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训练的尝试

时间:2022-10-11 09:29:40

数学思维训练的尝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2-0011-01

小学数学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于获取知识过程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数学素质其核心就是数学思维能力,它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认识世界,表达思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怎样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呢?

一、抓住思维起点,理清思维脉络

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 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

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二、教给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们对感知材料进行加工。如何加工,则涉及正确、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逐步教给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对一道新题的解答,首先要让学生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隐含条件,能否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这道题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再想想它与以往见过的题有什么联系,可否归为某一典型类型,再看看它与以往的题有什么区别和变化,为此,要采取那些对策“应付”这些变化。教师通过逻辑性强的讲解,渗透数学的思维方法,或通过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教师还可以明确要求,让学生用某一方法去思考问题等。

例如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的一堂思维训练课中,教师首先出示了一道这样的例子:长方体冰箱,底面积12平方厘米,水深35厘米,把箱中的水倒入另一个底面积为240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水池,求此时水深多少厘米?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分析和掌握本题重要因素,水的体积不变,只是由于容器底面的大小变化造成了水面高度的变化。学生抓住本题的重要因素,解题就非常容易了:1200×35÷2400=17.5(厘米)

由于学生牢固地掌握了这一题的重要因素,对后继他的学习就非常有所帮助。长方体冰箱,底面积1200平方厘米,深35厘米,箱中水面高10厘米。现放进一个棱长为2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后,铁块顶面仍高于水面。求此时水面高多少厘米?此题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认真寻找以上两题中的共同因素:水的体积不变,造成水面高度改变是由于水的占地面积改变。水的占地面积由原来的1200平方厘米,减少到现在只有1200-400=800平方厘米。揭示以上两题的共同因素,迁移就自然地形成了:1200×10÷(1200-400)=15(厘米)

这样的迁移使学生感到自然,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捕捉教学时机,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学生和教师双边互动的结晶。创新思维应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创新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首先,要民主。教师要真正摆正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明确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处于主体地位。其次,要鼓励。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这是思维创新的表现,它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根据这个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大致有以下几种:(1)创设信息情境;(2)创设探索情境;(3)创设猜想情境;(4)创设求异情境。

培育创新思维。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条“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借助以往的知识经验,自己进行知识的再“创造”。

四、鼓励标新立异,灵活训练思维

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思路和行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36元钱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观察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10元减8元,再加上没用的26元得28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36减6再减2得28元:还有的小组认为6减8不够减就用16减8得8,再加20得28元^;经过讨论,学生们还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果老是想着一种方法有时就不方便计算了。我让学生课后用一用自己想出的计算方法,看看什么时候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第二天学生兴高采烈地对我说:我有21元,买文具盒要用6元,我就用10元减去6元得4元,再加11元,就剩下15元了;我有32个珠子,送给弟弟8颗后还有24颗,因为12减8等于4再加20就是24颗了。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去看,去想,来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把数学课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实际中,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生成智慧、发展思维能力更为重要。

上一篇:浅议农村学校如何开展少先队工作 下一篇:谈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