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1 22:49:47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 素质教育

一、创新教学的类型

为培养新世纪人才,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也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创造新事物的思维能力和才智。为此,我们为这类教学方面做出了如下总结:

(一)引思型。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带着疑问去思考问题的,疑问可以促使思维的产生,引发创新。因此,引思型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去探索事物的新奇和奥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教学通常采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通过课文题目,引发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以此为题?

2.通过文中的关键词句,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意思。

3.通过整篇文章的学习,教师提出文章所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作者烘托主题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二)讨论型。

在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之后,需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将思维发散到最大限度去思考问题,所以讨论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讨论型教学就是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不同意见的采纳和综合,学生以长补短,逐步将问题思考全面。并且,学生在讨论之后,发现新的问题之后,主动提出质疑,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情景诱发教学。

情景教学是一种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之上可以创造出课程中的情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联想。

(四)想象教学。

想象教学是指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或者一个新课程学完之后,教师让学生沿着课文的思路,想象文章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或者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撰写文章后续等。

二、素质教育如何实现创新的探究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小做起,在小学教育中灌输学生创新思维的概念,让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造,大胆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又该如何才能做到创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建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教学将学习目标定在升学的前提之下,一味的讲解生词和重点,学生为了升学而机械的学习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小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明确,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占据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寻求知识的趣味性和奥秘里面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逐步养成探索知识的习惯。

(二)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很好的学习记忆知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用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小学学习字母为例,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案:

1.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各种有趣的字母图片和一个铃铛,在讲解完之后,将学生分作几组,每一组学生派出一位成员做代表,进行竞赛游戏。

2.教师举出图片,让学生开始抢答,最先抢到铃铛的一组读出图片上的字母,回答正确的一组加分。

3.教师同时举出多张图片,让学生抢答,完全回答正确的一组才加分。

4.以此类推,最后得分最多的一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同时激励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能够得到奖励。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记忆新学的生字词等。越是有趣的游戏,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不一样的动物组成的图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鸡蛋可以看成字母O学习,不但让学生看到鸡蛋能够联想到字母O,看到所有圆形的东西都可以联系到字母O,这样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利用情景教学,开发学生想象力。

情景教学是创新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素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情景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记忆课文中的知识点,还能展现学生的才能。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不但别开生趣,还能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好奇心,让学生尝试着去联想每一种事物应该怎样才能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利用讨论式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

讨论式教学是素质教学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要怎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才能有效的学习知识。讨论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展现的基础上,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小白兔与小灰兔》一课为例,作一个简单的假设:

教师在讲解完课程内容之后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如果是你帮老山羊挑了白菜回家,你会选择白菜种子还是白菜呢?

学生:白菜种子。

教师:那如果你不懂怎么种白菜,怎么办?

由于这是书本上没有考虑的,学生一时间会对这个问题回答出千奇百怪的答案,如向老山羊学习,问妈妈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创新与素质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在素质教学中实现创新,勇于创新,营造和谐、有趣的课堂气氛,为课堂增加别开生趣的教学设计,是素质教育创新化的表现。这样的创新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快乐和充满趣味的学习生活中成长。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是永远探索的课题,教师教学应该探索更多有趣的教学方法用于素质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贺素琴.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类型[J].学科教学.2011(4).

[2]杨立刚.创新与素质教育[J].社会科学论坛(教育研究).2005(05).

[3]王光地.浅谈素质教育与语文创新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2).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 素质教育

语文是学习一切的基础,语言能力的表达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修养和社会交际能力。为此,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学生开展创新教学,培养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创新教学的类型

为培养新世纪人才,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也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创造新事物的思维能力和才智。为此,我们为这类教学方面做出了如下总结:

(一)引思型。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带着疑问去思考问题的,疑问可以促使思维的产生,引发创新。因此,引思型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去探索事物的新奇和奥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教学通常采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通过课文题目,引发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以此为题?

2.通过文中的关键词句,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意思。

3.通过整篇文章的学习,教师提出文章所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作者烘托主题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二)讨论型。

在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之后,需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将思维发散到最大限度去思考问题,所以讨论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讨论型教学就是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不同意见的采纳和综合,学生以长补短,逐步将问题思考全面。并且,学生在讨论之后,发现新的问题之后,主动提出质疑,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情景诱发教学。

情景教学是一种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之上可以创造出课程中的情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联想。

(四)想象教学。

想象教学是指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或者一个新课程学完之后,教师让学生沿着课文的思路,想象文章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或者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撰写文章后续等。

二、素质教育如何实现创新的探究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小做起,在小学教育中灌输学生创新思维的概念,让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造,大胆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又该如何才能做到创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建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教学将学习目标定在升学的前提之下,一味的讲解生词和重点,学生为了升学而机械的学习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小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明确,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占据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寻求知识的趣味性和奥秘里面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逐步养成探索知识的习惯。

(二)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很好的学习记忆知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用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小学学习字母为例,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案:

1.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各种有趣的字母图片和一个铃铛,在讲解完之后,将学生分作几组,每一组学生派出一位成员做代表,进行竞赛游戏。

2.教师举出图片,让学生开始抢答,最先抢到铃铛的一组读出图片上的字母,回答正确的一组加分。

3.教师同时举出多张图片,让学生抢答,完全回答正确的一组才加分。

4.以此类推,最后得分最多的一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同时激励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能够得到奖励。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记忆新学的生字词等。越是有趣的游戏,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不一样的动物组成的图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鸡蛋可以看成字母O学习,不但让学生看到鸡蛋能够联想到字母O,看到所有圆形的东西都可以联系到字母O,这样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利用情景教学,开发学生想象力。

情景教学是创新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素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情景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记忆课文中的知识点,还能展现学生的才能。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不但别开生趣,还能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好奇心,让学生尝试着去联想每一种事物应该怎样才能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利用讨论式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

讨论式教学是素质教学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要怎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才能有效的学习知识。讨论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展现的基础上,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小白兔与小灰兔》一课为例,作一个简单的假设:

教师在讲解完课程内容之后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如果是你帮老山羊挑了白菜回家,你会选择白菜种子还是白菜呢?

学生:白菜种子。

教师:那如果你不懂怎么种白菜,怎么办?

由于这是书本上没有考虑的,学生一时间会对这个问题回答出千奇百怪的答案,如向老山羊学习,问妈妈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三、总结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创设情境;以景生情;小学数学课堂;应用

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将生活情景加入课堂教案之中,在课堂教学中以景生情的方式让学生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理论知识,通过互动实践提高数学理论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都有明显提升。

一、巧设导入情景,学生以景生情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创设情境、以景生情的教学方式首先巧妙地在教学内容中导入一个真实情景,让学生以景生情,也就是根据这个实际情景自主思考,从而做到对数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实践认知。因此,创设情景的教学方式在教师讲课的时候起着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趣味性的场景或是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场景进行导入,引发学生对情景的共鸣,从而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分析。

趣味性的生活情境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电子白板的配合下,投影到白板进行师生互动,呈现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比如说,教师在教学“几何图形――钝角与锐角”时,将生活中的钝角和锐角列举出来,首先举个例子,比如扇子的下端是钝角,剪刀的前端是锐角等等,将这些情况组成一个趣味性的情景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故事可以是这样的:今天小明同学拿着剪刀去修剪扇子,把扇子剪成了一朵花的形状,问这里面有哪些钝角、哪些锐角,让学生自主思考。学生在通过电子白板观看视频或者图形文字的时候,引发了思考,无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最后教师的指导都会让学生对几何图形中的钝角和锐角记忆深刻,在生活中能够时刻关注,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记忆。

二、巧设互动情境,学生以情激思

在互动的模式下,引发学生因为兴趣而自主思考。在上述第一步也讲到,因为兴趣学生会引发自我意识的思考行为,教育的过程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直接互动,达到理论知识传授的目的。借助电子白板等新媒体设备,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象化、生活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协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发现数学规律等等。

例如,在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中,可以借用图片放映的形式,结合学生熟悉的情景进行引导教学,引发学生思考。如,小明同学与妈妈去坐公交车,在起点加上他和妈妈一共上去6个人,过了一站下去4个人,再一站上来15个人,问车上现在一共几个人。这样的情景带入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让低年级的学生在情境中以情激思,自主思考探索,达到教学目的。

三、巧设开放情境,学生以思导行

最后就是巧设开放情境,让学生自主进行理论知识和生活情景的串联,将二者关系合理地连接起来,达到学以致用、以思导行的目的。学生在思考中通过教师协助大多能够理解数学理论知识,但是学以致用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以思导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那么在电子白板的运用下,教师应该让学生举出对应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创新思维模式。

还是以锐角和钝角的知识为例,学生正向思维,思考生活中的物体是钝角、锐角还是直角,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深刻记忆,但是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不足,反向思维很容易造成大脑空白现象的产生,让学生举出钝角和锐角在生活中的使用情景,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带入生活。比如:提问学生锐角、钝角在生活中有哪些\用?学生可以回答:锐角在生活中可以是剪刀的前端是锐角,可以用来打开食品包装等;扇子张开之后是钝角,可以用来扇风,很凉爽,夏天经常会用到等等。逆向思维模式更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联系生活实际问题进行实践认知和探讨,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再加上新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让小学数学课堂生机勃勃,不仅给学生展现了生动的图文和数学模型,更是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以景生情,让学生可以自主思考,并通过实践进行数学问题的认知实践,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晓燕.“以景生情,以情激思,以思导行”[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4

【 关键词】 语文教学;学生;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30-01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中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1 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导入新课时,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甚至一片随风而落的秋叶……,都能成为中学语文教师手中的道具。具体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穿插读、议、讲,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1.2 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忽视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有些中学语文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没有结合课文内容做全面的剖析,这样的回答仍然是机械的。在教学中若能讲述一些紧贴课文中心句和一些重点关键的语句提出种种疑问,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深思维的层次。

1.3 要重视学生思考基础的储备

语文是一门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一门学科,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是无法维护正常思维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对于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极为重要的。若没有充分的思考基础――语文基础知识和生活感受的积累,而欲展开有效的启发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那是无法想象的,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思考基础的储备。重视学生思考基础的积累,是为了学生能够具备持久的阅读前景, 熟练运用多种的启发方式,则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新鲜感,促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的形成,而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可以获得更好的思维效果。

2 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2.1 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

在现今语文课本中,常常有一些感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常常有不同于常人的壮举。可以让学生利用本身固有的思维方式与故事中人物的事迹进行比较,探究矛盾根源。例如在初学语文课文《勇气》一文中,法国妇女以一家人的性命为代价,两次毫不犹豫的挽救了美国士兵。可以先启发学生体验在那种危险时刻的感觉。为什么法国妇女有如此伟大的壮举?是什么精神支撑着她?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2.2 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

教师提供可选择的几种答案,使学生感到不知道该选择那一种答案才对,从而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中学语文课文中有一些以物作为题目但实质上是写人的文章。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课文题目,再出示被选答案:a、专门写人,b、专门写物,c、既写人也写物,d、表面写物实际写人。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教师便引导学生探究,到课文中找答案,并要求找到根据。

3 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方法。

3.1 围绕矛盾处质疑

初中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3.2 扣住情境点换位

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去换位思考。为了使自己进入那种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当好工作人员这一角色,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课文,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3.3 捕捉“空白”点延伸

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

3.4 抓住模糊点探究

课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抓住文中的模糊点、交代不明处去探究,去探索,直陈己见。如何让学生确切地理解课文中的一些中心句,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那些模糊点进行讨论,甚至进行辩论,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意识。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旅游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舆论宣传引导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35-02

高校舆论宣传阵地是旅游院校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积极主动地挖掘舆论宣传的潜力,扩大思想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舆论宣传的重点,为旅游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搭建崭新的平台,在旅游院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舆论宣传引导的成功对接,这是旅游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舆论宣传对旅游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传播正能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引导功能

舆论宣传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层面的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旅游院校的大学生是信息交流相对较快的群体,更容易受到舆论宣传的影响,正面的、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能够极大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引导功能,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在旅游院校的学生中,给予他们向上的动力、希望的源泉,促使他们不断上进、不断追求,在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形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二)树立新典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在旅游院校学生当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让学生信服。没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难以产生效果的。然而,90后大学生是一个相对来说个性更加鲜明、更加有主见的群体。利用舆论宣传的力量,在学生中树立鲜活的典型,让学生主动地去信服、模仿甚至崇尚这些典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这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开辟新路径,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除可以采取传统的课堂与途径外,舆论宣传的平台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路径,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舆论宣传在高校信息的承载和转载中实实在在地承载着宣传、教育、服务的功能,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改革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学校的校报是一个信息容量较大的校园纸质媒体,它的散播面广、信息传递及时,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积极开拓的一个渠道;校园广播作为校园的一道视听风景也越来越受到同学们的关注与欢迎,通过校园广播散步的舆论宣传也能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很好的载体;网络作为一种新新媒体,更贴近90后大学生的心理,利用网络媒体来开展正面的舆论宣传引导,将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很好的效果。此外,手机、QQ、微博等新新媒体的出现,都为舆论宣传注入了新鲜活力,为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渠道。如果这些路径都能被引用到旅游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会更加突出。

二、旅游院校学生思政教育与舆论宣传引导的对接方案

(一)让舆论宣传走进思政的课堂

课堂教育是旅游类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最传统的教育方式,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占有份额最大、被采用得最多的一种教育方式。然而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一切以教材为纲,比如目前我国在高职高专旅游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要是教授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两门课程,而课堂教学的内容大多仅局限在教材内容上。让舆论宣传走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不仅可以为课堂教学内容增色,同时也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与说服力。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笔者在教授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课程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这一章的内容时,让本校见义勇为的师德典范——在旅游大巴车上智擒持枪歹徒的白刚老师的典型事迹走进了课堂,让白刚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现身说法,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课堂气氛浓烈而庄重,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多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极大地增强了同学们以身边的英雄人物为榜样,积极地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队伍之中的信心与决心。

(二)让校园媒体走进学生的生活

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快速变化发展的今天,旅游院校学生的思想领域开始向着多样性、复杂性、自主性的方向发展,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多样化。那么对旅游院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式也要做出相应的变化。现代社会主流意识的推进,已经不仅仅要靠组织和行政的力量来推行,更多的需要舆论宣传来推动。旅游院校的校园媒体作为高校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引导学校舆论的责任,为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一种开放的教育,不应只局限在教室与课堂,而应融入各种校园活动中,主动走进学生的生活,利用校园媒体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作用。目前旅游类院校的校园媒体大致有校报、校园网、校园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QQ群、手机微博、宣传橱窗等也是重要的宣传阵地和校园媒体的一种形式。应让这些校园媒体都成为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深入到学生的生活,成为引导学生思想状态的风向标。

(三)让先进典型走进学生的心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典型能够在旅游院校学生心中起到示范、激励和引导的作用。对先进典型的舆论宣传不应只是泛泛而谈、点到为止,而应集中把握几个对旅游类院校学生有效的典型,扩大宣传力度,深化学生认识,达到宣传效果。所以,搭建好舆论宣传的大系统,加强正面典型的舆论宣传力度,才能真正做到用先进典型来影响人、教育人、感召人,让先进典型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深入人心。

要想让先进典型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首先对典型的选择要合理。能对旅游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帮助的舆论宣传很多,在典型的选择上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选择同学们感兴趣的、身边的、与旅游行业有一定关联的典型来开展舆论宣传,才能对学生形成吸引力,让学生有兴趣去了解和关注,这样的舆论宣传才能引导旅游类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优秀典型的选择还应该突出专业性,在桂林旅专的导游专业的学生课堂,教师将“优秀导游文花枝”的事迹宣传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加强导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其次宣传典型的方式方法要合理有效。可以采用报告会、主题班会等会议形式给学生直观的认识;也可以采用校园网、校报来传递相关的舆论,在校报上可以采用深度报道、跟踪报道的方式让典型的各方面情况能够完整地再现;还可以通过海报、横幅等加强学生的印象;甚至可以通过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深化典型宣传,达到真正让典型走进学生心中的目的。

总之,在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旅游院校既要充分认识舆论宣传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又要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给旅游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优势,加强对舆论宣传的管理与引导,提高正面舆论进课堂、进生活、进头脑的能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努力把旅游院校建设成为倡导科学、弘扬正义的坚强阵地,把旅游院校的大学生塑造成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生态文明的倡导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

【参考文献】

[1]白同葵.浅析高校舆论宣传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党史博采,2007(3)

[2]张照彬.高校舆论宣传系统搭建初探[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林娜.论高职旅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旅游论坛,2012(5)

【作者简介】刘金菊(1982- ),女,湖南衡阳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任,讲师,硕士研究生。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 导学案 效能

导学案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具有主体性、引导性、延展性的特点,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复习,对知识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而且能丰富学生的理解思维,满足认知需求。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导学案解决阅读重难点,促进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提升阅读能力。

一、突出阅读重点设计学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设计学案的时候,我们要突出教学的重点,最好能让学生在预习教材时就能打开思路,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解决一些探究问题,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学案一旦明确了重点,学生在阅读时就会有侧重点,我们的教学更有目标性。

对于新文章的阅读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的题目和设置的思考问题着手,把握阅读理解的重点。学案设置的问题要能从文章的表达意图、写作特色、主旨内容出发来设计问题,给学生阅读提示。牛津英语教材Advance with English前,有一个Reading A,就是对阅读内容的提示,我们在设计学案时,要充分利用这一块,引入学案的设计,引导学生能紧扣文本,对文章的写作意图进行思考,明确阅读的重点,启发思维,为进一步的理解做好准备。此外,学案除了要突出重点,还要凸显难点,让学生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打开思维,深入地思考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于难点的解决,我们就要从方法上突破,在学案上补充与文本相似文化背景的文章,让学生在相似的阅读情境中感悟出阅读理解的方法。或者是添加与文本相反的案例,让学生区分学习,从反面的角度理解内涵。这样,学生就能借助学案的引导,有效地解决阅读中的理解问题,收获阅读方法,丰富思维的同时,提升阅读能力。

二、借助阅读促进互动探究,帮助学生认知理解

导学案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引导学生探究阅读上,还能帮助学生合作学习,互动探究,实现教学工具的“活用”。针对教材,我们可以在学案中设置一些探究问题,开展讨论学习,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对于学案上的思考探究和拓展练习,我一般鼓励学生讨论解决,可以同桌讨论、小组讨论或者班级讨论,尽可能地将个人得到的信息整合,汇聚多个人的思维,有效地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其在面对问题时,能主动地解决,收获方法和经验。在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里,我们要充当问题设计者、讨论指导者的身份,一边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情境,一边引导他们完成探究目标。比如,我在教授牛津英语模块三第三单元Back to the past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Reading A中的习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分析其阅读理解的情况,在设计学案时加入他们的难题,引导其围绕Why was Loulan an important city about 2,000 years ago? What do you study from Loulan disappeared?进行讨论交流,小组一起阅读学习,互相引导,共同提升认知理解能力。再比如,在学习第四单元关于Friendship时,我先让小组一起阅读文章,熟悉内容,然后围绕主题提出问题:What are the proverbs related to friendship? According to the text,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of friendship between boys and girls?让学生开展讨论学习,深入地了解文本,对其中的要点展开探究,借助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

三、围绕教材注重阅读提升,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对于导学案的利用,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文本表面的感悟理解上,要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其情感,体会到语言背后的文化魅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升华自己的英语阅读。

我们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一般都会涉及到文本词汇、语篇主题、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语法表达等,这些不仅是阅读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我们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桥梁。针对教学的内容,首先可以利用文化背景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其融入情境,加深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四、关注阅读进行评价反思,优化学生阅读

借助导学案提升学生阅读效能的方法需要借助评价的方式来呈现其效果,一方面,让我们及时地发现问题,改善学案,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反思阅读方法,有效地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能力培养

一、鼓励学生带着疑问听课

通过阅读对文中涉及到的问题产生疑问是学习的关键,对疑问的思考过程是锻炼思维能力的起点。在疑问中去学习思索过程是建立理性思维的基础。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学习积极思维,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引导学生存疑、生疑,学会质疑。我常采用以下这些方法,引导学生存疑、生疑、质疑。

1、设问式引疑。就是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或需要加深认识的地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能激发学生观察思索,寻求新的发现。

2、自学式引疑。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出自己看不懂的地方,想不出的原因,激发学生形成渴求新知识的欲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3、悬念式引疑。就是教师在知识的重点处设置悬念,让学生存疑、生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4、演示式引疑。就是通过学生动手或老师示范引导学生产生疑惑与疑异,从而来理解概念,掌握知识,训练思维。

引疑的方法还很多,如迁移式引疑、练习式引疑等等,引疑的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存疑生疑后,还要引导学生勤于质疑。在学习中形成“疑”后,通过自学、思考,自己不能解决,就要勤于质疑,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学。只有这样勤于质疑才会提高质疑的质量,善于质疑。从而也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二、积极鼓励提出问题

学生对知识产生疑问,就想要释难与解疑。若他们不把疑问转化成问题提出来,别人就不知道他们心中有什么疑问。因此还必须要把“疑”转化并形成问题提出来。

为了鼓励学生敢于问、善于问,首先我转变教育思想,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融洽师生感情。与学生打成一片。如在课外多参加他们的活动,与他们一起打乒乓、跳绳等等,在课中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于是学生们从不想问,到举手提问的人多了起来,敢于问了。接着我又向他们提出高一层的要求:不能整节课都是问题呀?提问还必须有针对性,要围绕本节课的内容,抓住重点来提,别人已经提出过的问题一般不要再重复提。学生提问的质量渐渐有了提高。现在他们的提问能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能抓住新课的重点与难点,逐步的善于问了。学生的提问有时也含对教材,对教师提出疑异。提问使他们想得深、想得远,形成了要问个为什么的学习好习惯,也提高了思维的深刻性。学生敢于问、善于问,为下面环节的继续学习开辟了道路。

三、广泛组织参与议论

当学生对新知识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因此,在学生学习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培养思维的开阔性。讨论理解这个环节。就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地投人学习,调动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信息交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议,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但大家知道一节课40分钟有很多环节,最后还得保证学生练习的时间,而现在学生人数又多,让每个学生都来说一说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就组织各种形式让学生参加的讨论,有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的,有4人一组共同讨论的,有大组讨论的,也有师生共同讨论的,这样就使一些平时不大开口的学生都有了说一说的机会。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培养他们怎样围绕中心来讨论。如讨论的时候,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逐步展开,而中等以上的学生则在突破难点,运用知识的迁移,在概括新学的知识中尽量发挥作用,启发组内同学的理解。这样就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他们的思维开阔起来,发表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

四、科学指导概括论述

分组讨论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各组派代表交流,论述本组的思路与观点,从而使学生能从具体到一般,从具体到本质,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用规范的语言加以论述,得到一个科学的结论,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新的知识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我让他们每组有代表发言,论述本小组对问题的分析,概括一个想法,起初学生们的发言有表达不清、抓不住重点的现象,于是我就指导他们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条件出发,逐步求出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来,寻求问题必须知道的条件。有的学生不满足已学的知识和口头的论述,于是我又指导他们学写小论文,培养他们思维的创造力。

由于我在教学中能注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多听、多问、多说、多思、大胆质疑、人人参与讨论,把课堂教学转化为老师指导下的让学生自己去积极地学习,把培养学生“会学”的任务落实到语文教学过程,重点抓了疑——问——议——论4个要素,使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生动,也促进了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让学引思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 课堂争论 方法 情境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0084-02

2011新修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有关课程目标中都提到:“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等等。教师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如果仅以设计问题情境,一问一答,学生往往为应付和思考教师的提问,会形成一种机械性的被动式的“应答”,这无疑会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成长——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为此,几年来,在中高段的语文教学中,我采取多种形式,展开“课堂争论”,着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思维能力,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情感场、思考场、活动场”以及“生命的发展场”。

一、创设氛围,激发争论欲,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情感场”

课堂教学中,学生因为性格、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许多学生想说而不敢说,想问而不敢问,想争而不敢争。如果再加上我们老师在课堂上“铁板一块”,使学生望而生畏,心情压抑而不畅,课堂争论就成了一句空话。同时在课堂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孩子在发言时完全凭的是一时的灵感或顿悟。而所谓的“灵感或顿悟”就是新表象很快地、出乎意料地构想出来,某个问题迎刃而解。它是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高度紧张的精神力量和心理状态,这种状态表现为创造意识敏锐而清晰,注意力高度集中和情绪高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再现和创造,我们的课堂就需要就样的灵感或顿悟。而灵感是具有突发性、创造性和短时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把课堂成为学生的情感“自留地”,激发学生的争论欲望,使学生能及时表达其所思、所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一方面,我的课堂开放了学生发言的形式,只要与学习内容相关,学生想说就说,不拘于说的形式和说的时间,可以坐着说,站起来说,走上讲台说;可抢答,可打断老师的话说等等,使师生的关系趋于平等,把表演的舞台让给学生。另一方面我通过课外多接触,课内多鼓励,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把自己当成课堂中的普通一员,与学生无拘无束地展开“争论”,甚至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课进行评议。即使学生提得很尖锐,我也是毫不迟疑地承认错误,从不强词夺理,固执己见。

如学习《第一场雪》时,有个学生提出:“老师,您讲“籁”一词表示物件落下的状态,依我看还这个词还表示物体纷纷飘落的状态,还表示细小、微弱的声音。您讲得不对。”我听了虽然觉得刺耳,但还是当即表扬他肯动脑筋提得好。

再如学习《太阳》一课时,当讲读到第一段时我板书为:

太阳的特点 大

有个学生提出来,第一段讲“太阳的特点”不恰当。我想,《教参》和教案集中都是这样讲的,可你竟……但我还是鼓励他提出自己的理由来。他滔滔不绝地讲开了:太阳很大,会发光、发热,它自身具有这两方面的特点是毫无疑义的。太阳离我们很远,也是事实,但是这个“远”是指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空间距离很长很长,是就太阳和地球两者相对来说的,对太阳自身来讲是无所谓远近的,因此把太阳离我们很远说成是太阳的一个特点是不科学的。我非常高兴地肯定了这位同学的“高见”,并修改了板书,将“太阳的特点”换成了“有关太阳的知识”。

为了更有力地说服对方,学生往往会调动所有的情感参与。当学生积极寻找并兴奋地发现对方的漏洞并说服对方的时候,心情一定是非常愉悦的。正因为我这样的“放纵”,学生逐渐养成了争论的习惯。学生在自由争论辩驳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体验到了不断自我成长的快乐,自信心也得到了不断提升。

二、指点方法,落实争论点,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思维场”

课堂争论开始之际,学生往往争不起来,或者争不到点子上,教师就应正确引导,作出示范,让学生懂得怎样抓住课文的重点、特点、难点来发现问题,确立争论点。我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如《你们想错了》,我抓住课题:这句话是谁说的?“你们”是指谁?“你们”为什么想错了?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争论把握课文重点深入理解课文;有时引导学生在矛盾处思考、争论,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中写到“大家摇头叹息着,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儿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我就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争论:你们认为父亲失常了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论中,学生一下子就触及到了课文的价值观所在——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伟大的爱,正是这爱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如此,学生既有内容可争,又有的放矢,十分热烈。另外,还可以抓关键句子、课文内容的变化处、课文内容的重复处,甚至课文的一个标点等来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争辩,让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方法,才能围绕教学目标,选准“突破口”深入钻研与探究,并通过分析,有根有据地展开争论。

只有建立在稳定的认知结构基础上的观点交锋,才能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表达和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学生在表达和交流中求异思维得到了迅速发展,思维品质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剪枝去蔓,掀起争论波,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活动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地为学生创设生疑情境,让他们有机会去发现问题,去思考问题,去表述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争论中产生双向互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认知能力和多样化思维方式。有时是围绕课文的重心让学生分析,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我出示课题后即问:“课题为什么不说是五战士,而说五壮士呢?”大家从课文中找依据,抓住依据进行分析,各抒己见,十分热烈。有时我是上完一个单元后,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文联系间析异同,在学习方法上论长短,在学习效果上比高低,还鼓励学生评析课文,好在哪里,不足又在何处,使他们敢于向权威挑战。

应该说,教材大多是名篇或成功之作,但是由于时代、作者编写诸因素,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知识上的差异,以往由于学生迷信教材,不敢“挑错”,我就鼓励学生,凡是教材中,你感到有错的地方,就大胆质疑、纠错。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句话“你和伯父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学生就提出来,这句话是前后矛盾的。我没有直接表示自己的态度,而是鼓励他们讨论、争论,最后大家认为这句话其实并没有错。“哪儿都像”只是强调相似程度之深,带有夸张的意味,实际上不可能如此。这样强调一下是为了突出下边的例外情况——“有一点不像”,比单说“有一点不像”与其明显更强烈了。这样,学生敢于求异,敢于争论的意识大大增强了。课堂上不断掀起的争论波,凸显了学生的个性,使课堂不再仅仅是课堂,而是学生生命力得以彰显的活动场所。

在课堂争论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因势利导,进行有效地调控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要意识到课堂争论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向的教学活动,绝不是“放羊”,否则往往是学生混战一场,最后不了了之。这样的课堂争论从表象上看似热烈,气氛也相当活跃,但实际上往往收效不高。因此教师首先要关注课堂争论的内容,变化课堂争论的形式,使课堂争论回归到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核心价值的取向,或对课文中某一重点词句的认识,或对某一写作方法的习得等。如果能够达到上述某一目的,那么就可组织学生积极思维,充分讨论。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发和控制,有险阻即开路搭桥,有疑惑就略加点拨,旁逸斜出则剪枝去蔓。有的争论教师可提出倾向性意见,支持正确的观点,修正谬误的意见;有的争论教师则允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存在,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则让各种意见并存,互为补充;有的争论偏离了文章的核心价值,教师就及时引导,拨乱反正。如教学《月光曲》时,有学生提出了“既然盲姑娘家里很穷,为什么他们家里还有钢琴”这样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有的说“盲姑娘家里很穷,这架钢琴或许是借来的”;有的说“我从网上了解到外国条件比较好,即使是穷,一架钢琴还是买得起的,何况外国有很多东西比我们国内便宜,甚至还可能是二手的呢”;有的说“盲姑娘很爱音乐,应该是哥哥省吃俭用帮她买的吧”……这样的争论,显然偏离了课文的核心价值,于是我及时地引导学生:“盲姑娘家里虽然很穷,但是家里有钢琴,说明了什么?”“贝多芬特意弹曲子给盲姑娘听又说明了什么?贝多芬心里怎样想的?”让学生据此展开辨析,使课堂争论回归到文本的核心价值中来。这时的争论不休使学生对盲姑娘兄妹和贝多芬的人物形象加深了认识,同时在争论中发展了口语交际的能力和多向思维的能力。据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争论中既是导演,指挥,又是参与者、论坛一员,他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把握争论的契机,激发争论的热情,引导争论的方向,巩固争论的成果等诸方面。如此,教师外在的行为活动和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得到了有机结合。

上一篇: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如何发表高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