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定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时间:2022-10-11 11:51:50

语文教育定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策划人语:后课改时代,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定位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它既指向着“教什么”的探讨,也展开着“怎么教”的思索;它既是课程内容确立的问题,也是课程内容实施的问题。最近几年来,李海林先生在多篇论文中对语文教学定位问题展开论述,较早的如2010年发表的《20世纪语文教育的两个岔路口》,最近的如《致力于语用教学实践探索是当务之要》《语用学之于语文教育》以及《现代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等,这些论文认为语文教育经历了混合式教学走向语言教学的专门化、语言要素教学走向语言功能教学亦即语用教学的两次岔路口,指出语文教学应定位为语用教学,走向语用教学。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正在调整中整合,在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李海林先生的观点引起了极大反响,也引发了多样反思……

(策划组稿:卓立子)

【摘 要】 李海林老师把语文教育定位于语言文字运用,全面否定经义教育和总体性特征,这种定位虽无错误,但不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定位。从历史的沿袭和现代社会的需要、新课标的精神以及教材的编辑意图来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准确定位。这种明确的定位,让现代语文教育工作者简洁明了地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从而在语文教育中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而努力。

【关 键 词】 语文; 定位; 素养; 教育

【作者简介】 张增光,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徐州经济开发区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徐州市语文学科中心组成员。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专家引导下的教师磨课式校本培训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多年来一直在质疑、研讨、反思、摸索中,很多专家、教师对此都进行了探讨,试图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李海林老师的《现代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经义教育・语言专门化・语用》也对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作了详细的梳理和阐述。他回顾了语文教育定位的历史之辩,把语文教育最终定位于“语言文字运用”,即语用。

李老师在阐述语文教育的历史之辩时,全面否定了“经义”教育。他认为经义教育就是儒家典籍的经义名理教育,也即学习古人之道,圣贤哲人的思想精神,是一种僵化的教育。对“总体性特征”也不赞同,认为其是一种内容泛化的教育,因为它集思想、社会、自然、伦理、历史、哲学、科学、技术为一体,是为“经义” 教育留下空间的一种教育形式。而“语言文字运用”的教育是不辜负历史教育的正确定位,是历史作出的选择,是语文教育的最终归宿,也是语言专门化教育的深化。

对李老师独尊语言文字运用的教育定位,把经义教育和总体性教育扔进历史的垃圾堆的观点,笔者认为还是值得商榷的。尽管笔者也赞同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定位,但是它不能是唯一的。

一、经义教育和总体性教育之辨

(一)“经义教育” 真的一无是处吗

按照李老师的说法,“经义教育”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特征,以儒家经典义理为内容或者载体,以训诲儒家正统观念为目的。是代古代圣人立言,记诵古圣人之文,揣摩古圣人之道,束缚个性,禁锢思想,脱离社会和日常生活实际,空耗岁月,枉费精力。如果按照这个说法,经义教育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特征,而现代教育就不需要了,我们现代的语文教材中就应该把那些表现儒家经典的课文移出,如《孟子二章》《岳阳楼记》《大道之行》《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等,甚至一些古诗词也不能保留,因为这些都是儒家经义或者类似于儒家经义,也就是所谓的儒家的“道”。即使是现代文中也有很多包含儒家经义的文章。即使保留,学生在学习时,只需学会文言语言的运用即可,而不必去理会这些文中所载之“道”。

而事实上,现行语文教材中,不管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以及其他版本,含有经义之类儒家之道的仅仅古文就占据了相当的数量。魏本亚老师说:“鲁人版的儒家经典比例较高,苏教版吴文化经典作品比例较高。这些作品历经时代洗礼,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用民族文化精粹滋养学子,这是对下一代负责任。”

而我们让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时,不仅要积累、理解语言,还要学习其中的思想、文化,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如,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治国理想、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陶渊明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对功名利禄的鄙视、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忧天下的情怀、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天悯人的思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大义等不都是需要口口相传、代代继承的吗?也正是这些古人之道、儒家的经义使得我们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些圣人之道并非就是束缚了个性、脱离了日常生活。

由此可见,“经义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它不仅是那个社会的产物,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所需。只是现代教育中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发扬古代圣贤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精髓。

(二)“总体性特征”是百害而无一利吗

李先生说:一身而数任是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文、史、哲不分的,甚至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也不分……一身而数任,内容泛化。顾黄初、李杏保称之为“混合式教学”,刘国正则称之为“总体性”。按照李老师的说法,笔者妄加理解,抛却总体性教育,就只能在所谓的语文的语言文字中兜圈子。

文史哲历来是不分家的,江南大学吴格明教授在他的报告中提到:语文教学为什么要讨论哲学问题?他有这样几个观点:功夫在诗外;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应当建立在一个立体坐标系当中;哲学是对事物的深刻理解,是一种反思、一种智慧、一种灵气;教育是最需要哲学的领域;有效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语文教育义不容辞地担当了这个责任。语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宝库,是思想美、形象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

国学大师王国维,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胡适,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名闻于世,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著名学者;梁启超,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另外还有季羡林、钱锺书、陈寅恪等,哪个不是一身而数任,但是他们的成就和素养却为后世敬仰。

“总体定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学会欣赏艺术美,在哲学中学会思辨,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深邃了学生的思想,塑造了健全的人格,不也是有益的吗?

诚然,语文就是语文,不该承担过多的责任。但是,语文也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和其他学科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学科,因此,“总体性特征”也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

笔者并不反对“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育的正确定位,只是感觉如果只是片面于语用的定位是不能准确而全面的表达语文教育的精神。语文教育既然最终是为了培养人,那么笔者就自己的理解而妄下结论:语文教育的最终定位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新课标的精神,社会的呼唤,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无论哪个时代都是无可厚非的。

二、建议定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依据

长期以来,就语文教学来说,我们习惯于“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而不太提及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素养”其目的在于重视在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学生语言底蕴、提高语言修养的功夫。

笔者就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粗略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新课标的精神和语文素养的提法是一致的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通过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新课标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其实就是语文的工具性,同时也强调了要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也就是语文教育不能忽视增加人的思想的厚度,应该使人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发展,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只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了高度和谐的统一,学生才能既习得语言文字运用法宝,又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素养、健全自身的人格。

我们可以把“语言文字运用”看作语文教育的第一核心,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以看作第二核心。学生的综合素养其实就是语文素养中的“语文能力和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 的综合素养。

“而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就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封闭型的小语文观念,将语文教学从单纯的工具性教学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的‘求真’、‘悟善’和‘审美’能力,使之成为有广泛的学识,有美好的道德情操,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

(二)社会、时代呼唤具备较高语文素养的人

封建社会的“经义教育”曾培养出了一个个文学大师和精神巨人。“五四”时期的“总体性教育”也在科学民主的大旗下造就了一批思想家和大师,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格魅力影响着一代代国人。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对人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社会需要高素养的人。钱理群先生指出:“面对日趋商业化与工具化的教育,面对人的独立创造性与想象力的压抑,我们必须高扬教育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以培养独立的、自由的、具有批判精神与创造力的‘人’作为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机械式语言技能训练,片面追求升学率,试卷上的分数成了评价的唯一依据。学生处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有效提高,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语文的优秀习惯缺乏,情感贫瘠,审美缺乏,品德修养低下。 如此一来,整个社会道德滑坡,青少年世界面临颓废的危机,没有忧患意识,没有责任感,缺乏诚信,经不起挫折,不懂感恩,亲情淡薄,自私、唯我独尊。用顾振彪先生的话说“人的物质生活虽日益丰富,而精神世界日趋贫乏,甚至丧失精神家园”。

现代社会呼唤教育培养出具有较高素养能适应现代社会的人,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出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人,更要培养出人文素养高的人,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较高素养人的需要。人的素养提高,语文教育责无旁贷。通过语文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的目的。

(三)教材赋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之重任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意志品质的磨练和引领他们关注生命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教材中有很多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充满着生命的气息,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倾向等,编者精心把这些作品选入教材,对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寄予着很大的期望。教材赋予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权利,利用好教材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绝好途径。

“从教材的编排不难看出,美国的中学语文教学,想要收获的是具有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完整人格。教材编排的结构,从历史、文学、思想、社会等多角度构建起了现代美国社会人才的多元素养。”这段话充分表明了,语文教育从教材的角度来说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还要让学生收获完整的人格。

以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为例,看看其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的意图:

1.学习语言,培育情感

现行教材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和现代意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语言文字的学习为主,兼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关注人类的重大问题。

人教版语文教材强调了要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运用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如,提高朗读能力、练习概括文章要点、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体验和评价各具特色的语言、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等等。同时也强调了对学生情感方面的熏陶和培育,因为语言运用能力和丰富的情感才能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感悟“爱”的精神的博大、见识人生百态、品尝生活百味、提高认识水平、丰富文化素养等等。以人教版七下第二单元来说:《黄河颂》《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木兰诗》这组文章,就是表现爱国的主题。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引导学生揣摩精彩的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技巧。“而文章中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失去国土的悲愤、沉痛无不冲击着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语言文字运用与情感、审美、价值观、思想同行。

2.关注成长,引导发展

教材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的文章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优化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如七下第一单元所选的是表现学生成长的一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落了》《丑小鸭》《诗两首》《伤仲永》。这些文章中有对童年幸福的回忆,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也有成长过程中小小的烦恼。这些文章从孩子的视角,运用典雅优美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娓娓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学习中,除了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技巧,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体味文中的情感和思想。因为学习这些文章对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正确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

3.丰富多样,充满活力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单元编排的主题,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成长,对世界的认识。从七年级开始依次是:人生感悟、理想信念、多彩自然、科学世界、人间亲情、想象世界、成长足迹、热爱祖国、杰出人物、文化艺术、探索自然、善待生命(动物)、铸剑为犁、让世界充满爱、园林名胜、自然奥秘、古文名篇、感悟人生、先哲世界、现代诗歌……这些主题大至爱国、热爱自然,小至家庭亲情、个人成长,题材丰富多样,一篇篇散文诉说着美好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博大;一首首诗歌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一波三折的小说扣人心弦,给学生人生启示和艺术享受;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文章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人与动物关系的篇章,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材后面的名著导读,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提高学生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让学生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浸润思想,提升语文素养;书法艺术培养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修养。

语文教材涉及了自然、人生、社会、艺术等各个方面,它不仅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而且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让学生感悟人生、关爱生命,引导学生加强人生修养,在学习中塑造自己的人格、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如果我们只是把这些美文作为训练学生的工具,只作语言文字训练,岂不是枉辜了教材编者的。

韩军老师曾说,过去,语文教育只知道对着“语言”下力气,以为对着“语言”下力气,就必然会从语言能力上获得收益。其实忽略了十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向着学生的精神世界着意――着意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开拓。学生语言贫乏,思维凝滞,是与学生的精神贫乏紧密相连的。如果有一个多彩的精神世界、一颗丰富敏感的心灵,那么,他的内心语汇肯定是缤纷的。

我们不能沉湎于经义教育中,置社会、时代、学生实际不顾;也不能让语文承担太多的责任而举步维艰。而“伴随语言专门化一起走来的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泛滥,已经对语文教育产生了伤筋动骨的侵蚀”。语言运用并不能让人清晰地明了语文教育的本质,而且让人容易误入语言专门化的歧途。现代语文教育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注重语言的运用,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以学生主体生机勃勃的发展为逻辑始点和最后归宿,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因此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定位是在众多的对语文教育的定位中寻求的一种平衡和准确定位。其实,语文素养就是新课标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 魏本亚.构建人文主题语文教材的探索与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2015(05):9

[2] 吴格明.语文教学的哲学问题[R].江南大学报告,2011.

[3] 张双平.求真 悟善 审美――语文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J].中学语文教学,2000(05) :5

[4] 钱理群.教育的真谛[J].小学语文教学.2000(09) :24-25

[5] 曹秀林.美国中学语文想要收获什么[J].语文教学通讯,2013・B刊(04) :20

[6l 李海林,韩军.关于“新语文教育”的通信[J].中学语文教学,2000(11):20

[7] 李海林.现代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经义教育・语言专门化・语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5(05) :61-68

上一篇:氮卓斯汀鼻喷剂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过敏性鼻炎... 下一篇:在思维教学中彰显教育过程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