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策略

时间:2022-10-11 12:22:10

农村中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策略

摘 要 在目前城镇化和现代化加速推进的社会环境之下,剧烈的社会变革强烈冲击着新世纪下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农村中学生,此时,中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教育者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从现阶段农村中学生文化素养的现状、农村中学生文化素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培育现阶段农村中学生良好文化素养的策略这三方面提出了一些的思考。

关键词 农村中学生 文化素养 培育策略

文化素养指的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定义:(1)广博的知识并能将之活学活用的能力,主要涉及科技文化领域;(2)个体内心的精神和修养,主要涉及人文文化领域。文化素养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而中学生正处于培养自身文化素养的黄金时期,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培养农村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现阶段农村中学生文化素养的现状

在目前城镇化和现代化加速推进的社会环境之下,剧烈的社会变革强烈冲击着新世纪下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农村中学生,各种社会因素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凸显出许多亟待解决的文化素养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的普遍缺失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认同甚至漠视

中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精神故乡。子孙后代对对传统文化的认可、接受与传播,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立足新时期教育特点,在引导学生全面学习近现代文明的基础上,从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逐步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使青少年学生成长为具有传统根基和现代视野,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主要集中对人的问题的探讨,包括对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论述,同时又兼有怎样为人、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的观点与看法。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受到市场经济下的大众流行文化的侵蚀,更多人将目光集中于个人能力的培养,努力追求的也是个人自身的发展与自身利益的实现,这也就造成了大众流行文化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价值观产生了巨大落差。对于正处在文化观念萌芽和初步形成阶段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生活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深受市场经济的商品化大潮、流行文化的冲击,外界各种不良诱惑充斥其身边,心智尚未成熟的他们更容易产生迷茫、失落等情绪。再加上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数量和范围小,文化视野不够开阔;学校的文化艺术教育不到位;他们的接触人群(同学、家庭成员和较近范围人际交往圈的社会成员)往往缺乏昂扬向上的人生信仰和基本的公民道德观,也缺少相应的文化素养,对其没有积极向上的正面影响。同时,由于现阶段学校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足,中学生往往没有健康的兴趣爱好指引生活方向,造成他们普遍缺乏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在一项关于学习目的调查中,有 80%左右的农村中学生“认为是为自己将来的生活工作和家庭而学习的”,“为祖国的富强和社会的发展而学习”的只占20%左右”。在这一代中学生身上体现的国家意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民族归属感不强,传统优秀文化观念淡薄,部分学生明显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1.2深受多种非主流文化的文化冲击

在现阶段,除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观之外,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到许多非主流文化强烈冲击。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和外来文化等多种非主流文化中的不良文化因素对中学生的社会自我意识和责任感产生了很大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了各种不良文化观念的冲击,非常不利于青少年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形成。如网络和影视作品中充斥的色情、暴力、凶杀、、盲目的偶像崇拜、过度娱乐化和“三俗文化”等因素,部分无良媒体中宣扬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与道德相悖的各种不良价值观,强烈影响着农村中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削弱甚至动摇其主流道德判断力,不利于其文化心理的正常发展。

1.3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偏差

道德观念是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价值观是主体根据自己道德需要对各种社会现象是否具有道德价值作出判断时所持有的内在尺度,是个体坚信不疑的各种道德规范所构成的道德信念的总和”,作为一种评判尺度而存在的道德价值观实际上是相应的道德规范内化的结果,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 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在我执教十余年的的这所乡镇中学,切身体会到部分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一些突出问题,比如价值观念混乱,人生目标不明;个人利益至上,集体观念淡薄;道德素质低下,行为习惯较差;意志毅力不坚,心理防线脆弱、缺乏感恩之心、漠视社会责任等。

因此,在教学中弘扬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保持和加强生命的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使有限的生命有无限的生命力,是增强学生文化意识和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弘扬学生主体,在道德价值观上培养其文化意识。在当前社会急剧转型、各种道德观念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农村中学生道德观念发生理想信仰缺失、价值观缺位、个人主义盛行等不良倾向,造成其精神世界的失衡和道德观念的缺失等一系列问题。

1.4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曲解

在我国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更多地体现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从而来适应目前应试教育体制。这种教育模式导致很多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认识认为实用至上,青少年的成长中逐渐排斥人文知识与关怀,将科学文化知识进行自我物化,农村学校这种现象更甚。在现阶段的农村社会环境下,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达到2.6亿,80后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却占流动人口近一半,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就造成中学生的家庭教育缺失,造成很多学生对科学价值观的曲解。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视,农村中学生并不愁没学上,但还是有更多的农村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后就选择进城务工。在这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物质享受主义的观念下,农村中学生知识价值观念在世俗化和功利化中迷失,学到的也只是有用的知识、能赚钱的技能,而关于人成长中所需要的理想、价值、道德、信仰等几乎被排斥在外,他们不断成为学习知识与技能的 “工具”而已。

1.5主流审美文化的普遍缺失

随着现代学习资源的丰富,教育和文化环境的改善,电视、手机、互联网的普及给中学生带来了新的审美资源。青少年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青少年的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由于青少年所处人生阶段的特殊性,在进行审美活动中,他们的审美特征也逐渐偏于审美泛化、感性化、快餐化、娱乐化。这些审美倾向不断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利于其主流审美意识的构建。我们应在整体的文化构建中实施相应地对策,引导其学习和接收适应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观。

2现阶段农村中学生文化素养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

农村中学生在文化价值观方面主要出现忽视传统价值观、吸收不良的非主流文化观念的影响、缺乏道德感和公德心、对科学价值观自我物化等特点。这些问题学生的文化价值观更加倾向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物质享受主义,沉沦于拜金主义、拜权主义、 拜名主义等误区,由此不利于学生的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更有可能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究其根源,不仅有社会外在环境的不良影响,更有学校教育的因素,比如:我国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主要是针对知识文化的传授,这一点在农村的学习教育中尤为突出。一个人没有知识不行,但只有知识没有其他方面的文化修养也不行。古代的秦桧,现代的“”都是有知识的人,但成了历史的罪人。国家、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希望让孩子成为有文化素养的人。除此之外,还有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中学生自身忽视和放任自我修养的原因,可以说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也就意味着我们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管齐下,有的放矢,形成合力来共同解决。

3培育农村中学生文化素养的策略

农村中学生在文化价值观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利于中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更有可能进一步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所以必须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引导他们构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加强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全面发展战略的实行,努力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

3.1社会方面

农村中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他们生存的社会环境,所以作为社会价值体系一部分的文化价值观也必然会受到社会上各种环境和观念的影响,如人才观、就业观、文化观等。目前,在我国部分农村文化现状是:看书读报的村民不多,和迷信盛行,看电视、打牌娱乐是村民们主要的休闲;部分农民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只注重挣钱,忽视参与积极的文化活动,很多村庄建立起来的农家书屋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显示出应有的作用;寿辰、婚丧嫁娶等传统的乡村文化,存在攀比之风,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影响家庭经济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很多村民对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热情不高,造成乡村没办法组织开展健康有趣的文化活动。再加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缓慢,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农民文化素质水平明显偏低,直接影响对农村中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在我国我们要努力争取采用多种途径,合力促进社会价值体系合理化,加强正确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力度。文化价值观在社会上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渐追逐着实用、能力、功利与效益,这无形中使农村中学生及家长的观念变得更为复杂或者对学历盲目追求,或者是坚持“知识无用论”、挣钱才重要,对学生教育造成不良影响。这就要求必须改变社会观念,削弱其对社会环境的效用价值,才能使教育的真正价值在学生中得以发展和实现。同时,在努力建构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同时也要进行有效的教育体制改革并行。一方面应该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运行,完善素质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也要转变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3.2教师方面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中,教师是核心。教师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合格人才的繁重任务,因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优秀教师崇高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与人为善的处事原则,对人生观、价值观正在确立过程之中的中学生来说,会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对学生的人生发展会起重要作用。 中学生的文化素养深受教师各方面的影响,而由于目前农村教师师资相对缺乏,特别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优秀教师和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提高农村中学教师文化素质,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对农村中学教师队伍进行彻底更换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走培训这条道路。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培训的经费投入,加强指导中学展开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提高广大农村教师的文化素养,进而通过潜移默化地的影响和有形无形的教育来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中学生。

3.3家长方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之中,家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人的文化素质发展受到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学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农村家长大部分由于知识欠缺和一些错误价值观的引导,使他们忽视孩子文化素养问题。因此,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文化教育观点,积极引导孩子构建良好的文化素养。

(2)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对人才需要的 标准越来越高,开始注重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以能力高低来评定人才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素质教育推进的时期,家庭教育首先要注重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引导孩子德、 智、 体、美、 劳全面而综合的发展。农村家长由于为生计奔波,很难做到时时陪在孩子的身边,更何况要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父母应该至少有一人能就近工作,对孩子及时关注,积极鼓励,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培养孩子的爱好特长,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3.4学生方面

谈及文化素养,看似空洞和抽象,高高在上,其实它与中学生的精神思想有重要的联系,中学生的思想同时也受文化素养的影响。农村中学生要培养健全、丰富、活泼的文化素养,自身的学习非常重要。但是,我们的思想还是由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决定。良好的文化素养可以使学生变得文明、健康,学生的思想得以净化。同时,我们的思想言行都会使周围人产生一定的想法,这就会影响到其他人。平时的各种学习,使我们学到很多的文化素养的知识,自身的素养与修养是通过文化素养来提高的,我们的素质水平怎样,通过学习是可以提高的。在文化素养的熏陶下,自身修养水平也会提高,我们在大众面前体现出自身的良好素质。随着我们文化的学习,文化素养就会逐步体现出来。也可以说,文化素养来自我们的学习过程,当我们的知识日渐增多时,我们所做的一些事情会对人产生一个积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说,文化素养是来自对文化的学习,他人行为的影响与自身思想的完善。在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村中学生正处在一个变革与发展的时期,部分农村中学生更是受到市场经济、城镇化的强烈冲击而精神匮乏,无理想或理想无法实现,越来越消沉与麻木。由于“能够影响人的行动的逻辑一是信仰,二是利益,三是感情”,所以我们要努力实现信仰、利益和感情的平衡,不能推进“唯利主义”,应坚持社会主义主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标杆作用,理性认识大众流行文化,拒绝“三俗文化”,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旗帜,传递社会正能量,从教育的各个方面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培养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中学生,进而助力实现广大农村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区文伟.浅谈文化[M].花城出版社,2015.

[2] 爱默生.处世之道[M].

[3] 陈小容.中学生道德价值取向与生活体验状态的调查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8).

[4] 秦莹.论当前我国城郊农村中学生文化价值观存在的突出问题与教育策略[J].科教导刊,2013(11).

上一篇:临夏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生文科热持续升温原... 下一篇:《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实验课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