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土木工程专业隐性课程建设与实践

时间:2022-10-11 01:41:44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土木工程专业隐性课程建设与实践

从1968年杰克逊最先提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这一术语,到布卢姆、杜威、克伯屈、拉格等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都为职技高师隐性课程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认为隐性课程是按照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选择的不指向学科内容的实体性精神文化,按照教育目的及其培养目标建设的学校校园物质文化,隐性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本文结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管理实践对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土木工程专业隐性课程建设及实践作初步探讨。

一、隐性课程的涵义

1.隐性课程的内容。隐性课程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既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培养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它与显性课程统属于学校文化。隐性课程作为“课程”的主要特征:一是内容不指向学科内容,偏向于非学术性内容,但不排除学术性内容;二是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设计,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三是作为依据教育目的和具体的培养目标而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它具有可预期性。

2.隐性课程的特点。隐性课程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涉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渗透于其中;具有非系统性的特点,其课程结构中各内容往往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在影响学生发展过程中没有逻辑步骤,也没有前后相继的知识联系线索;具有内隐性的特点,通过间接的、内隐的方式,通过学生非特定的心理机制发生影响;具有难量化性的特点,对隐性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进行定性分析。

3.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错综复杂,全面深入地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隐性课程的建设乃至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表现为:并行关系、互动关系、互补关系和转换关系。

(1)并行关系。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不存在主从关系,各有其独特的内容、设计模式,共同对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起作用。

(2)互动关系。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各有自身的运动过程,并在相互依赖中共同发展。

(3)互补关系。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学生通过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多方面地获得教育性知识和经验。

(4)转换关系。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之间的分界是不断调整、可以相互转换的。隐性课程经过有意识地设计与组织,可能转化成显性课程。显性课程内容经过重组、优化,课程内容可以转化成隐性课程。

二、土木工程专业隐性课程建设

1.土木工程专业隐性课程的划分。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是相对的矛盾统一体,两者没有截然的明显界限。在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中,从人才培养的策略性和关键性要素分析来看,土木工程隐性课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以培养提高专业思想,增强专业理念,提升专业学习动力的专业教育课程。如入学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概论、优秀毕业生座谈;

(2)以面向岗位全体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这部分内容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工作甚至未来的发展;

(3)以培养学生个性为主体,基于人本主义理念的人才发展观和教育观,它渗透于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4)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专业教学活动和实践技能竞赛。

2.土木工程专业隐性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结合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按照国家教育部、建设部及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计划修订的意见,参考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评价指标体系和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除构建了厚实的公共基础课程、宽阔的专业课课程平台外,在课程体系改革上注重了丰富的隐性课程平台建设。

(1)促使最佳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对土木工程专业中具有相似共性的课程可以采取归类、分段教学,组合新的课程体系。总体思路是:归并内容重复较多或区别不大的课程;如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组合结构,这些课程虽然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但有关结构设计方法和部分原理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因而可对这部分内容进行重组或整合,形成土木工程结构或工程结构课程;对课程分段教学,将基本理论与专题内容分开,要求学生必修基本理论,方向选定后,按专业模块再深入学习;如混凝土结构,可将其分化为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部分和混凝土结构应用部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部分作为必修的基本理论,而混凝土结构应用部分则根据学生专业模块方向的选择开设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水利工程、地下结构工程专题,这样混凝土结构应用部分教学内容同模块化专业方向有机的结合,便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在优化教学内容基础上,合理确定课内学时,留给学生较多自学及拓宽知识面的时间。通过课余学习,对计划内学习内容进行拓展、深化和消化,促使学生形成全面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开发其在某些方面的特长,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

(2)增加实践机会,提高实践能力。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课程建设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人文、社科类及基础课的比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灵活设置部分专业方向的课程,为要求拓宽知识面的学生创造条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注意收集整理实践教学中对理论教学有益的影像资料,丰富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在学生中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结合专业进行的兴趣小组活动,科研、生产实践活动,学术和技术交流活动,以及教职工工作状态和精神风貌的良好影响等,在理论与实践,形式与内容,博与专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强化中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

(3)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进行土木工程计算机系列课程建设。公共基础课中的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专业基础课中的计算机绘图、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课中的专业软件应用、结构矩阵分析、有限元等课程作为系列课程建设,专业课中的计算机课程,以专题形式组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形成隐性课程体系。隐性课程经常产生明显的导向作用,使学生学习的兴趣点集中于一方面。并转化成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奋发学习,积极求索。同时,专注的兴奋点,易触发创造灵感,开启直觉功能,为发明创造提供机会。

(4)技能训练结合专业竞赛,学习富有创新。将力学系列课程优化教学内容,进行课程重组,设计原理系列课程按照相似性和相关性进行整合,实现基本设计原理与具体结构设计分段教学,教学中以六学期不断线的技能训练贯穿全过程,结合训练活动举办规范汉字(工程字)书写大赛,设计方案竞赛,结构方案竞赛,专业创新大赛等活动,使学生把专业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行穿插,相互促进和补充,丰富专业学生活动,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项专业活动的意识,提供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条件和前提。

(5)发展非智力因素,培育师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隐性课程应是一种纯洁化的、理想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着积极的正效应。是使学生的追求与教育目的及其培养目标产生更大的一致性。在师德培养方面,最主要的是教师的表率作用,以教师的良好师德形象,带动学生,影响学生。同时,校内要形成尊重教师的良好风气,提高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使教师岗位成为令人羡慕的岗位。隐性课程从实质上讲,乃是由各种文化要素构成的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而任何一种文化环境对人都有一种强制性,使学生努力调整自己的思想行为,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受到磨练。

三、土木工程专业隐性课程建设的实践方法

1.开设以土木工程专业岗位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土木工程行业的性质是从业人员多、岗位类型多、资金投入多,其职业岗位要求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而职业道德的建设和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门课程能够解决的事情,因而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隐性课程――岗位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行业风范,通过身边典型的事件,使岗位职业道德教育显性化,进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

2.加强指导,着力服务。构建融汇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和课内学时,加强课外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有机整体,强化导学功能,配备班级专业导师。

3.坚持以人为本,崇尚个性教育,实现分型培养,开发特长。通过辅修专业、课余科技发明、文体活动和学科专业竞赛等方式,根据个人特点和个人爱好,规划发展方向,培育出学术型、教育型、管理型、经营型、技艺型等多种类型人才培养模式。

4.激励创新,强调实践。创新是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强是一个国际化的问题,如何提升动机,重塑自信?创新实践就是一剂良药。学生从自己的创造活动中发现自己,在一个项目中培养能力。做法是:开设科研课,指导学生走出创新活动的第一步。增加和改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环节,并融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5.营造氛围,提升品味。依托班级或社团,定期开展“建筑方案设计竞赛”、“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大赛”、“建筑室内外表现技法大赛”“从师技能大赛”、“辩论演讲活动”、“科技发明大赛”、“文化艺术节”、“体育节”、“影视欣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从师、表达、科研、审美、艺术实践等能力。注重以班级为单位,开发隐性课程的功能。

6.改善环境,积极诱导。浓厚专业氛围,大力改善专业实验室和教学管理硬环境,体现专业特色,加强专业引导,发挥良好的诱导作用。

(本文为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延续部分)。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土木建筑系)

上一篇:构建特色英语课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下一篇:浅谈高职课程综合化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