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品市场新动态

时间:2022-10-12 12:44:37

国际商品市场新动态

一、近年国际商品市场运行情况

(一)全球金融危机使国际商品市场从波峰滑入低谷

全球金融危机前,在新兴市场需求强劲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国际投机资金的共同作用下,国际商品市场持续多年需求旺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的以美元计价的初级商品价格指数,2002-2007年,初级商品综合价格指数累计上涨131.7%,其中,食品、工用农业原材料、金属和能源分别上涨52.8%、20.2%、237.6%、179.4%。2008年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继续攀升,国际油价一度创下147.27美元/桶的历史最高记录,玉米、小麦、大豆、铜、铝、黄金等价格也先后创出历史新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初级商品价格综合指数在2008年7月达到219.7的历史高点,同比上涨58.9%,其中,食品、工用农业原材料、金属和能源类分别上涨39.7%、10.3%、15.6%、84.5%。

受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下降、资本市场大规模去杠杆化的影响,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在2008年7月中旬开始下跌,原油价格首当其冲遭受重挫,农产品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随之全面下跌。第四季度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扩散,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减慢,全球初级产品贸易萎缩,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下挫,在2008年末跌至谷底。与2008年7月的高点相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初级商品价格综合指数大幅下跌44.6%,其中,食品、工用农业原材料、金属和能源分别下跌32.9%、28.2%、55%、63.3%。国际油价跌至50美元以下,比最高时的147美元跌去了近2/3,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和铝的期货价格跌幅均在50%以上。

(二)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中国际商品市场回暖上升

在各国大规模公共支出和极度宽松货币政策支持下,国际金融危机形势好转,美元重现低迷,大宗商品价格先于世界经济触底回升并强劲反弹。以原油和有色金属为主导的国际初级商品价格从2009年二季度开始反弹并持续走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显示,2009年12月的初级商品综合指数比年初上涨36.4%,其中食品、工业用农业原材料、金属和能源分别上涨6.3%、23.8%,金属上涨54.3%,能源上涨45%。有色金属铜、铝、铅、锌期货价格分别比年初上涨140%、40%、130%和110%;国际金价达到1227.5美元/盎司,创历史新高;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由年初的39.95美元/桶涨至78.26美元/桶,涨幅达95.76%,国际油价在反弹过程中,波动十分频繁,多次出现半个月或一个月内暴涨、暴跌10美元的现象;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反弹幅度相对较小,玉米和大豆分别上涨1%、4%,小麦则下跌9.7%,由于全球小麦供应充足,连续两年产大于需,库存大幅提高,国际小麦市场仍处于弱市。

2010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商品市场在2009年下半年强劲反弹的基础上继续高位运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显示,2010年12月初级商品价格综合指数同比上涨23.4%,其中,食品价格指数上涨26.8%,工用农业原材料上涨32.6%,金属上涨25.2%。这些非能源类商品价格指数平均上涨27.8%,是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而能源类商品上涨20.8%,低于非能源来商品的涨幅。与往年相比,国际商品市场出现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原油失去作为价格变动领头羊的地位,黄金、粮食、铁矿石等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均超过原油。纽约黄金价格在年末达到1421.1美元/盎司,创历史新高,比年初低点大幅上涨31.2%;粮食价格飙升,小麦、玉米、大豆分别比年初上涨44.7%、51.1%、34.2%。由于粮食出口国遭遇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全球粮食产量预期下调,尤其是俄罗斯采取禁止谷物出口政策,加剧国际市场恐慌,引发国际粮价暴涨,其他农产品联动上涨;铁矿石现货价格全年涨幅超过50%,在新的定价机制下,铁矿石价格波动更为频繁;相比之下,能源价格涨幅最小,布伦特原油期货比年初上涨20.5%。

二、影响未来国际商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前,国际商品市场发展仍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双轨复苏、全球金融体系依然脆弱、主要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分化明显、欧洲债务危机存在进一步扩散的风险、中东北非地区政局持续动荡、日本核电站危机久拖不决等,这些因素将对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商品市场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此外,美元走势、全球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也将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产生影响。

(一)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新兴经济体增速减慢,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为刺激经济增长,扩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保持了远好于发达国家的产出和贸易增长,成为拉动世界经济走出急剧下滑、恢复商品市场景气的重要力量。2009年,在发达经济体对石油、铜、铝等资源性商品需求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印度仍保持旺盛的需求。2010年,世界经济恢复增长,新兴经济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再次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带动国际商品市场继续上升。

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基础依然脆弱,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拖累其经济增长;欧洲债务问题进一步扩散,经济增长受财政紧缩政策的制约;日本在地震后损失巨大,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国际市场消费和投资需求将受到一定抑制。但由于各国在应对经济衰退和预防通胀间的政策抉择更加审慎,二次探底的风险大大降低,未来两年世界经济总体仍将处于复苏通道,新兴经济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增速仍将达到6%以上的高水平,继续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其工业化进程将为大宗商品的需求和价格继续提供最重要的支撑。

(二)美元疲软的长期趋势难以改变

美元汇率的变化是影响商品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两者呈较强的负相关性。由于国际市场石油、铜等重要资源产品都是以美元标价和进行交易结算,美元贬值意味着生产商将提高商品价格。金融危机前原油、黄金、有色金属、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至历史高点,美元贬值的效应不可低估。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商品价格的高涨发生逆转。投资者由于避险需求增加了风险较小的美国债券的投资,导致美元升值,从而引起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此后,为刺激经济复苏,各国央行纷纷采取降息、以庞大资金规模增加流动性等干预手段,导致美元持续低位徘徊。2009年,

美元对欧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累计贬值7%,正是由于美元贬值和流动性增加,带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强劲反弹,大幅回升。据世界银行估测,2009年,国际非能源大宗商品价格剧增28%,很大程度在于美元兑欧元贬值8%。2010年,欧洲国家频现债务危机,美元和美国国债的避险需求陡增,美元汇率又现回升,但11月初,美国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以刺激迟滞的经济,导致美元汇率再度下跌。

目前,美国债务规模庞大,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超过90%,2011年2月,美国政府提出新财年预算案,预计联邦预算赤字将扩至1.65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预期赤字占GDP的比例高达10.9%,大大高于国际公认的3%的警戒线。美国政府的高负债不利于在中长期形成强势美元。随着2011年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以及美国政府出口战略的继续落实,美元继续走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元总体仍将走软,在一定程度上将继续推高大宗商品价格。考虑到欧洲债务问题仍存在继续扩散的风险,美元汇率阶段性反弹的局面仍有可能再现,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会比以往加剧。

(三)主要发达国家继续释放流动性。增强商品市场投机因素

全球流动性过剩对商品价格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资源性商品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且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因此风险性较低,在商品供求关系失衡、美元持续疲软、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黄金、石油、有色金属等资源性大宗商品期货因其低风险高收益自然成为国际资本追逐对象,从而具有了越来越强的金融属性,成为重要的保值避险工具。进入后危机时期,由于主要发达国家债务过度扩张,全球金融体系依然脆弱,资本避险需求和投机炒作欲望不减反增,原油、铜等大宗商品金融属性越来越强。同时,随着美元霸权地位的削弱,黄金、石油等重要战略资源成为各国储备多元化的选择,资金在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流动速度和规模被进一步放大。根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统计,2010年,流入美国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的资金持续上升,至12月已达211l亿美元,比2009年12月大幅增加32%,其中,投资玉米、棉花、黄金、大豆、小麦、铜、原油的资金分别上涨100%、79.3%、77.4%、73.1%、71.2%、25%、14.6%。高涨的全球流动性显然是2010年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屡创新高的主要推动力量。

目前,尽管世界经济继续复苏,但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仍不稳固,促使其继续维持非常规宽松货币政策,高水平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局面仍将持续下去。为提振美国迟滞的经济,2010年11月初,美国政府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计划。该计划将在6月到期终止,但美国继续维持超低利率的货币政策不变。2011年5月,在通胀率上升的情况下,欧洲央行仍决定继续将欧元区主导利率维持在1.25%的历史最低水平,此举意在确保经济增长。日本不断攀升的日元汇率、持续的通货紧缩和沉重的债务负担本就预示其脆弱的经济复苏前景,3月发生的9级强震以及由此引发的核电站危机更是雪上加霜,经济损失庞大。为稳定市场,日本央行连续6天紧急注资达40万亿日元,规模之大创历史之最,此举将放大全球流动性过剩状况。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因通胀压力上升而趋向收紧货币政策,但其国内流动性在短期内难以回收。未来一段时期,发达国家继续释放流动性将增强商品市场的投机因素,从而推高了商品价格水平,加大波动幅度。

(四)灾害天气、地区紧张局势等因素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尤其新兴市场经济快速增长,国际商品市场需求回升,但供应前景并不乐观。主要大宗商品供求偏紧,不利天气、地区冲突等因素都有可能令市场产生不良预期,从而推高价格。近年来全球天气情况的恶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全球变暖造成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恶化带来土地沙漠化,对世界主要产粮国俄罗斯、澳大利亚、乌克兰和加拿大等国的粮食生产构成了威胁,导致农作物减产。在世界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而产量上升潜力有限的情况下,一旦天气出现极端变化,粮食市场脆弱的局面旋即被打破。2010年6月始于小麦市场的暴涨印证了世界粮食市场对极端天气的剧烈反应,灾害天气是2010年粮食等农产品高涨的一大动力,也将是影响未来农产品市场持续上涨的重要因素,目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食糖等农产品的库存消费比均处于10多年来的低点。原油消费近年来持续增长,但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不仅未发现新的世界性大油田,还有很多油田已过开采峰值。国际能源机构预计2011年全球能源供需缺口明显扩大。2011年以来中东地区政局动荡,尤其3月西方对非洲最大的产油国利比亚的军事打击,加剧了市场对供应紧张局势的担忧。近年全球铜供应深受罢工、环保等问题影响,正从过剩走向短缺,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和英国商品研究局(CRU)均预计2011年全球精铜供应短缺。受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元贬值影响,各国央行不断加大黄金储备,而黄金产量在2001年达到2600吨的高峰后一直稳步下滑,供需缺口逐渐拉大。

三、主要商品市场展望

(一)能源

国际油价在2010年震荡走高,布伦特原油比年初上涨20.5%,年均价同比上涨29.6%。2011年以来,受中东北非政局动荡的影响,国际油价继续高涨,4月布伦特原油比年初上涨27.9%,同比上涨46.8%。总体来看,世界石油市场正在朝着有利于油价上升的方向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石油需求继续稳定增长。由于经济合作组织(OECD)中北美国家和亚洲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趋好,近期国际能源机构(IEA)、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上调对2011年全球石油需求的预测。IEA预计,2011年世界原油需求量将达到8880万桶/日,比2010年增长1.6%,增加140万桶/日;OPEC预计2011年世界原油需求量将达到8695万桶/日,比2010年增加117万桶/日,增幅为1.4%。在供应方面,IEA预计2011年全球供给约为8290万桶/日,其中OPEC产量约2950万桶/日,非OPEC产量约为5340万桶/日。非OPEC国家产能增加空间稍大,主要是俄罗斯、巴西、北美等地区产油量增加。从IEA预测判断,全球原油供需缺口为590万桶/日,比2010年有明显增加,基本面成为支持油价上涨的重要因素。在全球经济持续复苏、新兴市场需求强劲、发达国家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美元长期趋软、通胀预期持续增加的大背景下,国际油价仍将继续上行,但考虑到欧

洲债务问题进一步扩散,欧元区经济走势明显弱于美国,估计价格进一步上涨的空间有限,难以突破危机前的高点。因此,油价在波动中继续走高将是今年、乃至未来1-2年的总体趋势。

(二)粮食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数据显示,粮食价格在2006年上涨17.5%,2007年上涨37.3%,2008年前6个月上涨18.3%,较上年同期大涨76.1%,食品价格综合指数因此达到184.7的历史高点。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国际粮食价格相应回落,粮食危机暂时得以缓解。但世界粮食市场供需状况不容乐观,2009年的粮食丰产虽抑制了粮食的反弹幅度,但2010年主要粮食出口国纷纷遭遇极端恶劣天气和重大自然灾害,导致全球粮食产量减少,加上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强化了美元贬值趋势,再次引发国际粮价飙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2010年12月粮食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8%,受此影响,食品价格综合指数同比上涨24.3%,达到190.2点,超过了2008年6月危机前的水平,创历史新高。进入2011年,由于灾害天气使世界小麦、玉米等粮食供应趋紧,原油价格大涨增强玉米能源属性,引发粮食需求增加,国际粮价继续攀升。联合国粮农组织2月的粮食价格指数连续第8个月上涨,与上年同期相比大涨54.6%,食品价格综合指数因此达到236点,为1990年以来该项指数采用以来的最高点。4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小麦、玉米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63.2%、112.7%。目前,中东和北非产油国动荡局势仍在继续,国际油价飚升将推动全球粮价维持高位,国际社会再现粮食危机担忧。

(三)有色金属

2010年,国际有色金属市场延续2009年的上升势头,在世界经济复苏、全球流动性过剩和美元持续疲软等因素的带动下,有色金属价格继续走高,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的年均价比2009年上涨43.1%,其他金属铝、铅、锌、锡、镍分别上涨30.5%、25%、30.6%、50.3%、48.7%。预计2011年有色金属市场将继续上行,世界经济继续复苏,中国需求依然旺盛,发达国家在保增长的前提下继续放任流动性,美元弱势格局难以改变等为有色金属上行奠定了基础,铜、铅、镍等金属供应趋紧将为价格继续走高提供强有力支撑。

2004年以来,铜矿供应紧张一直是国际铜市的主要特点。虽然在2004-2008年铜价维持高位,但全球铜矿供应增长却十分有限,铜矿品位下降、罢工、环境问题引发减产或关闭是主要原因。尤其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新的矿山项目推迟,2011-2013年铜矿项目均不乐观,推迟到2014年的项目已经累计达到150万吨。在供应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全球铜的消费将持续较高增长,铜消费与经济密切相关,中国铜消费仍会是全球铜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铜消费量已占全球比重的44.5%。根据中国“十二五”规划,未来铜相关行业仍会维持快速增长,包括国家电网投资、在建高速铁路、汽车产能增加、保障性住房等使铜的消费保持兴旺。根据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2011年3月公布的数据,2010年,全球精炼铜产量为1904.9万吨,同比增长4.3%,消费量为1935.6万吨,同比增长6.9%,供需由过剩转为缺口30.7万吨。进入2011年,在全球铜供需缺口扩大和美国经济数据走强的作用下,国际铜价依旧维持了震荡上行的走势,在2月初,伦敦商品交易所(LME)铜价创下10160美元/吨的历史新高。3月,受地震影响,日本汽车、半导体等电器机械企业大范围停产,导致铜铝等基本金属需求下降,短期对市场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随着日本大规模的重建,其铜、铝消费将会回升。日本铜的消费在全球所占比重仅为7.2%,对全球消费的影响非常有限,铜价的长期走势仍取决于中国的消费量。因此,国际铜价有望继续上涨。

(四)贵金属

2010年,国际金价连续第十年实现上涨,全年涨幅达25.9%,为过去三年来的最大涨幅,其他贵金属价格也跟风上涨,白银价格创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高纪录。黄金是全球最为稀缺资源,全球年产量十分有限。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黄金的避险功能显著增强,世界黄金需求不断增加。根据世界黄金协会2011年2月的世界黄金需求趋势报告,全球黄金需求量在2010年达到近10年的最高峰,为3812.2吨,同比增长9%,来自中国的黄金需求强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实物黄金需求国。各国央行逆转了过去20年来的净卖出地位,成为黄金净买家。2010年,全球央行净买入黄金87吨。许多国家买入黄金以增加官方储备,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俄罗斯,共买入黄金140吨;同时,欧洲各国央行在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下停止黄金储备的抛售。这两大因素导致黄金供应的大幅减少。国际金价在需求大增的推动下不断飙升,屡创历史新高。

2011年4月,由于中东和北非地区紧张局势升温、葡萄牙事件使欧洲债务危机再次浮出水面,国际油价持续高企,导致市场避险情绪再度升温,国际金价再创新高,达到1556美元/盎司的历史高位,白银价格也随之创出49.19美元/盎司的历史最高纪录。在全球通胀压力进一步上升,美元将中长期疲软的背景下,上述因素将继续为国际金价提供强大支撑,预计2011年黄金和白银等贵金属价格仍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

(五)铁矿石

2010年,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延续2009年的上升势头,在全球钢铁市场复苏,铁矿石需求增长超出预期,印度提高铁矿砂出口关税,以及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推动下,现货价格继续走高,全年上涨超过50%。由于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三大矿商集体放弃铁矿石年度定价协议,运行40多年的铁矿石年度长协定价机制终止,变为季度定价协议,参考的价格也开始更多偏向现货价格。在新的定价机制下,铁矿石价格与市场需求变化联系更加紧密,价格波动也更为频繁。为适应这一变化,国际钢铁厂商开始关注通过新兴的铁矿石掉期市场来进行对冲,各大交易所也纷纷推出铁矿石掉期结算、指数产品及其他衍生产品。国际金融机构进入铁矿石贸易领域,使铁矿石金融期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2011年2月以来,由于中国铁矿石进口商观望,现货需求有所减少,铁矿石价格呈弱势运行,3月受地震影响,日本钢厂大面积停产,导致铁矿石需求减少,短期内会拉低铁矿石价格。但中国进口需求上升、印度提高出口关税、澳大利亚遭遇热带风暴袭击,成为全年支持铁矿石价格上涨的

主要因素。2010年,中国进口铁矿石12年来首次下降,这并非中国需求降低,而是由于欧洲经济回暖,国际市场供应紧张,巴西淡水河谷等矿商分流了很大一部分矿石到欧洲市场。2011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提高,钢铁消费规模扩大,铁矿石进口需求将继续呈增长趋势。此外,日本灾后大规模重建,也会带动大量的铁矿石需求。从供应方面看,印度政府继2010年针对不同品级的铁矿石征收5-15%的关税后,又在2011年3月的联邦政府预算报告中表明将对铁矿石出口统一加征20%的关税以确保国内供应。从长期来看,巨大利润诱惑推动着全球矿山新建产能快速扩张,铁矿石已存在相当高的产能过剩风险。从目前澳大利亚的力拓和必和必拓、巴西淡水河谷三大矿山的新项目建设趋势看,未来2―3年间,矿山产能将得到集中释放。到时铁矿石将供过于求,价格上涨势头将被遏制,有可能转而下跌。

(六)作为工业原材料的农产品

棉花:2010年,全球纺织纤维及纺织品服装市场需求复苏,但主要棉花生产国中国和巴基斯坦因灾害天气减产,导致作为纺织原料的棉花供需缺口比2009年扩大近5倍,出口大国印度采取增加出口税和实行出口配额的限制棉花出口政策加剧了棉花供应紧张局势,加上投机资金的大力推动,国际棉价持续大幅上涨,创近15年来高点,CotlookA棉价指数全年上涨116.7%,较2009年上涨66%。

2011年以来,国际市场棉价继续保持坚挺。尽管高棉价抑制了全球消费需求,但供给有限,全球棉花继续呈供不应求格局。美国农业部2011年3月10日供需报告预计,2010/11年度全球棉花产量为2502,8万吨,消费量为2538.8万吨,供需缺口36万吨,棉花库存继续下降,库存消费比降至36.3%,为1993/1994年度以来的最低值。此外,由于印度政府继续限制棉花出口政策,市场供应紧张局势难以缓解。

食糖:国际糖市在2010年呈V型走势,年末糖价创30年来历史新高。受灾害天气影响,全球两大产糖国巴西、印度食糖产量低于预期,泰国、墨西哥、巴基斯坦、澳大利亚、俄罗斯等主产国均有3-4%的减产。此外,最大的出口国巴西原糖出口因降雨受阻,而主要进口国补库存需求大增,上一年度的供需缺口使全球库存水平仍处低位。对供求趋紧的担忧,推动糖价大幅走高,投机资金的炒作加剧了糖价的波动。2011年以来,对国际糖价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是印度的食糖出口,由于预期2010/2011年度大幅增产,印度将从连续两年的食糖净进口大国再次转变为食糖出口国。但考虑国内通胀形势,印度政府一再推迟出口计划,3月下旬在国内食品价格回落的情况下,终于同意出口50万吨食糖。此举将对国际糖价形成压力,但近年频现的极端天气对主产国的食糖产量仍具威胁。美国农业部预计,2010/2011年全球食糖产量1.62亿吨,全球食糖消费量1.59亿吨,由上一年度的供求紧平衡转为供求过剩,但全球库存仍处较低水平,库存消费比为16,6%,为近年来最低。国际糖市的供需格局并未因主产国印度大幅增产而有效缓解,对糖价上涨仍有向上的支撑作用。

天然橡胶:2010年,国际市场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上涨,泰国现货和东京期货价格分别比年初大幅上涨90%、99.5%,创历史新高。国际橡胶市场供不应求局势不断发展,成为天然橡胶价格飙升的重要原因。东南亚出现的非季节性大雨造成了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等主要生产国天然橡胶减产,尤其泰国减产幅度近30%,而消费需求依然强劲,以中国为代表的汽车市场需求旺盛。国际天然橡胶市场供应紧张的局势在2011年仍将继续,由于近年上述3个天然橡胶主产大国实施种植更新计划,即使不受恶劣气候影响,其天然橡胶产量增长也十分有限。尽管飞涨的天然橡胶价格刺激了越南等国增产出口,但仍不能满足高涨的消费需求。据中国农业部预测,至2015年中国天然橡胶的消费量将超过350万吨,较目前消费量增长近40%。虽然3月受地震影响日本汽车企业停产,短期将减少天然橡胶的需求,但企业恢复生产后,需求将会回升。因此,供需基本面继续支持国际天然橡胶价格走高。此外,2月以来中东和北非地区紧张局势升温,原油价格继续上行,促使以石油为基础的合成橡胶价格上升,合成橡胶作为天然橡胶的替代品,其价格攀升对天然橡胶价格的上涨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上一篇:中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下一篇:汇率升值对汽车业的影响:中日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