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制审计业务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13 06:26:32

国有企业改制审计业务问题研究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改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改制的程序与规范一直处在不断修订、探索与提高的过程,到目前为止,我国有关国有企业改制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比较健全,但仍有新法规不断出台。因此,不断探索与发展是国有企业改制的一个显著特点。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针对国有企业改制过程涉及到的相关审计业务,谈几点体会和经验,以期为国有企业改制的良好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制;审计

国有企业的改制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往往要牵涉到出资人、债权人、政府、企业以及职工等多个利益主体。审计在其过程中担负着审查改制企业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财务状况以及被审企业提供的相关会计信息的重任,以便摸清改制企业具有的真实“家底”,为改制企业所要履行的改制程序(如方案制定、产权界定、经营者去留及职工安置等)提供比较可靠、真实的价值基础。那么审计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具体关注哪些,具体是如何审计的呢,下面笔者将着重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国有企业改制审计过程中应着重关注的事项

通常来说,对国有企业改制除了要进行正常的年审以外,还应重点关注以下审计事项:一是国有企业的土地使用权、采矿权以及探矿权等重大资产的情况;二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债权债务处置以及职工安置费用等重大事项;三是改制国有企业对应付福利费、应付工资以及职工教育经费余额等的处理情况;四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税费等事项;五是逐笔逐项审核改制企业按规定计提的企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对其中不合理的要予以调整;六是对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清产核资清所查出的损失的相关处理情况;七是对国有企业改制审计所发生费用的专项审计。

二、对国有企业改制进行审计的策略

(一)针对国企改制的不同形式确定不同的审计工作重点

通常来说,国有企业的改制大致有如下形式:体制置换的整体改制形式、实行股份制形式、承包租赁形式、出售给个人形式,国有民营形式、也有的实行关闭破产等。审计部门应当根据这些不同改制形式确定不同的审计工作重点。

1、对经济效益比较好,市场形势优越,通过“三项”制度改革,拟直接实行资产置换,经营方式置换以及管理体制置换整体改制的单位,审计人员应着重对其资产、负债和损益进行全面清理,摸清其家底,搞好资产重组,但要关注防止资产流失问题。

2、对拟实行股份制的单位,审计人员应重点监督资产评估计价的准确性、合规性以及资产折股的合理性,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也要清查资产、负债与损益情况,摸清潜盈、潜亏数额,最好在改制前调整损益。

3、对实行租赁,承包经营方式或国有民营方式改制的单位,审计人员应重点监督、评价和鉴证单位当前的经营状况、产品销售市场、产品成本状况及资产利用效果和程度,适度考虑解除原有经营,管理体制所能产生的潜力,合理确定承包基数,参与监督承包合同的制定和签定,实行资产抵押或责任担保制,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4、对关闭破产单位的审计重点是按照破产清算的相关政策规定做好资产、负债及损益的清理工作,重点监督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加强看护工作。

(二)重点审查改制国有企业清产核资与清账理财过程的真实性

1、对国有企业改制进行审计时首先要对其提供的清产核资与清账理财的相关资料进行抽查与复核。全面清查被审国有企业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并对其所拥有的各类实物资产进行盘点,查看是否能达到账表、账实与账账三相符;审查其债权与债务是否已全部入账以及已入账的债权债务的真实性;审查其债权收益及国有股权情况;对各项潜盈与潜亏因素进行彻底清查;审核其在改制基准日之前所发生的支出和收入等是否已全部入账及其真实性,查看是否存在漏计、多计等问题;审查被审企业的负债以及对外抵押、担保等情况,尤其是要全面核查被审企业拖欠职工的工资以及福利费等情况,以便能够真实反映出改制国有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等。

2、审查改制国有企业是否存在随意核销财产损失及不良资产的情况。要严格审核和查实被审企业的潜亏以及债权债务中存在的呆死账等问题,并严禁出具相关虚假文件损害国家与集体利益。同时,审计人员还应对国有企业是否执行账销案存及保留追索权的办法进行审查,审查其是否对公有资产进行统一管理,是否存在把清欠回笼的“坏账”资金进行账外存放的行为。对国有企业所有接近报废的机器设备或者长期闲置的固定资产或者有问题的库存等各类相关资产损失的处置进行审计时,要审查相关部门提出的申请是否有经当事人以及相关部门领导签署的意见,是否已经编制相应的资产损失台账以及详细的说明,是否已经报有关部门并获批准,是否核实后再进行处理的等,尤其对所发生应收款项的相关经济事项等,要审查其催收情况及拖欠原因等。

3、审查改制国有企业是否有乘改制之机来转移、隐匿以及非法处置国有资产。审计中,应重点审查国有企业是否存在个人或部门坐支、藏匿和挪用相关国有资产收益的现象;审查国有资产收益是否被及时并足额的入账;审查国有企业有无捏造债权债务抽逃资金,有无通过虚列成本来制造账外账与假账;审查是否存在假借各种名义挪用和私分公款以及巧立名目和滥发补贴、奖金和实物等行为;同时还要审查企业各项对外投资的效益性与真实性,以及是否在在隐形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

(三)审查改制国有企业被剥离的资产中是否存在关系不清与产权主体不明

企业应当明确被剥离资产的产权管理体制以及管理主体,明确它和改制国有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对于剥离出来的相关非经营性资产,审计时要审查其是否具有独立的核算单位,是否自负盈亏;如果剥离后仍交给改制后的国有企业继续使用,则要审查其是否实行了有偿租赁等方式;针对剥离出来的经营性资产,审计时要审查是否存在将原企业资金无偿占用以作为国有企业改制后的流动资金的行为,审查有无将原企业的存货作为改制国有企业的商品来进行销售以占用回笼商品款的行为。

(四)审查改制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和成本效益情况

要重点审查国有企业改制资金的到位情况,查看改制资金有无根据改制方案及时并足额的拨付,审查有无截流或挪用改制专项资金;审查改制资金的使用情况,核实是否做到改制资金的专款专用以及有效使用;审核国有企业改制是否严把转让“交接关”,有无遵循并执行付款的“三不许”原则(即不允许受让方以国有企业名义来借款支付转让款,不允许受让方挪用国有企业资金来支付转让款,不允许受让方用国有企业名义担保贷款或以国有企业资产抵押来支付转让款);审查是否存在以国有资产购买国有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审查和分析通过改制付出的成本代价及带来的收益,以便规范改制行为,为今后的改制后续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五)要紧紧围绕国有企业改制深化与拓宽审计领域

根据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运作特点,进行审计时要将对经济责任的审计和对财务的审计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便有针对性地发展与丰富审计相关内容,并有意识地开展管理审计、风险审计等。此外,还应将审计工作渗透到国有企业改制的全过程,通过对其事前、事中与事后的相关审计活动,以便及时为国有企业领导进行改制决策提供相关参考意见。

三、结束语

国有企业改制,是一项政策性极为复杂却又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往往要牵涉到出资人、债权人、政府、企业以及职工等多个利益主体。审计部门应将审计贯穿于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全过程,以便充分有效发挥审计的服务和监督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不仅保护国有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又能维护改制国有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减少和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促进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晓梅,邢楠.国有企业改制后政府审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李.浅谈改制期间审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5).

3、刘皎洁.试析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改制不同阶段的影响[J].决策探索,2007(6).

4、燕鹏,隋晖.关于国有企业改制中审计监督的几点建议[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9).

[作者单位:华普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北京)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

上一篇: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生态系统的政策建议 下一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