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2-10-10 07:37:21

论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 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由来已久,在国内方兴未艾,能使企业、高校、学生多方受益。通过多方联动,齐抓共管,可使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达到理想效果。

关键词 校企互动 人才培养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School-enterprise Interactive Training Model

WANG Peiliang, ZHANG Qian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Changsha, Hu'nan 410205)

Abstract Interactive training model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 foreign countries for a long time in the country in the ascendant, enabling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student parties benefit. Through multi-linkage, joint management can make school-enterprise interactive training model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interac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l

1 校企互动人才培养多方受益,影响深远

1.1 通过校企互动,企业获益良多

(1)开展订单式培养,获得优秀人才。企业从合作高校挑选优秀大学生,有意安排在亟需人才的岗位实习,进行重点培养,以便未来择优录用。被录用的毕业生因曾在此实习,熟悉环境,经验丰富,工作起来得心应手。(2)开展产学研协作,获得高校智力支持。高校教师专业理论素养高,了解国内外产业发展动态,能组织团队对企业的经营难题开展深入研究,找到好的解决办法。(3)承担社会责任,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也是众多社会利益主体的交汇点。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永续经营的过程也是企业持续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人才培养不仅是家长和学校的责任,也是企业的责任,因为企业的财富要靠人才创造。企业捐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设立励志奖学基金,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为学生提供兼职实习岗位,赞助大学生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既履行了社会责任,也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声誉和品牌影响力。

1.2 通过校企互动,高校提升办学质量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适应校企互动的办学模式,高校教师需要及时掌握行业与科技发展动态,要深入企业与业界精英交流,了解企业运行管理状况,并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中,进而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快速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提高学院校的师资水平。(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离不开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制定好的培养方案,不能纸上谈兵,要切实可行。通过校企互动,高校能及时掌握行业的发展趋势,准确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种类、数量等,从而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变培养人才理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使学校独树一帜,因此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3)优化教学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投入巨大、经费紧张是高校的普遍困难,使实验设备不能及时得到添置,严重影响学校的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为学校捐赠一些实用的设备,在校内建立仿真模拟实验室,或在企业利用既有设施设备开辟实训基地,为师生开展实践教学创设条件。

1.3 通过校企互动,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

(1)了解就业情势,端正就业心态。未在企业实习过的大学生,在求职时常有“不知能干什么,究竟要干什么”的迷惑,要么妄自菲薄,要么狂妄自大,以致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通过在企业参与实习,学生对自己的素养与能力、兴趣与志向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能准确定位,既不迷惘盲目,也不好高骛远。(2)拥有工作经历,在应聘中技压群芳。用人单位在面试时很注重求职者的工作经历,大学生一般没有工作经历,但在校企互动模式下,学生经常到企业进行工作体验和顶岗实习,有工作经验,因此具有独特的就业竞争力。(3)快速融入岗位,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通过提前参与岗位体验,较早地接触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工作环境,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等,能快速适应新的岗位环境,重新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校企互动人才培养在国外由来已久

(1)美国合作教育计划。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部分专业要求学生“一年中必须有1/4的时间在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实习,以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这是美国“合作教育计划”的雏形,此后又不断发展创新,形成多种模式。①并行模式。以理论学习为主,且从事学校认可的实践工作,通常每周工作20小时,以低年级大学生为主;②交替模式。即学习学期与工作学期交替进行,强调工作实践与理论学习同等重要,理论联系实践,以高年级大学生为主;③双重模式。即综合采用“并行式”和“交替式”,美国高校大都推行该种模式。

(2)英国三明治模式。1985年,英国发表《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绿皮书》,1987年发表《高等教育――迎接新的挑战白皮书》,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持,此后逐步形成了“1+2+1”或“1+3+1”的“三明治”工读交替合作教育模式,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发展路径,学生第1学年在校学习基础知识,第2学年到企业实习,第3年回到学校学习理论,第4年再回到企业实践,由此实现理论与知识完美的结合。

(3)德国双元制模式。德国高校实行“双元制”培养模式,大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工人,在校学习课程与在企业顶岗实习交替进行。其特点是,以职教立法为保障,企业是培养学生的主体,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企业需求、相对稳定、广泛适应、能力培养、职业发展”的基本原则确定学生的专业,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教师主要起组织与协调作用,学业成绩的考核以职业要求为标准,由行会代表、企业经理、学校教师共同参与评价。

(4)澳大利亚项目导向模式。上世纪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中央昆士兰大学等校先后实施以工程问题和工程项目为导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他高校亦纷纷仿效。

3 校企互动人才培养在国内方兴未艾

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创新能力为目标,采用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专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培养人才。按照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以及毕业后就业的去向,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四类。

(1)企业订单培养模式。学校除了开设教育部门规定的基础课程外,所有专业课程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来设计,学生毕业后大都到该企业就业。(2)专业技能课程嵌入模式。高校与企业按照各自的教学目标要求,在专业课程中独立或交叉地嵌入基础性技能培训课程,使毕业生一专多能,实现跨专业就业。(3)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模式。高校和企业签订协议,共同建立实习基地;高校推荐优秀学生到企业对口岗位实习,优秀毕业生可留在实习单位工作。(4)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以“项目研究任务”为导向,学生开展研究实践,以研究促进教学,并提升学生技能,主要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学术人才,就业层次高,专业对口性强。

一般而言,高职高专学校大都采用企业订单模式,通过“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方式培养人才。本科大学大多采用专业技能课程嵌入模式以及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模式。研究生院校大多采用 “以项目研究为导向”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4 校企互动人才培养,需多方联动,齐心协力

4.1 优化合作环境,增强校企互动积极性

(1)高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进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实现可持续发展。(2)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有权享有相应的劳动补偿和安全保障,企业应予以优待,不得克扣核减。(3)奖惩兼施,调动企业积极性。国家应出台相关法规制度,明确高校、学生、企业、行业协会在校企互动合作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行业协会要发挥协调与监督作用,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

4.2 加强资源整合,打造校企互动平台

(1)信息共享。企业拥有市场需求、实用技术等信息,高校熟悉行业研究动态、先进工艺和经营理念。充分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是校企双方真诚合作的基础。信息又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信息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并优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2)深度介入。企业聚集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他们能将新工艺和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学校拥有先进的生产工艺与管理理念,这是企业创新的源泉。学校能否全心全意地服务企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各类经营困难,企业能否真诚地参与人才培养,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养与能力,是决定校企合作成败的关键。(3)优势互补。学校具有良好的科研平台,企业具有完善的实习条件。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相互奉献的基础上为对方真诚服务。校企双方资源共享的程度越高,协作互动的平台就越大。

4.3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校企互动实效

(1)结合企业需求,开展实践教学。在传统的大学教育中,学校和企业基本处于分离状态,学校一厢情愿地制订教学方案,设置课程体系,学生毕业后常常所用非所学,需要在工作中补课,使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通过校企紧密合作,结合社会人才需求特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依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建实习基地。(2)结合企业困难,开展创新活动。除一般的实践并活动外,高校还可结合学校的科研平台以及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解成子课题,指导大学生开展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科技攻关、管理优化、服务创新等科研创新活动,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优化产品结构,改进技术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经济效益。(3)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建创新基地。校企创新基地是学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高级形式,学校将办学方向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重点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既有效满足企业需求,又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可依托附近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联合多所企业共建校企创业基地,建立移动课堂,理论授课和现实案例、工程项目相结合,实施校外兼职导师制,将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主管请进大学校园,对学生进行指导。整合各企业实习资源,让学生获得多所企业的实习经历,构建“产学研―实训―就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科规划课题(XJK014BJC 009)、教育部项目(教高函[2007]29号)及湖南商学院教改项目“湖南高校乡土教育改革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祥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实践教学问题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

[2] 闫焉服等.校企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模式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33).

[3] 赵永生.浅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J].中国商贸,2012(30).

[4] 杨林,杨其华.美、英、德、澳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模式综述及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2(3).

[5] 王佩良.关于高校会展工作室建设的思考[J].文史博览,2010(2).

[6] 王佩良.高校会展专业校外实习探讨[J].文史博览,2009(2).

上一篇: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探讨 下一篇:戏剧的美 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