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收藏

时间:2022-10-11 09:40:31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收藏

从收藏历史来看,陶瓷、玉器、杂项等艺术品是人类创造和收藏的物质产品,反映了人类的物质文化史。作为人类历史的另一部分,即非物质文化的内容,同样应该成为收藏的对象。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以及收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入等,还是有待于我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认识的新领域,本文谨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收藏为例,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古代棉纺织工具,上图为织经线所用工具,下图为织纬线所用梭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般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还不到20年时间,国际上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了初步界定。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视,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确定:“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据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两类,即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文化表现形式是指各种门类和形态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及戏曲、曲艺、民间工艺、民俗礼仪等。文化空间是指按照民间传统习惯,在固定时间和场所进行的传统的、综艺性的民俗民间文化活动,如庙会、庆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反映的具体方面如:口头传统,即民间文学(或者说口头文学),包括民众中长期经过口头传承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儿童歌谣、民间说唱、古老诗歌等,这些内容又都是通过传统的语言来表达的;传统艺术,包括传统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杂技等各种民间艺术和传统表现形式;民俗活动,包括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民俗生活、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传统礼仪、传统礼俗、民间体育等生活习俗;民间知识,包括民众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有关自然界、社会的知识,如天文、地理、历法、气象知识,农业、手工业知识,养生、健身、医疗知识等;手工技艺,包括器具制作、民居建筑、陶瓷、织染、金属工艺、造纸、印刷、酿造等传统手工技艺。

锣鼓书道具,脱胎于上海郊区曲艺“太保书”亦称“神鼓书”或“镗锣书”

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构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厚重。现在从国际到国内都提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这是保护我国文化生态的重大课题,否则,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势必造成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消失,造成许多传统技艺的不断消亡,这些正是我们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和背景。

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上海,具有厚实而丰富的本土文化。从福泉山的史前文化开始,在东海之滨繁衍生息的上海人就创造出可以和任何地域相媲美的上海文化。除了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也异彩纷呈,从元代黄道婆的棉纺技术到明代嘉定三朱的竹刻工艺,再到露香园的顾绣,都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卓越和灿烂。更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在中国文化版图上的特殊地位。上海处于版图长江的终端,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中外文明的汇合点。自上海开埠以来,全国各地的移民进入上海,带来了他们的语言、习俗、艺术等各种口授心传的文化内容,大批域外人群的进入又带来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艺术,在这两类文化的滋养下,上海的文化表现出兼容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便由本土文化、华夏文化和外域文化三部分融合而成,这正是海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上海松江乌泥泾棉纺织模型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称为民族民间文化调查),近年来按国际上的统一认识对上海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普查,并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表”作了公布,现归纳介绍如下:

1.民间文学上海地区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仙道传说、地方传说、民俗传说)、故事(幻想故事、精狐鬼怪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长诗(如奉贤宋炳良长篇叙事山歌、松江张玉舟长篇叙事山歌)等,内容非常丰富,20年前有关部门就开始编撰《上海民族民间文学集成》,卷帙浩大,但仍有遗漏。

2.民间美术工艺上海地区的民间美术包括绘画(小校场年画、金山农民画、崇明灶花等)、雕塑(嘉定竹刻、南汇王金根石雕、奉贤木雕、海派黄杨木雕、留青竹刻等)、工艺(何克明灯彩艺术、王子淦剪纸、赵艳林画塑、奉贤折纸、颛桥剪纸等)。此外,上海地区的砚刻、木版水印、制黑、印泥制作、制笔、抽纱、戏装道具也都享有盛名。

3.民间音乐上海地区的民间音乐包括劳动号子(搬运号子、渔船号子、建筑号子、农事号子)、田山歌(分布于青浦、松江、金山、奉贤)、小山歌(又称四句山歌、问答山歌)、小曲调(又称小曲,有城市小调、农村小曲、舞歌三类)、儿歌(由童谣发展而来,分为游戏歌、知识歌、绕口令、时令风俗歌、逗儿歌之类)、吟唱调(音调接近口语化,有婚嫁歌、丧葬歌、叫卖调、吟诗调、盘数调、更夫调、乞丐调、数牌调、挖花调9类)、青浦赵巷田歌、横沙民歌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4.民间器乐上海的民间乐器非常普遍,尤以琵琶为代表。器乐有独奏音乐(吹管乐曲、拉弦乐器、弹弦乐曲、琵琶乐器)、合奏音乐(丝竹乐、吹打乐、锣鼓乐)、上海江南丝竹、牡丹亭(崇明地区民间合奏音乐)、道教音乐(分西乡、东乡、市区三个流派,有吟唱类、道曲类和音乐曲牌类三种)。

5.民间舞蹈上海地区的民间舞蹈分为宋元以前的吴越舞,明清时期的民间杂舞和清末民初的近代都市舞三个阶段,其中马桥手狮舞、奉贤胡桥滚灯、闵行地区的打莲湘等都比较有名。

顾绣成品及刺绣时所用的丝线、剪刀

6.戏曲上海地区的戏曲以沪剧最有名,其前身为幕表滩簧戏。此外还有越剧、崇明布袋木偶戏、七宝皮影戏、奉贤皮影戏等。

7.曲艺上海曲艺源远流长,著名的如南汇脱胎于太保书的锣鼓书、浦东拨子书(又称沪书、浦东说书)、商塌宣卷(苏州传入,又称念宣卷)、小热昏(又称小锣书)、扬州唱曲(又称淮扬清曲、淮扬小曲、扬州小调,清末民初传入上海)。

8.民间手工技艺上海的民间手工技艺历史悠久,其中著名的有元代黄道婆的纺织技术、崇明独轮车、露香园顾绣、嘉定黄草编织、三林刺绣、莘庄钩针编制、杨浦棕榈编制等。

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上述几类外,还有一些岁时节令习俗、人生礼俗、民间庙会等内容,此外尚有大量未被记录的内容还有待发掘和认识。

嘉定竹刻工具、半成品及成品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收藏

海派收藏无论从收藏理念、收藏内容和收藏形式来看,都反映了海派文化的多元化和兼容性。在这方面,上海的中医秘方收藏具有代表性,历年收集、整理的中医秘方成千上万,正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的重要内容。

应该看到的是,非物质文化收藏不同于物质文化收藏,两者的表现形式、收藏方法有很多差异,必须理清一些基本的思路,采取一些新的形式和方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上海的京剧唱片

非物质文化从其形式来说是无形的,和物质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又常常是不可分割的,如口头传承的民间歌曲、说唱文学等是非物质文化的范畴,但总是通过语言器乐等载体来表现表达的,因此,我们才能通过一些物质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收藏和保护。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各有特点,其赖以保存的物质外壳并不一样,对收藏家来说,可以采取的方法很多,主要有:

收集作品――传统的工艺方法很多已失传,我们今天看到的都是采用这些工艺制作的作品诸如古代的编织品、绣品、竹刻、草编、陶瓷、漆器等,透过这些作品,可以寻找并复原古代的工艺方法。如南京、苏州的丝绸研究机构曾成功仿制出万历皇帝的龙袍,从中找到了许多已失传的技艺。

文字记录――民间文学作品如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儿歌之类的可以通过文字记录下来,前些年有关方面编的《民俗民间文学集成》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上海市收藏协会中医秘方专业委员会近年来将收集的民间秘方结集出版,正是文字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同时,对一些民间艺人的工艺过程、工具材料、经历心得等也可用文字形式来表达,戏曲剧本、乐谱也能采用文字符号、图解记载。

录音录像――戏曲、音乐、歌舞、山歌等表演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采用现代化的录音、录像方法予以保存,有些手工技艺的内容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更直观更形象。一些留存于世的民俗礼仪、节日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通过录音、录像、照相都是最好的保存方式。

传承复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让这些古老文化传承下去,学习、重现和复原是最好的保存方法,通过培养新一代的艺人,经口授手教,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2006年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民间收藏展开幕式

这些物质性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保存和收藏又必须是结合使用的,只有这样才能从多层面的、多角度的和感性的形式来再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从方法上看,收藏品种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题的。例如选择沪剧作为收藏项目,就可以把沪剧的剧本、戏装、海报、戏单、剧照、录音、录像及各种实物作为藏品内容。同时,对已有的传统或非传统收藏项目,在物质的外壳下我们应努力寻找其非物质的文化内涵,如在工艺品收藏中注意其工艺方法和创作理念,在老上海用品收藏中发掘老上海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等。这样才能从文化的高度提升我们的收藏层次,达到收藏文化的终极目的。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这个全新的领域,谁引起重视并积极投入,谁就占得先机,并在这个还处于原生态的收藏领域中有所作为。

责编少华

上一篇:蟒袍霞帔 流光溢彩 下一篇:由一册胡蝶签名相集引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