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委婉语语用对比研究

时间:2022-10-13 04:41:15

英汉委婉语语用对比研究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多年来,中西方学者就己经对委婉语现象进行了研究,并且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但这些研究,大多主要侧重于对委婉语的定义、历史、委婉语的构造原理和演变等方面的研究。直至近年来,随着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学科日渐成熟,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始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角度研究委婉语。本文探讨英汉婉语语用原则的联系,即委婉语故意违背合作原则和遵守礼貌原则来达到交际的目的,并且对英汉委婉语的社会语用功能进行了对比研究

一、英汉委婉语与语用原则

1.合作原则与委婉语。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 P. 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讲座中提出了“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他认为,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相互合作的,谈话双方都怀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双方话语都能相互理解,共同配合。因此,他们都遵守着某些合作的原则,以求实现这个愿望。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及其四个会话准则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范畴,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并不是都恪守这些原则,说了违反合作原则的话。比如:A:How do you like my painting?B:I don't have an eye for beauty,I'm afraid.B 好像是答非所问,但其实间接地表达了“你的画画得不怎么样”这个含义。B的回答委婉,贬低自己的品味,给对方保留了面子,不至于令对方感到尴尬。

2. 礼貌原则与委婉语。Leech效法提出了另一语用原则――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简称PP),解释了说话人有意违反合作原则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真意是出于礼貌的考虑。这个原则有六项准则,即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在Leech礼貌原则的基础上,北京外国语学院顾日国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4期)根据汉语言文化有关礼貌的源与流,指出委婉语有尊重(respectful-tress)、谦逊(modesty)、态度热情(attitudinal warmth)和文雅(refinement)等四个方面的礼貌特征,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他总结了与汉语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贬已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我们不难看出,在英汉这些礼貌准则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中心,那就是让自己吃一点亏,而多给别人一些方便;贬低自己,赞美别人。在语言形式上采取自谦和赞誉对方的手段,从而取悦对方。使用委婉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对方感到你的文雅,友善,不强迫人,不使人尴尬。无论是谈到人们忌讳的事,还是批评、建议、请求、拒绝等,只要使用了委婉语,听者便觉得说话人“懂礼貌”、“有教养”。

3. 面子与委婉语。言语交际要求尽量准确得体,如果不分场合信口直言,就有可能伤及别人的面子,同时自己的面子也会受到威胁。Brown和Levinson把人们在交际中要考虑的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前者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后者指有自己的自由,不因迁就别人或受到干预、妨碍而使自己感到丢面子。汉语言文化中的“脸”和“面子”观念也要求在言语交往中讲究“赏脸”,避免“丢脸”,要“给面子”,“顾面子”。国内学者束定芳最早提出自我保护原则(《外国语》,1989年第3期),即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竭力在语言表达中保护自己的利益,保持自己的尊严,不用粗俗字眼谈论有关事物,尽量用“好”的字眼来描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当不得不使用有伤面子的言辞时,采取的也往往是委婉策略:先肯定再指出不足,或先赞同后摆出分歧。

二、英汉委婉语的社会语用功能

委婉语是含蓄曲折的把人们通常不愿意接触、令人不快、厌恶、惧怕的东西或者是一些令人尴尬、难堪、丢面子的事情转化为令人们可以接受的语言,以谋求愉悦的交际效果。因此,它具有丰富的社会语用价值。英汉委婉语的社会语用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忌言生老病死。“死”是中西方人最为忌讳的字眼,因此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回避它,尽量用委婉语代替它。英汉语里表示“死亡”的委婉语非常多。如汉语中的仙逝、逝世、去世、谢世、牺牲、殉职、招躯、寿终、长眠、作古、老了、没了、不在了、永别了、溢然长逝等;而英、美、加、澳、新等都是信仰基督教国家,宗教的影响由来已久,范围甚广。如:to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 (本义)安睡在上帝的怀抱中。to be called to God(本义)被召唤到上帝那里去。to depart to God(本义)去见上帝。to go to heaven(本义)去天国,或进天堂。从这些委婉语的应用,死亡对于西方人来说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恐怖,相反,死亡意味着解脱,与世无争,可以进天堂,见上帝。

与死亡相对的便是繁衍生息。如在英语中可以表示为awkward(行动不便),eating for two(吃双份饭),have one on the way(有人要来),in a family way(家常打扮,不宜会客)等等。不小心怀孕,便戏称为“accident”(意外事故),并随时准备采取行动,“do it”(堕胎)。对于生育,中国历来将女子怀孕看作很大的喜事。均将怀孕称作“有喜”。

英美和其他西方人士忌讳老(old),因为“老”意味着“无用”或“死亡”。因此,人们费尽心机借用其他词汇或言辞来委婉地表示这一现实。于是,便有了adult, third age, golden age,senior citizen,seasoned man 等一系列的称呼。在中国,年轻人敬重老年人,老年人受到尊重,享有特权。“老”在中国实际上成了智慧的象征。因此,在中国“老”字实际上常被用来委婉地表示资深历练的意思,如:老师傅、老师、老大、老板、老总、老张,等等。这些词并没有特定的年龄内涵,只是借“老”字来表示说话人的敬意。

疾病也是人们不愿谈及的事,古今中外都有避讳。如《孟子・公孙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和唐浩明《曾国藩・血祭》:“泉石兄,请坐。弟偶得采薪之忧,何劳仁兄过访。”其中的“采薪之忧”就是“疾病”的委婉语。在现代,人们已不用“采薪之忧”,而说“不舒服”“有点难受”等。当代人谈“癌”色变、谈“艾(艾滋病)” 色变,认为一旦患上这两种病,就无异于被宣判死刑。为了减轻或消除这种恐惧心理,人们也给他们造了一系列回避的说法:如“不治之症”、“风流病”和英语中的“terminal illness”、“incurable illness”、“AIDS”或“social disease”等用来婉指癌症和艾滋病。

2. 讳言粗俗不雅。有许多委婉语,是出于避俗求雅。因此,在人们交往中,不应自言污秽、粗俗或不雅的事(如排泄、性事等),而代之以委婉的表达。在任何时期,几乎都是忌讳的话题。如《红楼梦》中写到:“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又比宝玉人两岁,近来也渐省人事……其中的“人事”就是“性事”的委婉语。在今天,虽然“人事”已不常用,但“”、“云雨”,等委婉语仍在使用。西方人敢于谈“性”,并且善于谈“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有关“性”的委婉语也是屡见叠出。如:“act of love(爱情动作)、business(办事)、do it(做一下)”;“amorous rites”(爱的仪式)一词常因其文雅和含蓄而被用来讳饰人类那种的本能行为。

3. 讳言伤残、生理缺陷。有伤残、生理缺陷是一种不幸,因此对一些生理缺陷,人们总是婉言相称。如不说某人是“侏儒、矮子”,而说“矮身材”或“矮个子”,如《文汇报》1995年1月13日:“你知道吗?上海有个矮身材研究所。”“跛子”,而说“腿脚不便”或“行动不便”;不说“残废”,而说“残疾”。公共汽车上有些座位是专门为一些老弱病残孕认识设置的,通常也被婉称为“爱心席”。英语用“the disabled”、“handicapped”、“inconvenienced”或“invalid”等用来婉指残疾,用“courteous seats”来指“爱心席”。

4. 讳言弱势和困境。人生一世,境遇有好有坏。对于困境,人们总是避免言之。比如对于“贫穷”的婉曲之言,英汉两种语言均有体现,如借钱时说:“最近手头紧,能不能先借上一、两千救救急?”在英语中则有“needy”、“underprivileged”等的说法。此外,对于从事体力劳动和服务性工作的人,人们总是尽量避免直称其名,如用“保姆”代替“女佣”、 “家政人员”代替“保姆”等。英语中也存在着许多职业委婉语的现象,如用“sanitation engineer(公共卫生工程师)”代替“garbage man(垃圾工人)”。

(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

上一篇:关于我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开发的思考 下一篇:高校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