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利用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创设情境和提供资源

时间:2022-10-10 10:32:32

怎样利用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创设情境和提供资源

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课外信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从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习效率。怎样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和提供学习资源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下面,仅就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初步尝试,谈一些浅见。

一、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1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而在这方面,信息技术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因为信息媒体具有储备能力和展示信息的能力,能够通过图表、声音、影像等方式展现各种情境。

例如:在小学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在计算机上设置一个虚拟商店,为学生创设“网上购物”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到网上寻找自己喜欢的物品,并计算总价及找回的钱数。每组同学根据自己所持的钱数,以浓厚的兴趣在网上“选购”自己喜欢的物品,他们在购物、计算、找钱的生活情境中,自然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学会和掌握了运算法则。

2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学数学。所谓探究,就是善于质疑问题,发现问题并深入研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通过计算机演示,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天,猴妈妈要出门办事,便烙了三张同样大小的饼分给三个小猴做午饭,它把第一张饼平均切成2块,分给老大1块,老二见了嚷嚷说:“太少了,太少了,这怎么够吃?我要2块。”于是,妈妈把第二张饼平均分成了4块,分给老二2块。老三见了很不高兴,说:“我得要3块。”妈妈就把第三张饼平均分成了6块,分给老三3块。接着,通过计算机的演示进行比较:原来他们三个分到的饼同样多。同学们对此疑惑不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在这样的情境里,学生投入到了对问题的探究之中;在主动探究中,他们把新知识很自然地“同化”于原有的整数除法的“商不变的性质”认知结构里,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3 创设动态演示情境,让学生在变化中建立概念及数学思想。传统的数学最大的局限性就是不能形象地展现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表现出事物之间的发展变化过程。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动静结合、化静为动,进而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使学生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正确把握演变中的事物,掌握其内在规律,从而正确理解概念,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及数学思想。

二、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1 提供多种思路,供学生选择。在分数应用题的学习课上,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认知过程中的同化与顺应作用,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把分数应用题的许多解题思路输入到计算机中,设计了“整数思路”“方程思路”“分数思路”“份数思路”“比例思路”“工程思路”六个选项,让学生自选思路进行解答,遇到问题,可以请求计算机帮助,在帮助栏里“指点迷津”“线段图”“分析过程”等。这样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解题思路。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欲望。

2 提供相关信息,供学生查找。数学知识虽不像文科知识那样具有很多的相关材料,但有些数学知识本身的发现也有一定的典故或背景。在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时。将这些小知识、小典故输入信息库,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某项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既可以增加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又可以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另外,把一些好的方法、技巧等放在信息库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去涉猎更多的知识,也真正体现了网络教学的优势。

3 提供多层次练习,促进学生提高。在网络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多层次的练习,因为在相对独立与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进程是不同步的。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所教内容,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学习进程的学生对练习的需求。在设计练习时。一般情况下分为: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提高题几部分。练习中,计算机再配以不同形式的奖励、反馈措施,可以维持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劳,焕发精神,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激发兴趣,达到了扩展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的目的。

利用计算机与教学知识的整合.可以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真正体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中。都能够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在自身得到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持续发展。

上一篇: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策略初探 下一篇:构建良好网络“平台” 提高美术课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