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10-13 12:29:30

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师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管哪种学习习惯都会对学生当前的数学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会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获得数学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准确表述数学概念的习惯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要想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就要学会准确地表述概念,了解它的本质属性和含义。否则即使学生在最初的时候明白了概念的内容,但不会表达,时间长了,他们也会对这些概念模糊不清,解答问题时会出现差错。因此,教师在讲解数学概念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准确表述数学概念的习惯,要让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属性有深刻的认知,并能准确表达出来,不能认为学生能熟练背诵就是掌握了概念的内涵。

比如,数学教师在讲解“两点之间的距离”这一概念时,要让学生准确地表述其含义,即它是指连接两个点的线段的长度,要让学生明白“距离”是指“线段的长度”,而不是“线段”,要防止学生表述为“两点之间的距离就是指连接两个点的线段”,若混淆概念,在做练习题时也会受到影响。

再如,在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时,部分学生会出现“点到直线的距离就是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错误表述。这与上面的例子一样,都是对“距离”所指的对象不明确。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数学概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者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倘若教师利用这些概念的相同之处进行教学,将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准确表述数学概念的习惯,对它们今后的学习也将非常有帮助。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数学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按照一定的规律有序进行的学习活动,即它是学生在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通过分析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顺接、同化等内在规律,进而形成新的数学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的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授,还需要主动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听讲的时候要“听思结合”,观察数学图形的时候要“观思结合”,学习概念规律时要深入思考,对不懂的问题要多思考,做完练习后要反思。总之要让学生处处思考、时时思考,养成寻根究底的良好习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教师要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不断通过思考获得答案,培养他们思考的习惯;

2.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入手,进行探究式的教学,利用层层深入的问题激起学生追根究底的欲望,引导学生进行深思。

3.从回顾解题策略、方法的优劣来开展评价,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反思。

总之,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让他们“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索中”。

三、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要想打破传统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多发问。每次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疑点、难点和不明白之处,而学生的这些疑问往往是教学的关键和转折,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比如,遇到不懂的问题要主动求教,不要羞于开口,或认为没面子;另外,学生还要多对自己问几个“为什么”,并自行解答,如果实在不能理解就要向同学和教师质疑问难。

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首先要对这些学生给予肯定,对他们敢于质疑的勇气进行表扬,这样就能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欲望;其次,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提问,问题解决了,学生就能顺利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中,并会主动提出更深奥的问题,产生良性循环。

另外,教师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机会,比如同一个问题,改变了它的结论,那么它的条件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者可以改变条件,让学生讨论结论是什么样的。这样变中求活,变中寻法,能够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能够鼓励和引导他们主动提出问题,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初中生如果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将能够使他们终身受用,因此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当贯穿在我们教学的始终,并时时注意,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进而提高我们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南康市平田中学)

上一篇: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 下一篇:论据材料保鲜“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