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建构的师资培训课程

时间:2022-10-13 06:26:31

自主建构的师资培训课程

摘 要: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关键。当今许多高校开设的教育硕士课程是许多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使用第一手资料――课堂录音,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着重介绍生成性教学的一个实例,以期启示师资培训的一条新路和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摒弃“满堂灌”,实现生成性教学。

关键词:存在方式 生成性教学 人本主义

引言

笔者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接受传统教育,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听课。在校期间,如果努力记住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和课本上的知识,一般在考试中都能取得好成绩。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的做法,都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自身所受的应试教育到担负起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存在着极大的转型困难。然而,值得庆幸的是,笔者在2006年下半年参加了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班,并修了一门以人为本的课程――英语教学论。在我看来,这是生成性教学的一个实例,这使我的教学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何谓生成性教学

美国的伊利莎白・琼斯教授和约翰・尼莫教授合著有《生成课程》一书,在书中,他们认为,生成性课程的核心乃是带有特殊背景的教师与处于一定情境中的具有个性的学生对他们面临的问题进行共同商讨而确定课程的生成过程。[1]建构主义教学观也认为:“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是那种预先设定的课程。”[2]目前国内对生成性教学实践层面的研究多以小学课堂为研究对象,且多是对单节课的研究,较少触及整门课程的教学理念。[3][4]本文以教育硕士师资培训的一门课为实例,以课堂录音为数据来源,讲述这门课的教师存在方式的独特及其教学效果,对今后的师资培训的方式有一定的影响。

二、生成性教学实例

(一)英语教学论课程

英语教学论是一门面向教育硕士的师资培训课程,以期让他们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尤其是教科研上的进步。一般的上课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洋洋洒洒讲授中外各门各派英语教学法、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学生忙于记笔记、背笔记,为写论文拼拼凑凑。但幸运的是,我的老师走了一条新路,她改变了她在课堂中的存在方式。我们英语教学论的老师姓李,我们就称她为李老师。

(二)教学理念和课堂存在方式

李老师坚持一个教学原则:不要刻意去教学生知识,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她推崇的教师在课堂中的存在方式是“真正的教育者也必然是被教育者”。[5]她说:

如果你没从学生身上学到东西,说明你没把学生激活起来。你把学生当成receiver(接受者),你是一个authoritative figure(权威人士),你总是让学生接受你的东西,所以你怎么能学到东西呢?最后教师就枯竭了。

(课堂录音2006年10月23日)

在她的课堂上,桌子每次都被重新排成U型,而她总是坐在学生中,参与学生的讨论,为学生的精彩发言而啧啧称赞,她总是说在学生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向学生学习的态度是促成课堂动态生成的关键。

她是教教学论的,她必须得把她的教学理念传授给我们。但她不想说教,而且希望我们也不说教。她说:“你用telling(说教)让学生改变、让教师改变是做不到的。只有你的being影响他们,就是要show(展示),尽量不要tell。”(在这里being就是教师的存在)

那么,她自己的being是怎样的呢?又是怎样影响学生们的呢?在第三节课中,学生D在口头展示中提到中国对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的问题,提到中“破四旧”,她插话了,以下是这部分内容的录音转写:

D(在讲台上):“破四旧”,把他们认为是乱七八糟的东西都破坏掉,其实这些都是精华。这些都是文物,要是留下来,有多好。

李老师(坐在学生的位置上):这儿我插一句,现在旧城改造也是这样。

D:中国文化底蕴太深厚了,东西太多了,是不是不珍惜啊。人家国外的话,一点历史他们就拼命地保护。

李:我们主要没反思,当场没反思。比如说,××地方有一座六百多年的寺庙,那时旧城改造,要造广场,把它用炸药炸掉,第一次没炸掉,第二次才炸掉,炸掉以后,报纸(报道)出来了,这是马后炮。

(课堂录音2006年10月9日)

这时她的存在方式是学生中的一员,和学生一起平等地讨论着这个话题。学生的发言激活了她的生活体验,她忍不住要插话了。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是个全知全能的“神”,不再是至高无上的、不能冒犯的绝对权威,她和学生都是这门课的资源。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学生的知识来源是多渠道的,课本、生活实践、网络资源、报刊杂志都对学生有教育意义,而教师的个人化实践知识更是学生宝贵的知识来源。

(三)催化生成的语言――实现课堂动态生成的途径

她上课很少长篇大论地讲,而是注意聆听学生的发言,然后进行回应,在回应中不是旁征博引,引用教育大家的话,就是援引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是在座学生的实际经验,听来十分享受。

李:其实,教学工作是一种有灵魂的东西,它是有激情的。课程就是活生生的人,做孔夫子。很多老师都想做孔夫子,包括我们在座的人。刚才从F讲的故事中就知道,她非常想做一个孔夫子。还有那天那个Y同学,她很想做孔夫子,她就是Einstein这句话,教给学生imagination(想象力),要比教给他们知识有用的多。她相信这一点,她就这么教了,她也很想做孔夫子,对吧?

(课堂录音2006年10月23日)

这段话是在第五次课讲的,那时她就已经发现了学生的内心。这段话不仅鼓舞着F和Y,也促进了大家的学习。善于利用实际、利用身边的活生生的教学资源的教师总能让学生觉得如沐春风。所以,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就要善于观察,善于联系实际。

有一节课,在讲到转变时,她更是发挥了她惊人的记忆力,一下列出十几个学员的发言内容:

李:现在到了激活每个人的时候了。F那个故事,那个高中生已经非常渺茫了(F的学生因生病而万念俱灰,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她是怎么改变他的,她用什么东西在改变他。三个小偷的故事(有一节课,三个学员分别讲了自己如何处理班上学生偷钱的故事),那些学员怎样改变那些“小偷”的。

(课堂录音2006年 11月 20日)

在这之后,她又提了十几个学员的名字以及他们的转化,她关注着大家的转化,并激励着大家的转化,当她听到学员们的故事而深有同感的时候,她说自己因激动而“毛孔都张开了”。[5]

新课程就是需要这种类型的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而又把教学目标融合在教学任务中,并且不着痕迹地推动教学目标的实施。这段话,总结了学员们在这之前的学习成绩,但更重要的是让学员们自己总结自己的转变,以领悟教师应该朝着什么方向转变,也就是实现她自己的教学目标―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班上,有一天,学员WJ在眉飞色舞地做着课堂展示,但他的观点中有些让人不能苟同,李老师没有打断他的发言,在他发言后进行了这样的回应:

李:还有对WJ的echo(回应)……有些话我想问你,你提到“神动”,就是让学生成为你WJ,那么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也觉得是对的,“一个好的老师就是怎样让学生成为他自己”。不是说你不对,你也有你的道理,你的价值观、教育观,你也是对的。你在讲的时候引发了我很多思考,你讲得非常好的。一个老师怎样让学生成为他自己,一个学生没有了自己,人云亦云。要让他成为他自己,首先让他看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教育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成为他自己,首先要激活他内心的世界。

(课堂录音200611月20日)

让所有学生都成为跟教师一样的人这种观点是与李老师的教师要向学生学习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的,但WJ上课发言较少,而大家也觉得他属于还没有被激活的学员,那怎么把问题说清楚而又不伤害他的积极性呢?李老师在肯定他发言的作用时,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她那么有说服力的发言中,学员们自有评判了。卡尔・罗杰斯认为教师能否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互动时的态度特征。其中最核心的几条态度特征就是真诚、关注和同感。[6]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李老师关注学生上课的发言,真诚地评价学生,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四)生成性资源――“为什么满堂灌了,学生成绩反而好?”

开放的课堂是新教学理念,教师预设了教学目标,而不是具体的教学步骤,在课堂中根据具体情况,师生互动产生了新的教学资源,这是生成性教学的理念。[1]

学员中有一人(WY)是本地的,她一边教书,一边还来上课。用她的话来说:“……其实没什么时间去备课。基本上上课时间一到就拎着一本书跑到教室里去了。到的时候我就说:‘同学们,我们的课已经比别人上慢了,啊,你们不要讲话,听我讲啊。’”她没时间批作业,就利用上课时间讲。这样处理教材的时间少了,学生操练的时间也少了,然而学生的平均分反而提高了,排名第一。这使她百思不解,感到痛苦了。她的问题一提出,学员们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是她个人的魅力所致,有的认为学生们体谅教师边读边教的辛苦,自发学习,有的甚至出言惊人:满堂灌是好的![5]这个讨论持续到第二天,有个学员讲了一个故事,使在座的人颇感信服。

F:我觉得我要用一个比喻来告诉WY:蝴蝶破蛹而出。蝴蝶从蛹里出来,很漂亮,很美丽。人们很羡慕,很欣赏它们。但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就是蝴蝶在蛹里时,中途把它拿出来,因为(按正常情况)它在出来之前,要经过漫长的、痛苦的历程。科学家为了减少它的痛苦,就自己(人为地)打一个洞,让它出来。它确实也变成了一只非常美丽的蝴蝶,但是马上就死了。所以,我觉得,满堂灌不一定不好,但是你现在学生考试考得很好,我倒觉得跟这个蝴蝶很像,就是这个成绩是短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都可以出成绩,一个是永久的,一个是短暂的……”

(课堂录音200612月4日)

(五)学习效果

1.学生的课堂展示

英语教学论的课程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在前期是教育硕士们的个人经验的陈述和读后感。个人经验总是结合在读后感中一起展示给学员,又激起大家的阵阵回应,气氛热烈。课程的后期转入介绍国内外教学理论。学员们先后展示了自己所研究的专题:1.教学反思,2.教育叙事,3.教师转变,4.教师知识,5.教师身份认同,6.学习共同体,7.情感教学,8.现象学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应用,9.后现代主义者利奥塔。

当学员们聆听这样的课堂展示时,几乎都喊:“太震撼了!”这些平时和自己朝夕共处的同学原来有着这么深厚的理论素养,震撼之余大家都抓紧看书,以期轮到自己的时候也不落人后。因此,课堂展示总是理论有深度,而又联系个人实践,展示之后,总是当场引起回应。学员们自发进行讨论,所学的知识一旦与大家的实际情景联系起来,引发的思考就不限于课堂了。

2.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感

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员普遍对这门课有兴趣,并且感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较好的了解,并且自觉阅读了许多有关教师发展的理论书籍。在一次对学员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能感调查中,发现学员对这门课兴趣很高,以下句子被学员认为“经常如此”:

1)这门课很有趣。

2)这门课是所有课中最有趣的。

3)这门课使我对教学感兴趣。

以下句子被学生认为介于“有时如此”和“经常如此”之间:

4)这门课我学得很好。

5)我做了口头报告很有成就感。(口头报告指课堂中学生分专题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6)我懂得了很多关于英语教学的理论。

7)我相信我能把这门课的知识运用于我以后的教学实践。

在采访中,许多学员表示学这门课很快乐,DU是这样说的:“……置身于这样的一个集体中,我感到自己很光荣,因为每每想到我的同学这么棒,对我也有很大的促进,我思想上转变了很多,……我很喜欢这个学习的过程。”[5]另有学员表示这门课提高了他们的数据敏感度,拉动了他们的思维宽度。总而言之,这门课在学员们心中是成功的,是有益于他们的教学实践的。

结语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就是知识的权威,学生的知识来源。这种高高在上的存在方式使师生缺少沟通,而在新课程理念中,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已有的旧经验,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而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体验、共同感悟、共同成长,这种存在方式就是“真正的教育者也必然是被教育者”。正如李老师多次对我们讲的一样,不要刻意去教学生知识,要让学生去发现。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Carl Rogers说:“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的,都是无用的,对于他的行为极少,或者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化为己有的知识……教的结果不是毫无意义就是可能有害。”[7]李老师正是从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她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其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她的课堂教学过程开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协作交流意识。

参考文献:

[1]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实践诉求.[EB/OL].省略,2006-08.

[2][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0.

[3]张所滨.莫让生成性资源悄悄流失[J].江苏教育,2006,(3).

[4]封淑一.把握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与课堂动态生成[EB/OL].省略,2006-03.

[5]黄爱凤.英语教学论[R].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6.

[6]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98.

[7]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54.

上一篇:Word中Shift键使用大全 下一篇:谈中学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