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在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就诊分析

时间:2022-10-11 05:28:22

中学生在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就诊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到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就诊中学生情况。方法对36例门诊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6例咨客中有重性精神障碍5例(13.89%),轻性精神障碍25例(69.44%),心理问题34例(94.44%)。结论来咨询的中学生以轻居多,心理问题涉及范围广。心理治疗或心理记录联合药物治疗有效。

【关键词】心理咨询;中学生;构成比;精神障碍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也是走向成熟的过渡期,他们在生理、生化、内分泌、心理行为方面发生较大变化,容易和学校老师、同学、家长、自身成长发生冲突和不适应,从而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1,2]。来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的中学生和心理医师一对一交流互动,使得后者能够深入了解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笔者对这些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以便为进一步心理咨询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整理2005年2月~2006年5月来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门诊咨询的36例中学生门诊病历,男24例、女12例,初中生15例、高中生11例,平均年龄16岁。

1.2方法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作出疾病分类与诊断。对心理问题分类和统计。统计方法为构成比。

2结果

轻性精神障碍25例,重性精神障碍为抑郁症及恶劣心境障碍5例,见表1。心理问题34例分类见表2。接受心理咨询及治疗1次、2次、3-4次,>6次分别为9、5、10、12例。接受心理治疗21例,药物联合心理治疗15例。心理治疗方法为认知领悟治疗、行为治疗、催眠治疗、家庭治疗。药物治疗为:(1)抗抑郁药及抗焦虑药:氟西汀、黛力新、多塞平、阿普唑仑;(2)中枢兴奋剂或饮料:哌甲酯、咖啡。

3讨论

本资料中学生自感压力大,构成比27.28%。中学生压力来自老师、同学间竞争、家长及自身。一般学校将学生成绩及升学率与老师考评挂钩,老师承受较大压力并且将压力转移到学生。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及子女将来就业的激烈竞争使得家长非常关注子女成绩状况,而同学之间的学习竞争及自身的期望值都是造成中学生压力的应激源。如果中学生应对方式不良,缺乏支持,可出现焦虑、烦恼等心理问题[3]。中学生厌学也比较普遍,来自学校及家庭教育不当,如教师及父母斥责,常是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有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1,4]。本组资料8例厌学中学生接受认知领悟、催眠及家庭治疗获得效果。他们都接受了4次以上心理治疗。

目前网络成瘾在中学生中有蔓延趋势。网络互动、竞技积分为成瘾的原因[5]。本资料网瘾中学生多数被动由父母带来咨询,每周上网时间>38小时。他们中有的症状表现符合精神病学冲动控制障碍诊断;有的行为带强迫性质,明知网络影响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想控制控制不了;有的具情绪障碍,因情绪低落而上网;有的因厌学而上网等等。他们与父母、老师关系紧张而发生冲突。他们中有的人认知和性格偏移,个别出现幻觉妄想。有2例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网瘾中学生没纳入本资料。本资料7例网瘾中学生中有2例接受认知领悟、催眠及家庭治疗,每周1次,共18~19次,彻底戒除网瘾。有3例网瘾中学生接受抗抑郁药联合心理治疗,上网时间从每>38小时下降到每周

3例患适应障碍中学生对学校或家庭环境(父母施加压力)不适应,出现厌学、情绪低落但未达到抑郁症或恶劣心境障碍诊断标准,他们接受认知行为治疗联合小剂量抗抑郁药治疗痊愈。3例患转换障碍中学生病前有轻微外伤作为生活事件。1例患分离中学生受同学暗示玩笔,据称笔会讲话,患者一天果真体验到持笔时它便自动写出字来(笔讲话),患者为此恐惧,焦虑。经过了3、4次认知领悟及催眠治疗痊愈。3例中学生恋爱问题皆起因于失恋,其中2例诱发恶劣心境障碍,1例诱发抑郁症。2例中学生同性恋皆为主动型(一男一女),因恋情不巩固,分手或对方有异性朋友以及不被社会家庭文化相容而痛苦。其中1例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接受抗抑郁药治疗。2例心理治疗次数皆

青少年抑郁症及注意缺陷障碍可与品行障碍共病[6]。本资料4例品行障碍中学生与抑郁症或注意缺陷障碍共病。他们在接受心理治疗同时也接受抗抑郁药治疗或哌甲酯、咖啡治疗。其中2例患者接受心理治疗次数>10次,结果患者与父母、老师关系显著改善,行为规范。另2例患者心理治疗无效,他们只接受了

4参考文献

[1]范红霞,姚彩琴.关于中学生烦恼的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7):455-457

[2]凌辉.中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4):296-297

[3]王桔平,陈会昌.中学生面临学习应激的应对方式及其与控制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7):455-457

[4]聂晶,张玲,张美彬.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人格和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434

[5]刘炳伦,郝伟,杨德森.IAD研究现状与问题.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4):199-202

[6]舒明跃.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3):129-131

[7]郭慧荣,肖泽萍.强迫症的生活质量研究.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2):115-117

(收稿时间:2006-12-28)

上一篇: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研究 下一篇:抗抑郁药物治疗慢性肌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