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时间:2022-07-27 05:03:19

课程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创新型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在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

一、增大探索空间,引导学生思考与创造

课堂教学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发场教学民主,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多动脑、动口、动手,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使学生成为会思考、会创造的学习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班级还给学生,把创造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创新。

(一)注重探索发现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老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即使是提问,自似启发,实际也是填空式的回答,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余地,往往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我们必须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人人成为学习上的“研究生”。如教“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以往常常是教师直接演示周长计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照着这个方法、公式去套去算。这样学生没有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缺乏自身对这知识的感悟、体验过程,因此不可能达到深刻理解的效果。我们可以在教学前先让学生到篮球场走一圈,弄清什么是球场的周长,再让学生分组用卷尺测量球场四边的长,回教室后让学分小组汇报测量的方法及计算周长的结果。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2+宽×2,还有的是:(长+ 宽)×2,但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哪种方法简便。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仅是引导学生实践思考、自己探索,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角,以主人翁的姿态去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并能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从被动的学习情境中摆脱出来。当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推导出计算的公式时,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的知识,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又养成了学生创造性掌握知识的习惯。

(二)注重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交流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通过沟通信息,又能开阔学生的思路,还可以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和协作精神。例如,教“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当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知道:“两个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是否所有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动手试一试。(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度有什么关系?高呢?(3)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后,再引导学生质疑:底×高÷2能得到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吗?为什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各抒己见,不仅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进行问题探索的第一步。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对小学数学来说新旧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往往是学生产生困惑、怀疑的“疑点”,抓住疑点,引导从中提出问题,让学生着手解决,就能促进学生深入探索问题的答案,从中获得问题解决。例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中,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先出示一个小长方形问:“你们会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学生都说会。用数方格或用面积单位测量等方法求出,这是学生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掌握的旧知识。接着老师又问:“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的形状是长方形的?”生可能会说:“黑板、操场、水池等。”这时老师启发学生思考,能用上面的方法求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吗?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点,自然会就这个问题动脑,进一步深入探索,思维因此活跃起来。

创设疑问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心理学认为:“激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这种心理状态是引起参与,引发思维的最佳时机。”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加强师生交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一上课我就出示一组学生考老师的题目:(1)201 ×(要求填一个两位数)(2) 82 × +18 ×(要求同一个两位数),请学生任意填数,我就飞快地说出答案,学生们都用惊奇的目光望着我,老师怎会有如此本事呢?这时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新知,理清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下课时他们对我说他们也学会了我的本事,并准备回家表演给家长看。

三、动手操作,探索发现

动手能力是创造能力之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方略。所以,数学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拼拼、剪剪、折折的操作过程中,探索、发现新知,学习新知,从中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操作实践活动,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梯形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我一改常规教法,先出示“梯形的面积 = (上底 + 下底)×高÷ 2 的公式,即给他们一个“假设”,然后引导学生探究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课前每人准备好两个相同的梯形纸板,让学生进行剪、拼、折等实践操作。验证前,我要求学生运用转化思想,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我鼓励他们看看谁的创造能力最强。课堂里,学生兴趣盎然,动手、动脑,思维异常活跃,气氛非常浓厚。谁都想以自己的智慧去验证“假设”。经过 15 分钟的尝试,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终于迸发出来。学生验证方法各异,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创造性地把梯形转化成已掌握的图形,验证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正确性。我被学生这种不唯书,敢于创造的精神所感动,课堂上师生沉浸在“成就”的喜悦之中。

上一篇:“开好家长会”之我见 下一篇:高校创业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