登离船时存在的风险及对策 下一篇:论衡平居次原则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