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研究性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时间:2022-06-17 12:23:43

高中语文研究性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摘 要】高中语文研究性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为有个性的学生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实施“问题设计”。关键问题法可以提升高中语文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套环问题法可以促进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参与积极性;批判问题法可以渗透高中语文课堂学术研究思想性。

【关 键 词】 问题设计;关键法;套环法;批判法

【作者简介】 张蓓,江苏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教师。

高中语文研究性教学是基于《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它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杜威在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概括出了科学探究的五个步骤,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问题教学法”。它的关键点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研究意识、学会研究方法、形成研究能力和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思考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但当前的语文课更多是走向两个误区:一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一味地注重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知识的建构和探究;二是过分地关注形式,看似存在问题让学生讨论研究,热闹有余而学科味、研究味不足。造成这样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课堂缺少问题设计,随便提问、无效提问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长此以往,也拘囿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最终教学不能相长。笔者经过实践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开展研究性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一、采用关键问题法提升高中语文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师生”问答法是课堂教与学双边活动得以开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从语文学科领域来看,选择和确定合适的专题进行教学时,文章题旨的理解、艺术手法的运用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展开思维,用什么样的方法整合部分与全体的融合,让学生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理解进而展开个性化的解读,这就要求把问题设计摆在第一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素养,指素质养成。素,白色,学生就好像一张白纸,通过教师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最终熏染学习情操。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育方法是在口欲言而未能,心求通而未达的前提下,也就是说要有问题的产生。问题是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联系的桥梁,是学习信息认知沟通的纽带。有效的问题设计对于研究性课堂教学起着勾连引发、点拨启迪的关键作用。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问什么?何时问?何处问?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尤为深思的地方。优化问题设计已经成为当前研究性教学的呼唤。在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的前提下,问题设计要突出关键点,贪恋求大图全的课堂,很难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情况。一节课,真正扎实解决了一到两个问题就是有效的课堂。关键,即核心、主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在教学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时,设计问题“文章中哪些地方看出战争对一个人的摧残”,通过关键核心问题辐射文章全篇理解,进而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挖掘文本细腻语言的内涵,凸显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关照。采用关键问题法,轻松完成文本的学习,因而能大幅度地提高语文课的有效性,最终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和创新力。

二、采用套环问题法促进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参与积极性

研究性教学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从“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出发,重新审视、定位我们的课堂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境地,循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促成学生能力思维发展和人格个性发展。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是承载了学生的主体培育和人文关怀,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人的发展。当前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形式,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老师在采取“问题讨论法”时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集中表现在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引导者,由谁发言,如何发言都由教师确定。有些老师虽设计一些较开放的讨论题,但往往是在学生兴致正浓的时候突然刹车。这种讨论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来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教师―再补充说明,―再纠正学生的理解思维。最后,整个课堂变成“学生的嘴说教师的话”,还是一个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这种训练经历时间长了,学生势必会丧失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丢失基层设计,是高中语文课堂容易误入的歧途。重新找回研究性学习方式,使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这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经过思考、归纳、能动地认识问题和改造问题并把它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理解和觉悟,从而找到课堂中的存在感、现场感已成为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套环问题法,要求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最终一击而破,这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同时容易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将会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

如在教授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时,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两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很容易答出是地坛与母亲,接着思考“地坛与母亲”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母亲去世多年了作者还经常到地坛去,怎样理解母亲的形象。套环问题法,将分裂的两个文章部分自然流畅地联系到一起,让学生有整体阅读与思考的能力。

三、采用批判问题法渗透高中语文课堂学术研究思想性

研究是科学所强调的主动寻求根本性原因与更高可靠性依据的方法,常被用来描述关于一个特殊主题的资讯收集,利用有计划与有系统的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新世纪的教育,应当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会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从而更好地规划人生。研究性教学是让人“走得远”的教学,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问题设计时要考虑学术研究的思想性,例如在教学老舍的文章《北京的春节》时仅仅关注写了哪几个重要节日是不够的,还要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式微,进而引发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的讨论。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通过教材告诉学生文字内部的意蕴和文字背后的意义,有时反弹琵琶设计问题不失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最早的批判问题法,比较成功的当属苏格拉底问答法。通过苏格拉底提问、反驳、辩证,人们被要求澄清他们思考或研究的目的和他们的意思,区分相干和不相干的信息,然后检验其可靠性和来源,质疑他们自己和他人所言包含的假设,按照合作的精神,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推理,探查他们自己和他人所思考东西的后果或意含,整理他们知道或以为知道的东西的理由和证据,也对他们面前的证据和理由保持敏感。通过提问,揭示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信念背后的假设所包含的不一致性,以探求新的可能答案。教师通过批判问题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学术研究与解读,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合作探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批判问题法,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将异样的科学研究的元素渗透到问题设计的环节中。

近几年来,随着高中语文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优秀的课堂赋予更多的内涵,其中“问题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实践的技巧方法层面的问题,也是涉及精神层面的教书育人理念的问题,要求我们投入更多的热情与精力去探索。

上一篇:酒糟基质对盆栽牡丹生长发育的影响 下一篇:财政人的长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