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与模式探析

时间:2022-10-10 02:29:39

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与模式探析

[摘要] 创新型城市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形态,是创新资源高度集聚于城市空间的一种城市发展形态,是城市发展知识化和高级化的产物。本文在界定创新型城市内涵基础上,提出创新是城市发展高级化的主要驱动力。对建设创新型城市内部构成要素及模式选择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内涵构成要素

作为城市发展知识化的产物,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创新型城市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这标志着现代国家城市形态出现了转型,也标志着在工业化初期和工业化日趋完善阶段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已基本解决,现在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的内涵式增长,人类进入了真正的信息和知识社会。

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及意义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最早的“创新”概念,他在 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创新理论。后来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与层次对创新理论进行分析与研究。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有效途径,创新可以凭借其创造性、整合性和开放性,通过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各种资源,将知识转换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与国外研究者秉持“服务以人为本”,强调城市治理方面的创新,文化理念十分突出,讲求精神与物质同步发展的思想略有不同,国内学者根据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更强调创新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创新型城市的英文表达有两种,“Creative City”和“Innovative City”。在本文更趋向于后一种提法,它包含了目前关于创新型城市研究的主流含义,即研究“创新(innovative)”作为驱动力的一种城市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模式,并不断融合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思想。创新型城市(Innovative City)是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一般是由区域科技中心城市发展演变形成,是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融合的一种城市演变形态。

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持续不断、似无穷尽的过程,是民族的活力与凝聚力所在。创新型城市是一种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全过程联动的城市整体创新,是城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时代的呼唤、市情的需要、发展的必然,是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要求。

“创新型城市”是能够激活创新意识,集聚创新资源,发挥创新作用,创造创新成果,把创新作为基本驱动力推动城市发展的城市 ,其对所在城市群或更大范围内的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它是涵盖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融资创新、营销创新等全社会创新的一个创新体系。从创新氛围来看,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创新主体来看,城市本身就是人才和技能的聚集点;从创新条件来看,城市拥有齐全、标准的设施设备,能够自我成长出最具附加价值的服务部门。

建设创新型城市,有利于发挥徐州市的科技优势作用,从而有力地主导经济的增长,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整个城市经济的增长动力,加快富民强市和率先发展的进程;有利于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有利于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新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和谐徐州。

二、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分析

西方学者在对几十个创新城市进行考察和研究之后,提出了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1.创新主体

所谓创新主体即开展整个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作为创新型城市,其创新活动主要由创新主体来完成,创新主体是创新型城市中最重要的能动要素,其它要素均作为环境要素服务于创新能动要素,它位于最顶端,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徐州科技、教育发达,拥有各类高校12所,在校生10万人;拥有科研院所30余家,各类科技开发机构335个,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1万人,在全国地级市中有明显优势。我们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以高层次学术带头人、企业家、党政领导骨干为重点,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要素分配制度,着力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源开发,努力实现人才效益最大化,从而加快构筑区域性人才高地,在徐州市这个“进取型政府”的带领下形成推动各项创新事业发展的新格局。

2.创新资源

创新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从数量看已经有了很大增长,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即R&D/GDP)已经从最低时的0.48%提高到目前的1.2%左右,预计到“十五”末期能够达到1.5%的战略目标。近年来,徐州市以加快高新技术项目建设为抓手,启动实施了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去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达到40%以上。今后一个时期,徐州市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重点在现代装备制造、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等六大工业科技领域,集中优势力量和资金,着力支持智能化网络化工程机械、创制药物、医疗电子、半导体材料研发、污染控制技术与应用、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等24个重大科技项目,力争取得一批重要创新成果,在推动产业创新上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我们应引导自主创新资源的有效集聚,为推动“徐州制造”向“徐州创造”转变创造重要条件。

3.创新制度

创新制度是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的保障,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角色的明确定位本身就是“创新制度”首先要创新的内容。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是高于、大于单纯科技创新之外的基础性创新。没有这个创新奠基,科技创新就缺乏基础平台。为什么这么多年由中国原创的东西如此拿不出手,不是中国人不聪明,而是中国社会发展到现在,仍然缺乏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支撑的体制环境、法制(治)环境包括文化生态。在我国现阶段政府主导的现实背景下,创新制度的改革和推进,必须首先将行政部门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中的职能重新定位并尽快转变。国家和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搭建鼓励创新的机制和平台,在基础研究领域,通过建构良好的科研院所体制,保障科研人员的学术自由;在技术开发领域,保护知识产权。行政创新、政府创新和政策创新应该也必须成为我国创新体系的主导力量,因为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基础和原动力。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制度创新的前提。2004年徐州市被评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获得“部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称号。我们应牢牢把握这一有利契机,精心组织开展知识产权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扶植与激励机制,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企业集团和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群,使知识产权成为提高徐州市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

4.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创新文化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基本环境。创新文化是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一种氛围,是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群体创新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园区环境、整体形象和规章制度是创新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创新精神、科学思想、价值导向、伦理道德、爱国主义精神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创新文化和创新制度共同构成了创新活动能够持续进行的软环境,创新文化为创新活动提供文化上的支撑,而创新制度则为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成为了创新型城市运转的有效机制。美国硅谷之所以成为全球信息产业的摇篮,主要在于其有独特的创新文化。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对于徐州激励和培育创新思维、造就创新人才、做出创新成果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顺利推进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提高徐州市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保证。徐州市近年来对创新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良性互动的局面初步形成,为激励和培育创新思维、造就创新人才、做出创新成果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模式选择

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模式是政治、历史、经济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目前根据政府和市场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不同组合,可将其发展模式分为三种: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混合型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是指有城市政府指定明确的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战略,指定和颁布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国际、国内创新型资源要素的聚集,营造一种利于创新的氛围,引导全民参与到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中来。如果把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划分成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成长阶段,根据城市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将成长阶段分为:前创新型城市经济阶段、创新型城市经济初级阶段、创新型城市经济中级阶段、创新型城市经济高级阶段。从国家统计局2005年11月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标来看,徐州目前尚处于创新型城市经济初级阶段,那么依靠自上而下的力量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是我们的最佳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要求政府要积极介入当地的创新建设,在创新中的每一个治理项目都需要其强有力的掌控与支持。政府的领导能力是整合各部门力量、促进城市创新发展的能力。积极强大的政府是城市进行社会复兴和创新发展的必然因素。基于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特征,政府管理模式要向重在培育城市自主创新能力转型。政府职能要由一般服务型政府转向加强创新激励型政府;工作重点要由一般的营造亲商投资环境,向打造科技创新高地、集聚创新资源转变;管理重点要由规范市场秩序,转向引导创新资源、激励创新要素的制度保障。

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更侧重于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自发的在城市地区形成产业创新集群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此模式主要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采用。相比较前两种模式而言,混合型发展模式强调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同时吸收政府与市场的力量,西方国家的实践证明,创新型城市建设不仅需要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向城市的聚集,还需要利用政府的强势加大对城市科技和知识竞争力的投入。因此,未来的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更趋向于这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

四、结束语

自主创新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思想观念、体制改革、机制完善、科技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予以整体推进。创新型城市是二十一世纪城市知识化发展的主要形态,是城市实现跳跃式发展的途径。城际间的发展竞争已越来越趋于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重要的内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创新型城市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制度、创新文化这些核心要素为支撑,形成城市持续创新能力,推进了城市基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础之上的城市双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

[2]尹继佐:世界城市与创新城市:西方国家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李娜于涛方陈爽:城市竞争优势的驱动阶段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6)

[4]杜辉:“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J].大连干部学刊,2006,(2)

[5]徐州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体育冰雪旅游资源探析 下一篇: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