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族教育对家族文学的影响

时间:2022-10-12 02:23:05

古代家族教育对家族文学的影响

钱穆先生在《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间关系》一文中指出:“欲研究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必当注意研究中国之家庭。”钱穆先生在此处说的“家庭”,应该是指偏重于在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名门望族或者是重视家族文化的氏族家庭。而深入思考下去不难想到:在家族文学传承的过程当中,家族所秉承的教育思想应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族文学的形成需要几代乃至数代的累积,在此过程中又要形成有其家族特色的文学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我们在观察各个家族的家族文学时不难发现一点: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家族中所遵循的重要教育思想

我们知道,奴隶社会中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直到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突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范围。而家族教育思想也从此时开始逐步进入当时人们的观念之中。从西汉武帝起,推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用儒家思想教育青年子弟。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这使得儒家思想逐步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儒家思想核心地位的确立,不仅对于中国社会具有极大的影响,同时使得家庭教育观念也产生了变化。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非常重视教育子女如何做人,重视子女人格的完善。因此,家学内容中,伦理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如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立志勤学、重义轻利、克己达仁、质朴节俭等,教育子女提高精神品质的修养。对世家大族来说,这其中还会包括家风教育,内容为维持家庭内部秩序的家庭道德认同。对于综合知识灌输及学术艺能的培养主要是豢养教育,即对子弟儿童时期的启蒙教育。包括吃饭、说话、缝补等生活技能,识字数数等基本知识,男女礼让等基本礼仪规范。其次是在此基础上的专经教育,除传统的经学教育,史学、文学、科技、医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都成为世族家学的内容,并根据家学传统,有所侧重,体现家学传承。

由儒学及其所引申出的一些教育思想在各个家族对族内子弟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据《吴门袁氏家谱》卷八“世范二”记载:

士大夫之子弟苟无世禄可守,无常产可依,而欲为仰事俯首之计,莫如为儒。其才质之美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取科第,致富贵;次可以开门教授,以受束之奉。其不能进士业者,上可以事笔札,代笺简之役;次可以习点读,为童蒙之师。

由此可见,儒学在家族教育中占有十足的重量。

二、家族教育思想在家族中的传习

家族是中国文学传承的重要载体,所谓“文学世家”,就表明这个家族必定具有整体上的较高的文化及文学修养,同时这一家族在民间大多享有“书香门第”之誉;其家族子弟也必定尽显才学,鸿儒出入,才俊往来,即后人所谓人才群体化、家族化,这是文学世家不愧为这一美誉的最基本的前提。

家族教育主要的传习方式是以家族创办书塾、书院和文社为主的,督促子弟读书,使家族文化前后承继便是各个家塾的题中之意,如无锡荣氏家族的梅园豁然洞读书处、建德周氏家族的宏毅学社、师古堂都是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家族性书院。

就族内子弟学习而言,家族必聘用品学兼优之师,为之讲授。讲授的内容主要包括伦理道德教育、综合知识灌输及学术艺能等方面。其中不乏家族固有的传统和思想。“我家田间来,世唯耕读敦。邻里久相习,谓是礼度门。即今风俗移,犹能谨篱藩。”(吴锡麒《七十自述八首》其四)

而以家族为单位的书塾、书院和文社等可以被看做是小型的教育机构,儒家思想的传播与诗文的习作训练都有赖于它们;同时,它们的存在又可构建成一个网络――将各个家族的文化、文学聚而合之,从而形成上通下达的传习系统。

黄本骐《南屏叶氏文会序》云:自古人才之盛,文治之昌,多起于一邑一姓之中,而所以化成于其乡者,赖有切磋以集其益,故党庠家塾,其入学考校与州序同,由小成迄大成,必以敬业乐群、论学取友为要,盖相关而善,乃教之所由兴也。

三、古代家族教育对家族文化的重要影响

家族内部的文学传承应该是当时文学传承的重要方式和纽带。如果仅有家族这一载体形式上的存在而没有其内部文化的继承和延绵,那么文学的历代传承是不可能通过这个载体得以始终延续的。因此古代中国文学得以长期地延续不衰,除了家族作为最基本的单位得以传承外,还因为中国社会内部文化传承的不竭动力的推动,这种家族内在传承推动力正是文学延续重要的纽带。

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积淀下了丰厚的遗产,这包括文学、史学、哲学、医药、戏曲艺术等等。而家学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继承过程中的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途径。

正如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五“累世经学”条云:“古人习一业, 则累世相传, 数十百年不坠。盖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所谓世业也。工艺且然,况于学士大夫之术业乎!”这就是所谓的“克绍箕裘”,也即对文化技艺通过家庭教育代代相传。秉承祖业, 衣钵相传,一门数代研习某种知识或技艺,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藉此延续、留存,并不断发展创新。

而在文学领域内,以文史作品为例。古代许多史学名著都是家学传承的产物。《二十四史》中,《史记》《汉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南史》《北史》等历史著作,都是和这种家学密切地联系着的。《史记》《汉书》,都凝结了父子两代的史学修养。《梁书》与《陈书》是南朝历史学家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完成的。《南史》《北史》 的作者李延寿撰写这两部书,是继承了父亲李大师未竟的事业。当然各代的成就不免参差。

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在代复一代的接力赛中得到最有效的传承。尤其是战乱时,家学对学术的保存更是功不可没。中国古代政权更迭,社会动荡,文化从京邑学堂转在家族中得以保存。待政局稳定后,官府从民间擢拔有识人才入仕,学术重新回归国家,得以流传下来。

【参考文献】

[1]钱穆.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3册).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徐雁平. 清代世家与文学传承. 三联书店,2012.

[3]姚红艳. 浅谈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家学[J]. 中国成人教育,2007 (6).

上一篇:亲子互动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关系 下一篇:浅析拓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