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技术

时间:2022-10-11 06:32:30

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技术

【摘要】针对糖尿病的致病因素,表现症状,确定诊断标准,进行科学预防及治疗,达到良好控制此病的目的。

【关键词】糖尿病 病因 症状 治疗 预防

中图分类号:R5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431-02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糖尿病分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Ⅱ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1 致病原因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从而引起糖、蛋白、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障碍。但是,近年研究证实,伴有情绪反应的应激可诱发糖尿病的发生,加速糖尿病的进程。Ⅰ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Ⅱ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

2 症状

首先患者会有三多一少现象,口渴、多饮、多尿,特别是夜间尿多。出现不能说明原因的体重减轻。突然出现视力障碍,眼前有黑影飞舞或因白内障而出现视物模糊,视力明显下降。身上反复长疖,皮肤发痒并且易出现化脓性感染。年龄较轻即有白内障或视力明显减退的症状。感染上了肺结核且病情发展迅速。四肢对称性的麻木、疼痛或感觉过敏。原因不明的浮肿。Ⅰ型糖尿病早期症状有女性病友外阴出现不明原因的瘙痒。

3 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是血糖和临床症状。以下诊断标准是1999年得到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等认同并建议在中国执行。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0mmol/l(检查近三个月的血糖变化总体情况)。血糖浓度单位:其一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126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 (11.1 mmol/l)。其二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126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 (11.1 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其三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126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 (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200mg/dl(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4 预防方法

4.1 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措施的对象是一般人群,目的是控制各种危险因素,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又称为初级预防。一级预防措施包括:

4.1.1 健康教育 糖尿病的人群预防是病因预防,最重要的措施是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教育对象不仅是糖尿病患者和家属,还着眼于以预防为目的的公共教育,使整个社会提高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4.1.2 预防和控制肥胖 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肥胖者尤其是高血压肥胖者,减轻体重就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肥胖者应严格限制吃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防止能量的过分摄取。

4.1.3 加强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 经常性的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减轻体重,增强心血管的功能,从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4.1.4 提倡膳食平衡 首先要调节饮食,避免能量的过多摄入。可用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取代容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有益于控制血糖,改善脂蛋白构成,因此富含纤维素的天然食品如谷类、水果、蔬菜应该首选。其次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血清胆固醇是饱和脂肪酸高水平摄入的标志。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且血清胆固醇高的人尤应注意避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过多。提倡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膳食结构,碳水化合物可占总热量的50%-60%,限制脂肪摄入到总热量的30%以下,其中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1:1。

4.1.5 戒烟、限酒 烟和酒对血管的损害是很大的,烟草里的尼古丁对心血管和血管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长期大量地喝酒则同时损害血管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日常生活中,戒烟限酒对健康大有裨益。

4.2 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就是针对高危人群的预防。通过定期筛查尽量做到糖尿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预防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强调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监测和定期筛查,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主要措施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糖尿病和糖耐量低减者。糖尿病的筛检不仅要查出隐性糖尿病人、未引起注意的显性糖尿病人,而且要查出IGT(糖耐量低减)者。IGT是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其转归具有双向性,既可转为糖尿病,又可转为正常。因此,在此阶段采取措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和临床意义。

4.3 三级预防

是针对病人的预防措施,强调糖尿病的规范的治疗和疾病管理。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管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

5 治疗方式

5.1 人体免疫治疗

通过人体免疫特殊物质几丁聚糖控制治疗糖尿病是目前医学界认可的好方法。几丁聚糖被誉之谓“人体环保剂”、“长寿素”,被国际和中国医学界均例为人体必需的“第六生命要素”。现在日本控制“糖尿病”首选为“几丁聚糖”。“几丁聚糖”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了至关重要的两个目标:一是血糖值下降。二是改善引起的并发症、并配合逐渐治愈。其途径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刺激达到组织氧的释放,纠正酸中毒,对受伤的β细胞进行修复。

5.2 饮食定时定量

根据年龄、性别、职业、标准体重估计每日所需总热量。男性比女性每天所需热量要高约5%。而年龄大小不同所需热量也有差异,一般青少年大于中年人,中年人大于老年人,平均每千克体重/日各高5%~10%。而不同体力劳动者每天消耗能量也不同。轻体力劳动者每千克体重每日消耗30~35千卡热量;中等体力劳动者每千克体重每天消耗35~40千卡热量;重体力劳动者每千克体重每天需40千卡以上热量。饮食中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的比例,要合理安排和调整。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又要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糖尿病病人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5%~60%;蛋白质摄入量不应超过每日总热量的15%。以每日每千克体重0.8~1.2克为宜。发育期的青少年及孕妇、乳母或特殊职业者及其它合并症的病人可酌加至1.5克左右;每日脂肪摄入总量不能超过总热量的30%,以每日每千克体重0.6~1克为好,如肥胖病人,尤其有血脂过高或有动脉硬化者,脂肪摄入量应视情况进行调整。

5.3 运动治疗

运动疗法是依据患者的功能情况和疾病特点,利用体育锻炼防治疾病、增强机体抵抗力,帮助患者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有效方法。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好处人人皆知。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运动疗法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肥胖患者更为重要。

5.4 药物治疗

中国Ⅱ型糖尿病治疗指南,对于肥胖型的Ⅱ型糖尿病首选二甲双胍,而非肥胖型的Ⅱ型糖尿病则首选磺脲类降糖药。目前,更主张早期联合用药,也即尽快地进入两药联合阶段,如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降糖药,如两药联合仍不能良好控制血糖,则可以三药联合,如再增加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糖苷酶抑制剂、甚或应用GLP1类似物或DDP4抑制剂等。但一般情况下,如三药联合治疗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则增加胰岛素,首先可选用长效胰岛素如地特胰岛素或干警胰岛素等胰岛素类似物,也可选用中效胰岛素作为基础胰岛素,而口服降糖药不变。若仍疗效不佳,则改为胰岛素治疗,一天两次到一天4次不等,但更倾向于一天4次,也可选用胰岛素持续皮下注射。

总之,正确运用好三类基本疗法,包括饮食、运动、降糖药物在内的综合疗法而进行终生性治疗。学会自我保健知识,积极预防各种慢性并发症发生,控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延缓其发生、发展的有效措施。坚持治疗达标的原则是治疗糖尿病的根本保证。

上一篇:外阴切开缝合术的适应症及术式 下一篇:浅谈蒙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