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政治“三步教学课堂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2-10-10 08:53:05

对高中政治“三步教学课堂模式”的思考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建构“三步教学课堂模式”的理论依据、实践运用及在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旨在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培养“会学”的自主型学生。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三步教学课堂模式 理论依据 实践运用 注意问题

随着江苏省教育厅“五严规定”的实施,教学时间有所减少,而教学内容并没有减少,因此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迫在眉睫。提高课堂效益是学校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师教学永恒追求的目标。课堂效益不仅承载着学校教育的期望,而且关系着学生的学习质量。近期我市探索出一种适合学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三步教学课堂模式”,即“15―20―10(分钟)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益的目标。根据新一轮课改精神,结合政治教学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联系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和吸收各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预习、讨论、展示(15分钟)――精讲解惑(20分钟)――当堂检测和预习指导(10分)”的“高效课堂模式”教学法。

经过实践,我们认为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达到学生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知识、能力、觉悟的紧密结合,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一、建构“三步教学课堂模式”的理论依据

“三步教学课堂模式”教学法的核心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自觉学、会学”是其特征。学习效率高、让知识最大程度地内化成学生的知识是该教学模式的目标。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是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理解掌握运用书本知识,提高能力,达到个性的和谐发展。教师是教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必要的、及时准确的方法指导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该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教学之中,体现在各个环节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使课堂45分钟效益最优化,减轻学生负担,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追求知识的过程。

二、“三步教学课堂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

我所在的高中政治教研组,结合政治学科的特点,作了如下初步尝试。

第一阶段(15分钟)以对学生的预习测评、讨论、展示为主。上节课结束前首先告知学生本课教学目标,将预习内容问题化,即将要预习的内容或知识点尽量以问题的形式表示,让学生直观地知道在多少时间内必须完成哪些预习内容、必须达到什么要求。总之,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指导学生形成学习能力,使之受益匪浅。确定学习目标要从学生实际及政治学科的直接现实性出发,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要将知识问题化,而所提问题不能空洞、宽泛,否则会让学生无从下手。

需要说明的是,预习应该在上堂课留时间完成,第一阶段是对学生预习的效果进行测评,以达到对学情的初步把握。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每周二节课时内无法预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预习。因此就把预习放到当堂课上,即时进行预习和测评也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

在这一阶段,讨论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只需传授知识,其实缺少学生内化知识的环节和对学生接受程度的考量。而讨论就是将知识点的误区或争论呈现给学生,经过思考和辨析,使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样学到的知识深刻又牢固,可内化成学生的能力。讨论中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其分组讨论不同的问题,也可讨论同一个问题,看哪组讨论进行得最深入、考虑最全面。我发现,有竞争的讨论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每堂课结束前公布每组的成绩很有必要。如我在讲授高一的《收入分配》时给学生设置了“要注重效率还是要注重公平”的讨论,结果有好几组同学陷入了误区,有二组同学经过深入讨论,认为效率与公平应该同时讲,但目前更应关注公平。他们还给出了一些有力证据,其他几组同学为了赶上他们的成绩,在后来的讨论中也积极思维给出了精彩的答案。以往我常认为讨论是在浪费时间,其实通过实践发现,讨论既可以减少教师不必要的讲解,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把握调控好学生讨论的时间、力度。要确保学生适当的听问题、思考、讨论的时间,要明确活动分工,小组活动中要有人起主导作用,注意观察小组的整体气氛,适时调控。

展示是检验第一段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学习成果,要求学生全面展示、全部参与、迅速高效。形式可以是学生回答展示,可以是上黑板展示,也可以是学生或小组共同答案展示。展示的目的一方面是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另一方面是教师了解学情,为后面拓展延伸以学定教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20分钟)以精讲为主,以学定教,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会。这一阶段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达成很关键。根据学生的展示,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扩大自学成果。20分钟是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深化、总结、归纳、迁移、拓展。精讲的目标是对本堂课内容的精化、细化,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点或解题思路。

20分钟的精讲必须建立在优质的共案制、精心准备的二次备课的基础上。因为通过二次备课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盲点,有针对性地讲解学生认知中的错误和问题症结。教学时以师生互动为原则,没有互动的课堂教学一定不是高效课堂。学生要始终与教师的思维保持高度的一致,教师要以学生的紧张度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来衡量自己的教学效果,要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而高效的课堂应该拥有内容的广度、思维的深度和学习的温度。课堂的融洽度要始终建立在学生的思维的深度上,因其直接决定了一节课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阶段(不少于10分钟)是当堂检测阶段。从检测的内容上来确保学生上课尽可能全神贯注,思维高度活跃。检测的内容可以是易错的知识点,可以是易错题的变题,可以是知识网络,也可以是要点概括。训练题的要求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必须是学生的薄弱点、模糊点。这样既使学习内容得以巩固,学习效果得以检测,又使学习缺漏得以弥补,课外训练有的放矢。为使检测更有成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实际,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确保所选习题具有代表性、层次性和针对性。

训练题量要适中,难易度适当,分巩固题、变式题、延伸题。巩固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点、难点。变式题是对例题进行条件的变化、加工,让学生灵活运用。延伸题是对例题的拓展和加深,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在新条件下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根据政治课实际课时量较少的情况,训练后最好当堂批改,这种批改不一定非要把学生的试卷收上来,而是通过抽样调查、个别提问等方式,趁热打铁,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防此类错误的再次发生。最后通过讲评,总结规律方法在再训练中得以运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检测反馈的目的在于矫正,引导和指导学生及时进行自我反馈矫正。学生在自练的基础上,互评、互议、互相交流、有观点的碰撞,在自纠中认识得到迅速提高。

最后这一阶段中还必须留3―5分钟时间用于预习指导,为了让学生的预习更有意义,有的放矢,在“三步走”课堂模式中,预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这种课堂模式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所以学生的预习效果是关键,预习时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课堂开展探究的气氛、学生的收获量。我听过一节复习《矛盾分析法》的示范课,课前教师让学生归纳有哪几个矛盾分析法,并为每个矛盾分析法列举3例。这种预习很有实效性,最忌讳的是预习中让学生做大量的书本摘抄、填空类作业,费时且缺乏思考性。在下堂课第一阶段中教师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把答案展示出来,通过集体讨论,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例如有学生把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例子混淆起来了,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对知识点更加明确。

三、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准确把握新课改教材教纲的要求。高效课堂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必须讲的内容清楚地表达出来。教师要对知识拓宽延伸到位,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到位。这样做可避免有些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教师要领会新课改的要求,去摸索。尽管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但自我学习的时间一定要保证。

2.正确理顺课时不足和教学容量的问题。许多教师在新课改教学中沿用原有的思路,喜欢对教学内容加深拓宽,不讲点难题或以前的经典题总觉得不放心。其实正确把握课程标准很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多研究学情、学法,并在规定时间内讲解到位。还要正确把握新教材的深广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度增大课堂容量,注意基础知识与活动探究的深广度。

3.注重学生预习、展示的检测和效果。新课程注重学习自学能力的提高,在学生体验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会学习。高效课堂重视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因此学生自学的效果如何至关重要。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要怕浪费时间,一定要多给学生思考和展示的空间,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要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高效课堂模式是一种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课堂模式。我们政治组将虚心学习、潜心研究,紧紧围绕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培养“会学”的自主型学生。

上一篇:基于道德学习的高校德育策略探索 下一篇:如何区分数量宾语和数量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