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大众文化与视觉文化

时间:2022-10-10 11:53:47

电影的大众文化与视觉文化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语境下,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载体,与时展紧密相连。电影也为后现代文化提供了研究对象,后现代文化的核心特征是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元素的混合。电影文化基本上是一种通俗文化或者说大众的审美文化。

【关键词】电影 大众文化 视觉文化

电影属于“文盲的艺术”,就连儿童也能看懂。由于电影的易于被接受性,其从诞生时刻起就注定要成为受亿万观众追捧的传播媒介,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一个多世纪以来,其传播了美国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甚至为美国创造了一种共同的文化,为视觉审美提供了共同的审美范式,电影成为美国大众文化的象征,对美国社会影响之大实在难以估量。

一、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

电影的大众文化特征与功能是大众文化艺术形态的一种。电影作为大众文化,表明电影的大众媒介形态与日常观众之间的紧密关系。当下,电影主要指娱乐性电影或商业大片,充分体现了大众观念与艺术趣味的倾向,也表现大众欲念与心理压力的释放。“电影自诞生百年以来,既是具有各种风格和类型的艺术,同时也是大众文化产品。”大众文化的多种定义表明其多向发展的可能性,大众文化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途径,具有大众传播媒介所具有的批量复制、信息量大与受众量大的特征。

大众文化通过满足主体对欲望和的需要而自我复制,并且被当代资本当作资本增值的契机而利用。当下,精英文化无法取代大众文化,反而被大众化了,精英文化也只有借大众文化的洪流才能发展。当代西方电影是大众文化最重要的承载体,其通过一套固定的叙事手法和镜头策略,成功地满足观众所有期待填充的欲望空位,这些欲望被形象与故事修饰为各种各样的表征,借此推动电影的再生产。一方面,电影通过对快乐、爱情、自我、个人价值及中心主义大肆渲染奠定其大众文化地位;另一方面,电影的这一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了西方人本主义传统,在20世纪50至80年代对抗专制与集权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中国,自1942年以后,主流文化经过民间话语中介具备了大众文化的所有特征,如导演冯小刚把电视剧的娱乐语言引入电影,打造了中国的贺岁影片市场,其所获评价即“中国从来不赔钱的商业电影导演”。

二、电影表现了大众文化的特征

第一,电影的大众消费文化特征。电影由文化机构制作,然后供公众消费以获取商业利润。电影文化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力图制造和满足受众的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欲望。因此,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常常不意味着静态意义上的作品,而是指包括作品在内的观众的整个消费行为与过程,包含着商品与文化的杂糅共存。

第二,电影的商业文化特征。电影伴随着制片产品的大量生产与大量销售,电影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电影消费的是“包装”。但是,电影在消费商业包装、满足娱乐的同时,仍应具有一定的文化格调和精神向度,唯其如此,既能使电影的审美功能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娱乐本能,又能不断输送新知识、新思想。

第三,电影的流行性。电影在创造出一种模式之后,往往迅速地通过批量化生产,因为流行可以很容易地引来众多模仿之作,走向模式化与类型化之路,在作品内容、角色定位、事件情节构思、场景设置、语言风格与视听效果等方面流于程序化、套路化与公式化。这种“流行电影”在一定时段的公众群体中流行起来,形成时尚潮流,表现为电影向日常生活的渗透,呈现出人人模仿时尚的架势。加拿大著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中将传播分为16世纪以前的口头传播、16世纪到19世纪末的书面与印刷传播、20世纪以来的电子媒介传播,后者的信息量与受众量极其巨大,因此,技术美学也是电影大众文化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元素。

第四,电影的娱乐性。娱乐性是技术主义电影发展的温床;对写实主义电影而言,其却是一个极其不利的元素。然而,商业化时代的电影要通过娱乐大众而获得经济利益,这正是影片制作的一个主要目的。因此,电影总是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满足观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的渴望。2009年,加拿大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作为第一部3D影片在全球上映,开启了世界电影的3D时代,这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更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并且造就新的电影观众。在中国,由于历史与政治的特殊性,电影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电影借助精英文化尽力接近主流文化,让观众沉浸在休闲娱乐之中,最终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

三、电影的大众文化批判

大众文化可以通俗但不等于庸俗与粗俗,电影文化的普及不应以抛弃美学为代价,而大众文化自身也需要精致化,需要不断提升审美品质,这样才能引导电影文化向一个更开放、更自由,也更符合人性完善的方向发展。如何看待电影文化,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向来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方面,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与大众艺术尽管通俗浅显,但通俗并不意味着一定庸俗,文化和艺术已不再是只有少数精英才能创造和享受的精神贵族产品,文化艺术应当走向大众;另一方面,电影的谈情说爱、醉生梦死、奋斗打杀、快乐消遣与追求时尚等,这种“非真实化”的虚假真实将幻影成千上万次投射至人的心灵,起到了腐蚀与麻醉人的作用。当电影的感性价值、娱乐关怀与享乐消费不断蔓延,由时尚而转为一种审美文化时,则传统的美学原则势必受到最大的挑战,有些传统原则可能被淘汰;从学理上看,由于缺乏深度和理性指导,也必然会导致新文化冲击旧文化时批判功能的削弱。

大众文化推动电影发展,电影也受制于大众传媒。大众文化时代商品代替了艺术品,人们的意识丧失了基本的反抗,一切为了大众的趋向导致消费与时尚成为主流,而大众的自由却只在文化工业给出的有限选择中。电影是解构、吞噬性、互文性与平面化的文化传播与呈现方式,而大众文化通过肢解经典、指涉与拼贴符号,创造了新的文本关系,这些组装的文本完全以制造快乐与趣味性为宗旨,无意于追求意义与深度,呈现出一种平面化的唯快乐主义倾向,进而表现为一种五花八门的文化形态,体现着对过去文化秩序的巨大破坏力量。

大众文化批评着重从电影与电视的角度探讨其政治价值,这也算是文化研究批评的延伸。电影大众文化的当代批判表现为:首先,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而不是心灵,电影越来越无限度地揭示欲望与,这对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与儿童造成伤害。其次,电影的白日梦制造的幻景满足了人们追求梦幻世界的需要,而电影表面上似乎以更为纪实的方式作用于人,但其仍然是仿真的世界,使得人与人的交流被大众媒介的交流所代替,甚至发展到依赖媒体的程度,进一步丧失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的情感,电影的幻觉、幻象引起主体性缺失,例如在《楚门的世界》的象征界让楚门相信自己所处的世界是“真实不容置疑的”。而且,电影艺术的图像符号代替了文字符号,这种符号根本不需要能指和所指的思维工程,当然也不需要像文字那样需要接受教育才能理解,这样一来,使人们不愿意进行文字阅读与思辨,使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日趋衰退。最后,电影媒介与其他大众文化的畸形扩张,杂糅了艺术、商业、政治与宗教,通过对闲暇时间的控制来操纵大众的思想,是一种使人类丧失批判能力和否定能力的单面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文精神的衰退与生存能力的丧失。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上一篇:包豪斯语境下的现代艺术设计发展 下一篇:以独特的视野审视独特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