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农村学校安“魂”

时间:2022-10-10 03:33:01

给农村学校安“魂”

如果你已经是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你还会选择到农村支教吗?如果你去支教,会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吗?如果你们一家三口响应号召去农村支教,一年期满,还会选择继续支教一年吗?

有一个人,他用自己朴素执着的行动,坚定地回答:会!他就是现任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香泉镇孙家村小学校长的张来生。

2012年7月,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小学副校长的岗位交流至陈仓区香泉镇孙家村小学的张来生,带着他的妻女来此“支教”已满一年,按原定计划,他们将踏上归途。但当孙家村小学学生得知他们要走的消息时,自发地折了很多许愿星,送给他们……深受感动的张来生,决定继续留在大山里支教一年。这个决定让他们一家三口如释重负,也让学生乐开了花。

在质疑声中行动 一家三口下乡支教

2011年9月,一条新闻传遍了陈仓区虢镇小学校园――38岁的副校长张来生,与同在该校任教的妻子祁海霞,双双响应陈仓区关于选派“100名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城乡交流集中支教”活动的号召,带头报名去西山交流支教了。他们从城区的热点学校到贫困山区支教,不仅是夫妻同去,而且还带着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张晓。

一时间,张来生一家三口下乡支教的事情成了当地的大新闻。宝鸡市陈仓区东部是土壤肥沃的平原,是米粮川,但其西部只有连绵起伏的莽莽大山,山上少林,地下少矿,是当地贫困人口最多、生存环境最差,而且集中连片成建制的特殊区域,人称西山,这就是他们要去支教的地方。

陈仓区教育体育局纪检书记马文超告诉记者,为了落实宝鸡市委、市政府“突破西山”战略,2011年秋,宝鸡市教育系统启动了大规模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交流活动。陈仓区教体局首批共安排了100名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城乡交流集中支教,其中在城区学校选拔副校长、优秀教师共50人,下派到西山4所初中、5所小学任教。相应的,西山中小学的校长教师则交流到城区学校。以此引领农村教师成长,促进山区学校可持续发展,探索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

张来生正是城区学校支教西山的队伍中最优秀的一位。从教20年来,他怀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真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20岁出头,他所带毕业班的成绩多次名列学区质量考评第一名,因而连续被评为区级、市级教学能手。25岁已成为宝鸡市最年轻的省级教学能手。近年来,他更是位列“陈仓名师”之首,并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市劳动模范、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等称号。

事业蒸蒸日上的张来生却选择一头扎进偏僻清苦的大山之中。消息传开,称赞者有之,但更多的是人们的不理解。曾有人当面问张来生“图什么”,有人说他是“福烧的”,还有人说他“头被门夹了”。支持、理解他的人也劝他:城里是什么条件?山里是什么条件?你俩要去尽可以去,为什么要拉上孩子受罪?还有人给张晓讲山里条件有多艰苦,夜里常常有狼抓啃门窗。张晓毕竟是个小女孩,听后吓得晚上躲在被窝里偷偷地哭……

但这些都不能改变张来生下乡支教的决心。之所以要带上女儿,一家三口同赴山区,张来生还有另一番考虑:“带上我女儿,是要让人相信,我绝不会敷衍山里的任何一个孩子!”

2011年10月8日,张来生一家三口,踏上了去西山支教的路。

在艰难中起步 教学质量提升有“诀窍”

张来生支教的陈仓区香泉镇孙家村小学,是一所山区寄宿制小学,学校四周大山环绕。学校有教师15人、学生216人,大多来自周围5个村子。学生的家绝大部分在大山深处,最远的离学校20多公里,因此,近一半学生寄宿。

近年的扶贫改造工程让学校校舍焕然一新,但并校后,师生住宿变得十分紧张,为了有效利用资源,所有教师都是宿办合一。张来生虽担任校长,但也没有得到特殊照顾,他的校长室用公文柜一隔,外边办公,里边用两个条板凳和几块木板拼成一张床,就是他一家三口的卧室。

山里气温低,女儿张晓到学校后,经常感冒,夜里高烧不退。但张来生却没有精力照顾她,因为,孙家村小学前一学年的教学成绩在全镇的排名始终是末位,如何在他掌舵的一年里规范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才是摆在他这个校长面前最紧迫、最劳心伤神的事情。

然而,在这样的农村学校里,师资缺乏,连开全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都是问题,更别说提高教学成绩了。

正因为条件艰苦,才愈显得开展下乡支教活动的重要性,张来生安排与他同来的几位教师承担四至六年级的大部分教学任务。他自己主动承担了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同时兼任四年级音乐、美术、科学和三年级的音乐课。妻子祁海霞不仅要当班主任,每周还要承担22个课时的教学任务。

从专业的角度去衡量,张来生承担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也是相当“业余”的,但他不仅要自己带班,还要求和他一起支教的教师承担英语教学工作。张来生所凭借的,就是他当年英语自学考试的底子――自己先学,再教老师,然后再进行授课。

令张来生意外的是,张晓竟成了他教英语的好帮手。张晓英语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插班就读后,担任四年级英语课代表。每天早晨起床,她都很积极地去早读,到了英语的早读时间,她会提前到教室,组织同学早读。这样,她不仅发挥了“小老师”的作用,成为班级学习英语的带头人,更在学习上变得积极主动,责任感和独立意识也有所增强。

女儿的变化和特殊作用的凸显,让张来生在规范课堂教学的同时,对推广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更大的信心。他建议妻子从语文课开始,选择实验班,将课改的种子播下去。他还选派两位教师外出学习课改,回校参与课改,并组织教师进行“一案三单”(教案、导学单、生成单、训练单)的课题研究,以此助推课改……

一个学期结束后,孙家村小学的教学成绩由全镇最末,一跃而成为全镇第一,学校的英语成绩,从前一年20多分的平均分,也提升至全镇首位,达到了69分。

这样的成绩固然可喜,但支教者的作用,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帮助学校自身提高“造血”功能上,否则,一旦这些城区名师离开,学校又将退回到原来的状态。

张来生很清楚自己的使命,为了带动西山教师尽快地成长,他除了努力争取机会,派遣在校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外,还在校内建成了宝鸡市第一个“特级教师工作室”。他借助网络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建立了个人博客和QQ交流通道,与西山教师们就师德修养、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度交流,受到了青年教师的欢迎和好评。工作室建立以来,先后进行全镇性教学研讨活动5次,听课教师200多人次,指导青年教师30多人次,为全镇和整个西山的基础教育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虽然工作室设施简陋,但张来生相信,只要有火种,在山区也能点燃希望之火。

从小处着手 学生安全第一

在紧盯教学的同时,张来生还特别关注学生上学的安全问题。

他一直记着刚到孙家村小学时的情景:从教室到宿舍,再到厕所,一路上没有一盏灯;走读学生的家长,每天晚上要打着手电筒站在黑暗的校门口,接上晚自习的孩子回家;10间学生宿舍都在一楼,而教师却在二楼集中居住,万一孩子们有紧急情况,怎么得了?祁海霞回忆,刚刚来学校时,张来生经常因为这些安全隐患而彻夜难眠。

安全问题,刻不容缓。张来生用最短的时间,在厕所周围新装了路灯,夜里不再漆黑一片;调整宿舍布局,使一楼有了教师值班室;二楼高处安装的碘钨灯在夜里把门口照得如同白昼。当一切朝着安全、平稳的方向发展的时候,他还是保持着一个习惯:不管有多忙,夜里12点左右都要巡查一圈,直到全校师生都入睡后,他才敢休息。

孙家村小学服务区域为石尧、各河口、刘家沟、天宝、孙家村5个村,其中天宝村距离学校20多公里,沿盘山路一直到海拔1700多米的方山原下。路陡弯急,路两边很多地方都是悬崖峭壁。2011年“11・16”甘肃校车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张来生更睡不着了。孙家村小学没有校车,天宝、刘家沟两个村学生周末往返全凭当地的一辆客运车,这趟车的交通安全成了他难以解开的心病。为了了解天宝村孩子和群众的出行现状,他当月就与镇教育组专干等一行人,专门开车前往天宝、刘家沟和石尧村实地考察。一路上,陡峭的“乏牛坡”,缠绕云间的盘山路,春山上的积雪及山下雪水交混的路面让他心惊。考察后,他又汇报镇上,并协调有关村赶紧整改,以确保学生来校和回家安全。

他告诫自己:“别人叫我把心放大,那是安慰我。心太大,安全的漏洞也就大。”

从生活介入 爱是教育的真谛

在学校里,张来生的课都是50分钟,从不拖堂,而且只要下一节没有课,他就会留在教室,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们千奇百怪的问题,听他们讲看到听到的各种故事,摸他们被家长打红的手掌,或者与他们一起走出教室,比跳绳、踢毽子……短短的10分钟,融进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他说,尊重是教育的开端,教师需要通过互相理解、热情帮助、用心倾听来促成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

张来生这样定义教育的真谛:“教育即爱”,“以我心,换童心;用真爱,启真情。”每天的几个10分钟虽短,但他认为,小学教师要为一个人的60年奠基,10分钟的投入,绝对值得!

有一件事,张来生至今想起仍很得意。15岁的学生刘虎平,学习成绩较差,也比较调皮,有时会偷偷钻进厕所里抽烟。刘虎平个子较高,常常跳上操场闲置的篮球架,抓着篮筐晃悠。张来生发现了,觉得这孩子是“打篮球的料”。他拿来篮球示范了个漂亮的三步上篮,见刘虎平来了兴趣,便鼓励他联络几个篮球爱好者,组织起学校篮球队,让他担任队长。

一直处于后进之列的刘虎平,从没有被老师这样看重,也从没有这样风光过,自那以后,他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并对人说,他要改掉抽烟的坏毛病,再把学习成绩提上去,要像个好学生的样儿,要不然对不起张校长。

张来生到任时,曾经想开一次家长会,可当地教师告诉他:根本开不起来。原因是这些学生大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他们跟着爷爷奶奶过,而爷爷奶奶已经老了,再加上路远,来不了。

家长来不了,张来生就利用周末家访。几个月下来,他翻山越岭,访遍了学校所有学生。为了家访,他曾在桃花汛时涉水过河,也曾走过“一线天”,一两米宽的小路,头顶山崖上时有石头掉落。听着那些爷爷奶奶恳切的絮絮叨叨,他马上想到了一个问题:寄宿的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和缺乏健全的人格教育。为了帮助这些留守儿童,他用自己的手机,给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建立起了“亲情热线”。

张晓的同班同学孙思阳,从小父母离异,一直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由于家境实在困难,几近辍学。张来生知道后,就和妻子一起资助他。张晓还主动提出,用自己的压岁钱,帮助孙思阳。她说,不想让同学上不起学。

前不久,不善言辞的孙思阳给张来生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看见张老师特别亲切,感觉就像看见了爸爸――尽管张来生在西山支教的工作中遇到过许多困难,但这“爸爸”二字,却让他心里甜甜的,信心满满的。

从文化深入 给学校安“魂”

借助张来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支教的时间里,人们对孙家村小学的关注度也有所提高,各种捐助越来越多。当有人提出要捐助物品时,张来生总是建议他们捐助一些音响、录播设备,为孩子学习提供方便。他曾向慰问支教教师的宝鸡市市长反应了办学条件差的问题,而今,在市长的“关照”下,学校的沙石操场即将铺上塑胶跑道,的校园空间,也将设计人工草皮覆盖……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形成良好校风的环境基础,但更重要的还是让师生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真正建构起一所农村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张来生带领师生,提炼了“从一做起,追求一流”的学校发展目标,设计了寓意莘莘学子立足山区,走向世界,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校徽和校旗。他带领教师,成长成功,一起建设校园;他引领学生,向上向善,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

通过多方努力,学校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提升,但条件依旧不容乐观。学校是烧煤取暖的,张来生为了省钱,就动员学校教师自己烧锅炉。但这并没有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张来生觉得,山里的教师从来不缺少奉献精神和主人翁意识,虽然他不能在经济上带给他们更大的利益,但要在精神上给予他们最崇高的尊重。

张来生记得,上学期临近结束,陈侃老师面临退休,但他的干劲一直很足。有一天傍晚,他以此为话题,跟陈侃开玩笑,却差点惹哭了在教育岗位上奋斗了半生的陈侃。张来生看着霞光笼罩下的陈侃,高粱色脸上泛起的是感动、自豪、忧伤和失落――那时那景,给张来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陈侃退休时,学校将放大装裱的全体教师合影照片赠给他,几位老师钩织了拖鞋送给他。3挂3000响的鞭炮,鸣响在街道、学校和陈侃所在的村子……张来生希望让所有人都知道,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光荣退休了!“尽管很多农村教师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但我要让他们感受到当教师是一辈子的光荣!”

那一天,陈侃在学校为他举行的“送行宴”上,喝醉了……

随着接受捐助的次数增多,张来生发现,面对捐助,有些学生开始表现得心安理得,他立刻将感恩教育融入接受捐赠的仪式中,并特地起草了一段朗诵词,领着学生朗诵:“您的爱心让我想起妈妈,您的关怀让我想起春天……”他欣慰地看到,在跟着朗诵时,许多学生都流下了热泪!

孙家村小学周围的村民渐渐发现:校园变靓了,变整洁了,孩子们变得懂事了;晨读中有了响亮的英语诵读声,校园里说普通话的多了;操场上的跳绳、篮球、乒乓球等体育用品也多了;大扫除时,学生不像以前那样只扫到校门口,而是一直扫到公路对面;学校还购买了洗衣机,设置了教师针线包,配备了“小药箱”,专为寄宿学生服务……一个整洁文明、朝气蓬勃的山区小学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学生回家也说,学校变得越来越漂亮,上课越来越有意思了。一些原来把孩子转到城市上学的家长,又把孩子送回了山里。

此后,张来生还将继续带着他的妻子和女儿,在这所农村学校里生活,享受属于他们一家三口的支教生活,迎接越来越好的未来!

(摘自《中国教师报》)

上一篇:SHOTS在《平版印刷工艺》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杨树的抚育管理及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