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流派的形成、现状及其启示

时间:2022-10-11 10:37:58

戏曲艺术流派的形成、现状及其启示

一、何谓戏曲艺术流派

在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发展过程中。戏曲艺术流派指的是以某一个体艺术家或艺术家群体为核心。集众多艺术家的创造性艺术劳动成果。所形成的具有优秀代表作、独特艺术创造、鲜明艺术风格、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得以几代传承的艺术派别。其标志是:1、有代表性艺术家,有传人,得以持续传承;2、有代表性剧目;3、有独特的美学观,鲜明的艺术风格;4、在一定历史时期、在特定地域流传,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承认和喜爱。

二、戏曲艺术流派的形成

中国戏曲艺术流派的形成,基本上都是以某一杰出艺术家为代表,根据其客观条件,扬长补短、扬长避短,接受众多艺术家的帮助,吸取他们的创造性成果,寻探适合自身条件的剧目、表演艺术(唱、念、做、打)、综合性艺术因素,从而树立起自己独特的美学观和艺术风格。

京剧“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苟慧生是如此,须生中的余叔岩、谭富英、马连良、杨宝森也是如此。越剧中的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亦无例外。

程砚秋幼时,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可是13岁后倒仓,嗓音变暗,音域变低、变窄,所以,他就一方面扬长补短,苦练低音、中音,使之由暗淡变得宽厚醇真;另一方面扬长避短,揣摩唱腔旋律,注重发声与音量控制的密切配合,行腔收放自如,气口运用自然,充分发挥其中低音区的特长,形成似断似连气断情连、缠绵婉转、深沉抑郁的唱法特点。并且在人物方面着力于悲剧性人物窦娥、富于同情心的薛湘灵等形象的塑造,多演出《荒山泪》《窦娥冤》《青霜剑》《朱痕记》《锁麟囊》等剧目,从而形成了以深沉悲怨为美学追求,以抑郁缠绵为风格特点的程派艺术。

梅兰芳则以唱、念、做、打全面优秀,嗓子“宽、亮、响”为特点。因此,擅长于表演雍容华贵的杨贵妃、赵艳荣,也适合于文武双全、“昆”“乱”不挡的穆桂英。其剧本创作得到了齐如山等人的合作和协助,唱腔创作接受了王瑶卿等前辈的指导,得到了徐兰沅等琴师的协作,舞台艺术的其他方面得到了众多艺术家的支持与协作,形成了以《霸王别姬》《宇宙锋》《贵妃醉酒》《西施》《洛神》《天女散花》《穆桂英挂帅》等为代表剧目,以富丽堂皇为美学追求,以优美华丽、顺畅大方为风格特点的梅派艺术。

越剧中的袁雪芬,于20世纪40年代得到当时的话剧和电影工作者的支持,对越剧的编剧、导演、音乐、表演、舞美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强调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美学观,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颂扬民族气节、反对封建礼教题材的剧目《香妃》《木兰从军》《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等为代表作。其唱腔朴实稳健、细腻优美,形成了以深沉委婉为风格特点的越剧袁派艺术。

以上这些不同流派的戏曲艺术,虽然有不同的美学追求和鲜明的艺术风格,但是,共同的都是具有以表演艺术家为中心的一元化艺术创作方式的综合性特点。也就是说,在戏曲艺术流派形成的过程中,代表性表演艺术家始终是处于中心位置的。其基础是表演艺术家的客观条件,如:程砚秋的中低音区嗓音、梅兰芳的“宽、亮、响”等。在流派艺术创造的全过程中,该代表性表演艺术家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表演艺术(唱、念、做、打)的专长,又要善于选择和修改适合于自己演出的剧本,还要琢磨服装、头饰、化妆、道具、布景设计,并且要善于发挥剧作家、琴师、司鼓、服装、道具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收他们的艺术创作成果。因此,如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戏曲艺术流派既是以杰出艺术家为代表而集中众多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结晶的产物,又是当时以表演艺术家为中心,集表演、唱腔、剧本编创、导演、服装、舞美、灯光设计于一身的综合性特点的产物。在那个时代里,戏曲艺术流派的代表性人物,既是表演艺术家,又是剧作家、导演家、唱腔作曲家、舞美设计家。所以,才会有人把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与斯坦尼斯拉夫表演体系相提并论。

三、戏曲艺术流派之现状

时至今日,戏曲艺术流派的现状如何呢?简而言之,是只有继承,没有发展,没有新的戏曲艺术流派的出现。就以流派唱腔来说,这种继承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在传统流派的代表性剧目表演中原样继承;二是在新创作剧目中效仿流派唱腔,或吸取某流派因素来创作新唱腔;三是在“京歌”或其他音乐艺术形式的音乐创作中引用某些流派唱腔的旋律音调。这三种方式,都只是被动的“承”,而不是主动的“创”,因此,从总的趋势来看,当今戏曲艺术流派的继承是处于停滞状态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带来了戏曲艺术创作方式的变化。传统戏曲艺术流派追求综合性的一元化风格特点的创造,而当今的分工细致、创作主体多元化的创作方式与之是相矛盾的。也就是说,戏曲艺术流派的各单一个体,原来以创造富有个性特征的美学观和艺术风格为追求目标。其内部讲求的是总体上统一的一元化的风格特点,为此,从创作主体上,必须以某一个体(在一般情况下是以杰出的代表性表演艺术家)为核心,在其周围团结一批剧作家、唱腔设计者、琴师、司鼓、作曲家、导演、表演艺术家、舞美设计者,博采众长,形成一个志同道合的一元化的创作群体,从而成就一个戏曲艺术流派。然而,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分工的细致化,剧作家负责创作、改编剧本。作曲家设计唱腔、创作场景音乐,专业导演从事戏曲排练,舞美师、服装师、灯光师专事舞美、服装、灯光设计,如此种种,使综合性的艺术创作出现多元分化、互相割裂的状况,剧作者、唱腔设计者、乐器演奏者、导演、舞美设计者分而治之,各司其职,各创其艺,各美其美,各求其韵,这种多元化的创作主体,不可能服从于以表演艺术家为中心的综合性艺术风格一元化的艺术流派形成的需要。最后都将各自设计的独立方案,交给演员,搬上舞台,所以,很难形成布局周密、风格鲜明统一的一元化的综合性戏曲艺术流派。

又由于细致的分工,放松了对代表性表演艺术家的全面素养的要求,未能出现像梅兰芳这样集表演艺术家、导演、剧作家、作曲家、舞美设计者于一身的杰出的综合性戏曲艺术大师,所以,更增加产生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新的戏曲艺术流派的难度。

四、启示

启示之一,是正确理解“一”与“多”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戏曲艺术流派的每一个体来说,虽然内部讲究对比、变化、平衡、统一,追求丰富多彩,但是从这一个体与另一流派之比较而言,讲求的是独特的美学观、鲜明的个性、标新立异的艺术风格,也就是说,从这一个体对外而言,它是一个统一的个体,是“一”;然而,对于戏曲艺术这一整体来说,正是由于有了众多的流派,有了众多的“一”。才能构成异彩竞呈、绚丽缤纷的“多”。就像是一个大花园那样,你一朵红牡丹,我一枝白芍药,他一簇黄,如此这般,也就形成了百花竞放、丰富多彩、繁荣昌盛的局面。

启示之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流派。是特定历史时期里,以杰出的代表性戏曲表演艺术家为中心,集演员、导演、剧作家、作曲家、舞美设计者于一身的综合性一元化创作方式的产物。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发展,戏曲艺术创作者分工的细致化和创作方式、创作主体的多元化,使当今戏曲艺术流派处于只有继承、没有发展的停滞状态。

启示之三,为了戏曲艺术流派的发展,必须继承以戏曲表演艺术家或其他戏曲创作家为中心,集演员、导演、剧作家、作曲家、舞美设计者于一体的综合性一元化创作方式。同时,应当培养素养全面、善于吸收诸家之长、扬长补短、扬长避短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或戏曲创作家,创造良好的艺术创作环境,鼓励新的戏曲艺术流派的不断产生和发展。

上一篇:桥弯月圆爱深深 下一篇:从戏曲源流看秦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