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生的“三种贫困”

时间:2022-10-11 05:46:50

职校生的“三种贫困”

一年一度秋风凉,职校新生进校忙。每年九月,职业学校为迎接新生做了精心的准备,粉刷了教室、添置了桌椅、配齐了师资、挂起了横幅。但是,我认为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与此同样重要的,或者说比之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些学生。因为,了解是培养的前提,如果不了解学生,我们就很难制定出合理的培养目标、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和教学内容,也很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学生们尽快转换角色,适应与初中不一样的职业学校的学习生活,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可以这样说,最近几年,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或多或少都与我们缺乏对学生的了解有关。那我们要了解职业学校学生的什么呢?

最重要的是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社会背景。2013年2月27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在北京的《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中提到,2012年农村户籍学生占中职学校在校生总数的82%,近70%来自中西部,45.7%的学生家庭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偏低。新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的纪宝成的话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他说“现在几乎没有市委书记、市长与县委书记、县长的孩子上职业院校,就连说职教重要的人的孩子一般都没有上职业院校”。他还说:“职教简直成了‘平民教育’的代名词,很多老百姓的孩子上职业院校是无奈之举。”来自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数据也印证这个现象,近3年,88%的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父亲、母亲为农民、工人的学生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80%。(《中国青年报》2013年4月15日)职业学校新生农村和底层工人的家庭经济社会背景造成了他们的三种贫困:

第一是能力贫困。从能力贫困的角度看,贫困的本质是缺乏各种实质性的自由,如缺乏政治权利、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受教育机会以及社会关系网,而且它们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层家庭学生面临的经济排斥、政治排斥、教育排斥、社会关系排斥和文化排斥等,使得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在能力上陷入了贫困状态。在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层家庭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因政治排斥、经济排斥、社会关系排斥、保障制度排斥等,致使其潜在的素质和能力没有机会得以充分表现和发展,从而造成在日益迅猛的社会发展中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层家庭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层家庭学生的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如机会的识别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科技运用能力、资源(包括信息)获取能力、获得公平待遇的能力等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二是权利贫困。权利贫困是指部分社会成员不能和其他社会成员同等享有法律赋予公民应有的权利,或者其权利不能真正实现的状态。权利是社会成员发展的前提性条件。诺贝尔经济学家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应该被理解为权利的缺乏、可行能力的被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在我国,农村家庭学生和城市学生、城市下层家庭学生和中上层家庭学生相比在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教育权利、文化权利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层家庭学生在资源分配权、就业权、迁徙权、教育权等方面不能得到法律的保证,自身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是心理贫困。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指出,国家的现代化首先在于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则在于现代人格和心理的形成。健全的心理结构对于个人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各种社会排斥下,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层家庭学生日益陷入了心理贫困的状态。这里所讲的心理贫困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指个体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二是指个体的心理状态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前者表现为自卑、消极、悲观、仇恨等;后者则表现为缺乏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心理素质和知识结构。由于遭到各种排斥,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层家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遭到诸如嘲笑、鄙视、谩骂、呵斥等各种社会歧视,在文化上也存在着隔膜心理,这样很容易导致其产生自卑、消极、悲观、封闭、狭隘的心理和难以消除的挫折感。

这就是我们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对于职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来说,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还包括耐心和智慧。

(作者单位:江苏省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

上一篇:孩子被小朋友打了怎么办 下一篇:小学科学课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