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对话唤醒思维表达

时间:2022-10-10 11:43:31

有效对话唤醒思维表达

小学语文课本选编的课文,内容丰富,有很多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资源可以挖掘。如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复杂、深刻的哲理因素,许多课文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向读者阐述一个道理,有些课文道理不显露,给人思考的空间,这也是一种艺术体现,让人流连其中,思绪万千。

一、有效对话解读

我把理性解读概括为两个部分:理性分析与理性感悟。从语文课堂上借助有效对话实现理性解读文本的语文能力是教学的一大任务。那么,课文的理性因素能否使学生的思维拓宽,催生言辞生动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流程,预设问题或根据课堂学生学习情况生成问题,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为学生创设一个与审美心理结构相适应的情境,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之自始至终处在阅读的氛围之中,形成强烈的情绪冲动,让学生围绕问题将受哲理控制的文字嵌入自己的思考。对话具有很强的感染性,需要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情感体验,从而酝酿愉快的心境,寻觅自己感情的立足点,唤醒表达意识,满足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从而达到深刻解读文本的完美境地。

二、有效对话课例实录

师:读一读第四自然段,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什么叫“上等的麦种” ?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答案就在课文中,仔细读一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同学们一定会找到的。

生1:上等的麦种,麦子的颜色是黄灿灿的。

生2:麦粒很饱满。

师:是呀,这样的麦种就是上等的麦种,你们能通过课文内容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很了不起。小猴能看出这是“上等的麦种”,说明了什么?

生1:小猴观察得很仔细,比小猪、小牛全面。

生2:小猴有生活经验。

师:小猴看出这是“上等的麦种”,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1:小猴善于观察,善于动脑,他会想到自己应该怎样用好这上等的麦种,他一定考虑很周到、很长远。

生2:他考虑长远,要把一口袋麦子全种下地。

师:一年后,这三袋麦子怎么样了呢?请大家自由读五至九自然段,划出不明白的地方。

生:(自由读)

师: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大家互答。

生:土地爷爷知道小猪吃完了麦子,为什么还“哈哈大笑”?

生答:土地爷爷看到小猪这么简单地处理了麦子,而且还舔了舔舌头,样子很憨厚,所以忍不住笑了。

生:土地爷爷为什么对小牛 “点点头”?

生:说明小牛的做法有些道理。

生:小猴为什么要“神秘”地拉着土地爷爷的手?

生:因为小猴认为土地爷爷肯定不会想到他是怎样处理那一袋麦子的,所以显出神秘的样子。

生:小猴聪明能干表现在哪里?

生:小猪、小牛的麦子吃完就没有了,而小猴种了收,收了又种,这样小猴就有吃不完的麦子了,所以说小猴聪明、能干。

师:小猪、小牛、小猴你赞成谁的做法?为什么?如果是你来处理这一袋麦子,你会怎样做?

生:我认为小猴既聪明又能干,他的做法最好,这样做麦子总是吃不了的。

生:我觉得小猪的做法也有道理,他这样生活很快活。

生:我认为小牛做法也不错,他是有计划地吃小麦。

生:如果我有这一袋麦子,我会吃一半,种一半,不像小猴那样把麦子全种下地,自己当时没有及时享受。

生:我会自己吃一些,再送一些给别人,再种一点。

生:我会像小猪一样,开心地吃完它,因为明年还会有其他东西吃。

生:我会把麦子分给很多人,让他们和我一起种。

生:我把麦子分成三份,一份种下地,来年有收获;一份过年吃,过年时家家要蒸馒头,让爸爸妈妈享受过年的欢乐;一份送给家庭贫困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能生活得好一些。

师:大家的想法不一样,但都能说出理由来。大家还在讨论中互相学习,找到了合适的做法,这样深刻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真不简单。

三、有效对话唤醒思维表达

《三袋麦子》是一篇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大概内容是:快过年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后,小猪、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了这袋麦子。一年后,土地爷爷故地重访,并对小猪、小牛和小猴的不同处理方法作出了三种不同的评价,面对憨厚可爱的小猪,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看到勤劳节俭的小牛,土地爷爷点头夸赞;尤其是小猴,土地爷爷显得异常兴奋,通过对不同做法不同结果的叙述,体现了处理问题要有远见的作者意图。围绕“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各抒已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对话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老师和学生的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力度,实现有效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设计“读一读第四自然段,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意图,,没想到学生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什么叫“上等的麦种” ?这时我没有及时解答,想到文中有几个词与该问题有关,赶紧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思考后找到关键词句,学生很快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自然,不露痕迹,这一收获我感到非常意外。如果将学生阅读文本视为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在这一环节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针对课后习题中的思考练习题:小猪、小牛和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会怎样做?最初,孩子们都觉得小猴的方法最好,并分析了小猪、小牛做法的不合理。在教学中,我引导学说出小猪、小牛他们的做法也有可取之处,孩子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小猪把一袋麦子吃光,说明它会享受生活,他的憨厚可爱让人有点喜爱他;小牛把麦子存起来,说明他勤俭节约,会过日子;小猴把麦子全种到了地里,获得了丰收,说明他有长远眼光。对于“如果是你,会怎样做?”这个问题,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有的说:“我会像小猴那样把麦子全种下地,第二年丰收了,送一袋给土地爷爷!”有的说:“我会把麦子吃一半,还有一半种下地。”有的说:“我会把麦子加工成各种各样食品拿到市场上去卖,换回钱交学费,减轻爸妈负担。”

学生像开辩论会一样各抒己见,抢着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且说出了充足的理由。课堂有效对话能激发师生探究热情,唤醒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理性解读文本的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上一篇:探析高中语文作文现状及未来发展设想 下一篇:我的一年级经典阅读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