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做“春耕”的主人

时间:2022-10-11 10:09:50

让学生做“春耕”的主人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学科。”我想,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将打开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做“春耕”的主人,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先哲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说的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不管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如何勤奋,他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全部学到手。踏入社会后,新的知识更是层出不穷。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然而长期以来,“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似乎已经根深蒂固,我们忽视的是“主体”的积极性,造成的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阻碍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改变现状,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学,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学习的主人。

一、让学生“熟悉土地”――预习指导

预习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它往往又被老师和学生轻视,沦为“走过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特别重视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现在追求的生态课堂就是要求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预习正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途径。那么如何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预习课文,避免预习的随意性,这是迫切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所以,面对一篇新的课文,我是从以下四个方面 让学生“熟悉土地”、着手预习的。

1.读。“读”即阅读整篇文章,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内容、基本写法、人物的特点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当然,学生的“读”不是无目的的,必须带着要求去感知,因此我要求学生做到:(1)在读中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和意境。(2)复述课文,对文章内容形成整体的把握,概括文章主旨。(3)找到文章中画龙点晴的议论或抒情性的文字。

2.查。一篇新的课文中,或多或少总有些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易理解的句子。那么我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眼、脑、手并用,将预习时遇到的这些问题用笔圈出来。然后利用工具书,查一查字典,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意思模糊的字词、似懂非懂的句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定能积累一些课外的词语,长此以往,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必将大有帮助。

3.思。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和表达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最独到的见解,让学生的预习活动变成张扬个性的舞台。比如在《背影》的预习作业中,我设置了这样的题目让学生思考:你觉得文中哪个背影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浓浓的父子之情,对深沉的父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4.疑。我国古代圣贤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想学生都是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从培养他们的质疑问难开始。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一定要动笔圈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并形成有效的问题,在课堂上质疑,然后由小组成员或全班同学在课堂上一起讨论解决。这样,在课堂上讨论的、解决的也就是真正的“惑”了。比如在预习《海燕》这篇文章时,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①作者是如何写海燕的?他为什么要选择这种飞鸟来写?②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读来感觉很深奥。其余的问题还有很多,我认为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会大大提高。

二、让学生“耕作土地”――课堂指导

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形成和整合的重要方式。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不应该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决策者、开发者。“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自学能力的人、不会读书的人。”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把教学过程看作教师单一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这种“满堂灌”的做法严重地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要彻底地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大胆放手让他们去自学,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有效地“耕作土地”,我从四个方面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自学进行指导。

1.读。即自读文本。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课堂上也是如此。让学生在读中体悟前人的生活经历、心路历程、精神成果等。合理运用自读,既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功底,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过程,使学生对生字词加深了理解,提升对文本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自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勾画出文中的美词美句,这样自读的过程就给了他们学习以回旋的余地,便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美词美句,在以后的写作中有“米”可寻,触类旁通。

2.论。即合作讨论。生态课堂要求让学生回归本色,倾听学生的见解。因此,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合作探讨,提高自学能力。我在班级里按学生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划分了八个学习小组,在语文课时就按学习小组的位子坐。选择预习时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和文章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讨论。为了防止有些学生不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我让小组每天派人汇总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并进行评比,提高他们自主合作学习的效率,所以每次的合作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争论也很激烈。

3.延。即课外延伸。学生的文学修养的高低不在于他语文考试能考多少分,而在阅读了多少文学读物,掌握了多少词汇,具有怎样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在教学中,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根据教材内容布置一些课外读物,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并做好检查,好的给予表扬。比如在《名著推荐》单元,我就利用阅读课带领学生一起到阅览室初步感知经典文学的魅力,然后让他们自己利用课余的时间读和悟。学生的这种积累过程其实也是一种自学过程,在读与记的过程中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4.结。即课堂小结。在教学过程中,课堂小结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概括和总结起着深化课题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中,许多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一概由教师包办代替,似乎这是教师的职责,小结结束就意味着本堂课的任务已经完成,却不知这样已经置学生于不顾,忘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我选择先由学生根据课本和板书自己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去理解,自己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作适当的补充。这样让学生自己归纳、自己表达,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三、让学生“清点粮仓”――反思指导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没有创新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只会被社会淘汰,而反思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对未来的学习有借鉴作用。因此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现在的发展,也关系着学生终身的发展,影响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让学生学会总结和“清点”,盘算自己的得失。

1.在阅读过程中反思。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必经之路。学生在阅读时,往往缺乏对文本的思考,没有对文本内容进行提炼和总结,只是为完成任务而阅读,常常是一读了事。所以我让学生在阅读时要反思文本的教育意义,联系实际,写自己在阅读中的体会,让他们在反思中端正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在学《敬业与乐业》一文时,我让学生联系学习实际写自己目前的状况,谈未来的理想。许多学生都能很好地审视自己的不足,也能谈出自己的观点。

2.在合作讨论中反思。学生通过集体的合作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观点,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维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实现自我创新。这时我会让学生评价自己小组内成员以及自己的表现,从而达到反思总结的效果,让自己在以后做得更好。

3.在答题方法中反思。学生在答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很多时候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并且是屡次出现的。在做作业或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在思维出现混乱时,往往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对自己的答题方法的优劣从来不加评价。因此,我就引导学生分析答题方法的优劣,优化他们的思维方法,努力向中考答题要求靠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不断完善答题的技巧。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实践证明,通过有效地引导学生自学,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让他们从“学会”到“会学”,让他们都能在春天播种希望,在秋天收获硕果,真正成为“春耕”的主人!

上一篇:对初中语文教材的几点认识 下一篇:英语教学应注意游戏活动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