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民公共道德问题及对策探析

时间:2022-10-12 04:09:36

社区居民公共道德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加强社区公共道德建设,可有效提升社区居民道德素质,改善社区人文环境,调节社区人际关系,是保持社区稳定发展,建设和谐社区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公共道德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社区管理、创设培养机制、优化公共道德环境、培养居民公德意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社区居民,公共道德;建设

中国共产党十报告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突出了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目标和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社区化结构已经形成。社区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平台。把社区作为社会公共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充分发挥社区这一基层组织平台,积极探索社区公共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和规律|生,才可以有效推进整个社会的公共道德建设。

一、加强社区公共道德建设的意义

社区公共道德,即社区公德,是指社区全体成员为维护社区的正常生活所必须遵守的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是调节社区居民行为的规范和道德准则。它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区域性、自主性”等特点。其主要内容包括:乐于助人、文明礼貌、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等。文明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公共道德意识不仅是个人优良素质的表现,而且对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加强社区公共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

在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城市社区居民彼此陌生,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已经大大改变,人们在社区环境下的一言一行都与社区的公共生活秩序、社区公共利益,与其他社区成员的利益产生紧密联系。加强社区公共道德建设对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公共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社区的公共道德水平是文明社区的重要特征。社区居民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可以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2.加强社区居民公共道德建设是提高社会公民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

社区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组成部分,社区公共道德建设也同样是社会公民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增强社区居民的公共道德素质是整个社会公德前进的第一步。随着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现代化也成为转型后社会的一大特征,而城市化和现代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增长、基础设施的完善、经济的发展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整体社会公民的公民意识的增强、公共道德意识的养成、公共道德行为的规范。社区作为城市化和现代化中的公民活动的基本场所,也理应成为培养公民公共道德的重要场所。因此,社区居民公共道德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整个社会公德的形成,是社会公德形成的必然要求。

3.加强社区公共道德建设是推进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聚集了大量人口,城市社区成为一个密集型的公共生活领域,为了保障城市的发展、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需要建立相应的公共道德准则。社区公共道德是社区居民生活最基本的道德需求,如若没有相应道德秩序,社区就会混乱不堪。社区居民的公共道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座城市的文明风貌。当前,我们所追求的城市现代化,不仅表现为物质生活的现代化,还表现在人们的精神风貌、城市的文明程度等方面。城市的文明程度主要表现在人们的道德素质、公共道德水平。

二、社区居民公共道德存在问题

1.社区居民缺乏对公共道德问题的认识

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指社区绿化、公共设施等硬件的提升,还包括以社区道德、社区文化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社区居民也不仅仅满足于社区硬件设施的提高,同样也追求以公共道德、社区文明和谐为主题的社区文化氛围。加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使社区居民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归宿感。然而当前社区发展过多注重社区物质硬件等设施的建设,片面以为把社区硬件设施建设好,社区精神文化建设自然会提高,但事实上这样会极大挫伤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社区精神文化的提升。

2.社区居民之间人际关系弱化

随着城市社区居民生活的独立化、单元化,已经改变了人们传统邻里交往的生活常态,而这些也导致了人际关系的陌生化与孤立化,导致了社区居民之间人际交往关系弱化、感情淡薄。社区居民人际关系的弱化,改变了传统“远亲不如近邻”的思想观念。居民生活格局变化、工作压力增大,近邻已变得彼此陌生、关系淡化。传统的熟人邻居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彼此道德约束已经逐渐改变。反之,社区居民之间彼此陌生,人们缺乏对保护公共环境承担的公共责任等,这必然会严重影响社区公共道德的建设。

3.社区公共道德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俗话说“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这句话也充分反映了对于善恶的问题,道德与法律、制度在理念上相同的。提升社区的公共道德氛围,需要通过教育循循善诱,提升人们的认知,同时也需要依靠制度进行“保驾护航”。通过公共道德制度建设,可以强化公共道德的监督。例如,全国各地正在陆续出台“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条例”。现实生活中,如果缺乏强有力的制度规范维护社区公共道德行为,人们的良好行为难以维持和延续。

三、社区公共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必经之路,越来越多的农村、郊区正迅速被城市化进程“淹没”,城市人口数量迅速增长,而这种城市化必然伴随着相应的生活方式、生活场景等的转变。随着生活方式和场景等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公共生活领域,由原来乡土中国的熟人社会变为陌生人社会,由一家一户的生活方式变为十几户、几十户在同一座建筑物中生活,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公共生活,由此也引发了众多的公共道德问题。

2.文化影响

在我国城市化的转型阶段,并非每个人都已经接受和顺应了这种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社会公共文化和道德规范,而是在所难免地受到乡土文化的影响,这种传统的乡土文化像是基因一样,在城市化进程中遗传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社会公共道德产生着不可回避的影响。

一方面,传统的乡土文化,以特定的群体利益和价值为本位,个体的价值和利益存在于群体利益和价值实现的基础上,个人的价值和利益只有在群体中才能体现,因此,当个体面对不是特定的社会群体和他人时,就不存在个体价值和个体利益,公德文化也便不复存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基因也就变成了公共道德文化基因的绊脚石。

另一方面,乡土社会是建立在血缘、亲缘及地缘的基础上的,是家庭、亲戚之间的关爱照顾,缺乏城市化进程中社会转型所需要的博爱,人们只习惯于关心建立在亲缘、血缘和地缘基础上的群体内的人,而不懂得遵守和建立与不相识的人的公共道德规范。城市化进程打破了原有的地缘关系,也就打破了原有的私人之间的狭隘的爱,传统社会的群体价值观念是建立在血缘、亲缘、地缘观念基础上的,由之产生的传统道德缺乏博爱精神。社会公德所面对的群体并不只是家庭、亲戚中的成员,而是进入社会公共生活的所有人。

3.人口流动性强,异质化程度高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城市中有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这就是流动人口,包括外省流入的人口,也包括城市流出的人口。这种人口流动使得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城市异质化程度变高,不同地方的人们因为生活背景、生活环境以及教育等的不同,拥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有不同的信仰,这就使得城市的价值观变得多元化。同时,在道德层面上也参差不齐,这种差异对城市进程中的社会公共道德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公共道德水平较低的市民或者流动人口会给整个城市化进程中、社会转型中的城市的整体公共道德水平带来很大的障碍。

四、加强社区居民公共道德建设的措施

1.加强社区管理,创设社区公共道德培养机制

社区是社会的基层组织,也是最多接触社会公共道德的场所之一,社区居民的公共道德建设必然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公共道德建设。社区居民公共道德素质的提升,既要教育指导,也要管理约束;要道德舆论监督,还要建立社区文明制度规范作为人们实践活动践行的基础。加强社区管理,建立社区公共道德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监督和监管社区居民的公共道德行为,规范社区居民的公共道德行为,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社区服务、社区救助等,提高社区居民的公共道德水平。

2.培养良好公共道德氛围,优化社区公共道德环境

社区居民公共道德水平的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通过长期的教育和培养才能逐渐提高。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是社区居民参与的主要形式,此外应在社区内扩大公共道德宣传、教育。不断通过社区建设,提高社区公共道德水平。社区公共道德建设应注重营造良好的社区公共道德氛围。要在社区内加强公共道德宣传,逐步提高全体社区居民的公共道德意识和观念。通过宣传,使社区居民形成一种正确、积极的社区舆论。对于遵守、维护社区公共道德的人物事迹要给予表扬鼓励;对于破坏、损害社区公共道德秩序的行为应给予谴责批评。社区内部形成公共道德荣辱标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把这种遵守公共道德意识逐步渗透到人们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区内通过社区文化建设,把社区公共道德观念融入其中,形成社区公共道德意识,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之间的监督功能。

3.开展社区公共道德教育、培养居民公德意识

公共道德建设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实践活动,每位社区居民都是主人公,每位居民都责无旁贷,都应该具有责任感、使命感。加强社区居民公共道德建设,开展社区公共道德实践活动,创新社区公共道德建设实践载体。以组织社区居民公共活动为载体,吸引社区群众广泛参与,是加强社区居民公共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社区内每位居民都是社区公共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在社区可以尝试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区文明居民榜样的评选活动等,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优化社区公共道德环境。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质量 下一篇:我害怕生活在一个没有谅解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