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教材挑挑刺

时间:2022-10-01 02:22:58

我给教材挑挑刺

我们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是北师大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编教材,有诸多优点。诸如,图文并茂,重视数学的生活来源,注重从不同角度去领悟,去把握数学知识等。毋庸多言,这是我们一线教师的共识。

诚然,这些新编的教材有些许的优点,但这些优点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足,或者是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有考虑欠周详的地方。

一、为情境而情境,情境缺乏思维含量

我们在教研活动的时候,可能也听过这样的课。授课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只是一个情境,不具备其他的作用。我们的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情境的创设”要在多方面为教学服务,而非仅仅是一个引子而已。

我们试看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谁爬得快?――循环小数”,每当出现教材的情境图(下图)时,就有学生在嘀咕:“还用比吗?当然是蜘蛛快呀!”

这样的情境,既没有思维含量,自然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许编者觉得我要的是“葫芦”,至于“葫芦叶、葫芦蔓”要不要无所谓。这其实大谬不然。这样与只出现两个算式:73÷3、9.4÷11让学生去除出“循环小数”何异?

可见,教材在这里对于情境的设置并无实际的意义。相反,却有消极的作用:学生会觉得这样简单的问题还用学吗?幼儿园的小朋友也知道蜘蛛比蜗牛的速度快呀!既然这么简单,学不学,研究不研究,都是一样,反正已经明白。学生失去了研究的兴趣,这样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二、为猎奇而猎奇,情境因晦涩而难懂

我们常常说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的教材就要尽量在这方面有所体现,不要说做到所有的情境都是我们所见,但也要尽量是身边不远的事物。而北师大版教材,有些章节的编写却有猎奇的嫌疑,或弄得拗口难懂。

再看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爬得最慢的动物――一位小数乘两位小数”,讲述的是南美赤道地带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三趾蛞蝓(kuòyú)。课本讲述的是“一位小数乘两位小数”,有必要去选择这么拗口的名字的动物吗?大可在身边寻找适合的情境,如单价若干的物品,买2.1千克多少钱等。我不知道其他老师教学情况怎样,是否觉得自己语文水平太低。反正,我到现在也无法流利地说出这种动物的名字。很多时候问到学生,也只能说“那个南美爬得很慢的……”具体什么,说不清。也许我们的编者想适当介绍一点科普知识,但偏偏大家“不领情”。看来科普知识的推广,也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方法,否则会事与愿违。因此,我们编者在选择情境的时候,还要考虑“入乡随俗”。

三、为有趣而有趣,情境传递错误信息

教材向学生展现的情境要体现科学性、实际性、现实性和可行性,不能为了让学生领会某些学科知识,或者为了让知识变得有趣,故意歪曲一些日常的生活常识,或创设一些错误的情境,给学生带来误导。

同样是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小数乘法”中的“小数点搬家”,下面是课本的情境图:

为了讲解小数点的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课本设置了这样的场景:山羊快餐店的快餐从每份4.00元的没有顾客,到每份0.40元的有些客人,再到每份0.04元的很多客人。聪明的学生可能一下就会想到:4分钱的快餐,谁信?能赚钱吗?4分钱的快餐,就算再多的客人,有用吗?自己在听这节课的时候,就有学生这样轻轻地说:“怎么可能?这不亏死?”

我们在展现这样的画面的时候,考虑了这些实际的因素吗?如果没有考虑,那么能够把这样的信息传递给我们的小朋友吗?

四、为文化而文化,情境传输错误知识

也许,我这样说有一点危言耸听,或者说,有点言重,不过,我们解剖一下,下面的实例,可能会觉得,起码有传输错误知识的嫌疑。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乘法(三)”,看下图:

这部分数学文化可能放在数学书的“万花筒”或者“你知道吗”更为合适,放在这里,作为分数乘法内容的情境恐怕不是很合适。而且,我们一线教师都知道,像这种“每次剪去剩下的,又求最后剩下的几分之几”的分数乘除法问题,绕来绕去,学生最容易弄错,非常容易误导学生,如果学生以为这样就是求剩下的几分之几的,那就麻烦了。

上面是自己在使用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的时候,碰到的几处问题。不管怎么说,教材是我们一线教师奉为圭臬的宝典。编者在编写的时候,应该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不要有误导,有错误的嫌疑。■

(作者单位:广东南雄市永康路小学)

上一篇:浅谈音乐美感在高中音乐课堂中的体验 下一篇:修辞,让文章文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