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怎样影响了我们的产业结构

时间:2022-10-10 11:20:00

外资怎样影响了我们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素质的主要体现,是导致各国国际竞争力差异的根本原因。中国引进外资的发展历程既符合国际投资的一般理论和规律,也有其特殊性,本次研究着重考察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

一、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 增强了中国的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外资发展本国经济的政策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外资进入弥补了改革开放初期制约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储蓄、投资、外汇、进出口的不足,以及市场有效供给不足;提高了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水平;提高了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速度和市场化进程;提升了产业、产品结构和国际竞争力水平。通过利用外资的实践,也验证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一般规律,也基本符合邓宁(John.Dunning)等外国学者提出的投资发展轨迹(investment development path,简称IDP)学说。我们从外商直接投资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虽然当前中国利用FDI绝对数仍然在增长,但其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比重却连年下降(见表1)。

基于历史统计数据的分析表明,上世纪90年代,中国实际利用FDI进入迅速增长阶段,且绝大部分属于“绿地投资”,FDI占国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上升,最高年份1994年曾达到17.08%。9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拐点,比重从1995年的15.65%逐步下降到2000年的9.99%,整个90年代平均为12.96%,明显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7.2%的平均水平。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FDI继续保持较大规模,然而中国这个阶段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下降,同时国内投资迅速增长,虽然我们还保持着最大的发展中东道国的地位,但是实际使用外资占国内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持续下降。2001年FDI占中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10.33%;以后逐年下降,到2004年已经降至到7.05%。这个比例低于同年发展中国家FDI与东道国国内投资之比10.5%的平均水平和中东欧国家19.1%的平均水平。到了2006年,中国的FDI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只有4.24%。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认识:

(一)上个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在不断增强,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软着陆”;克服了199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侵扰;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内需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政策措施的执行效应取得了明显效果。尽管这一时期FDI仍然持续增长,但作为资金来源的重要性在下降;所以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连续下降。特别是2001年以后,“绿地投资”减少,外商收购兼并方式的投资增多,以及非FDI类型的外资增加,利用全球资金技术等资源的方式更加多样。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内产业竞争力提升和国际资本流动规律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超过了FDI在中国的扩张速度,2006年中国GDP增长了10.7%,达到209407亿元,进出口总额1.76万亿美元,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国内储蓄存款余额161587亿元。按照2007年英国简氏全球国力排名座次研究,中国综合国力已居世界第三,国际竞争力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排名世界第15位 。中国自身投资能力增强,资本市场更加活跃,企业融资渠道更加多样化,单纯依赖FDI扩张的企业在下降。更多的企业已经把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与有效利用外资结合起来考虑。这标志着中国利用外资开始了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利用外资将根据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引导FDI在三次产业中的流动,使其更加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

(三)从90年代以来,经过15年较大规模吸收外资,我国在全球跨国投资流动中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将进入跨国直接投资的第二、第三阶段:对外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作为投资母国的地位稳定上升。这表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开放阶段:资金等要素从单向流入为主向双向流动并重的格局开始形成,企业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增强,国内经济与外部经济的互动关系更加复杂。这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

外资进入的产业特征和影响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一方面推动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升级,另一方面表现在三次产业之间分布结构的不均衡,第一产业比重很小,第二产业比重很大。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产业流向呈现明显的不均衡分部状态。从过去二十多年来我国引进外资的历史来看,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大部分集中在工业领域,尤其是制造业。从FDI具体情况看,1979~1985年我国外资的产业分布以第二产业最多,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投向第二产业的比重占全部产业投资比重长期保持在70%以上。这种外商直接投资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状况直到目前也没有特别大的转变。截至2005年,第二产业利用外资仍然高达74%。其中,2000年第二产业利用外资所占比重为72.64%,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25.7%;到2002年,第二产业利用外资所占比重达74.83%。三次产业中,本来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很少的第一产业2003年以后比重开始下降。

从1992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利用外资所占比重很小,一直在2%左右的低位徘徊,进入2000年以来,平均比重只有1.3%左右,这不仅与我国二、三产业利用外资水平与明显差距,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吸收外资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其它地区水平。

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作为最重要的一个领域,自加入WTO后,该领域的改革开放进程显著加快,进而在股份化改造进程中,吸引了全球著名银行集团及其他海外战略投资者的投资。从2001年中国入世到2005年底,流入中国金融领域的FDI高达130亿美元。但总体上,包括金融领域在内的整个第三产业投资规模及其所占比重,都远远低于第二产业。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外资在中国第二产业过重的局面最近两年开始有所变化。从2005年起,受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十一五”开始我国利用外资在产业指导、结构和税收等政策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减少和不鼓励单纯以来料加工等低附加值行业的准入;对高耗能、高污染、消耗资源比较多的外资企业,不但要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有些还要加收出口税。这些政策和经济手段导致外资流向第二产业的比重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第三产业吸收外资的比重明显提高。从2005年开始,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占当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从24.74%跃升至2006年的37.95%,2007年达到了41.35%。与此相对应,第二产业则由74.07%连续降至61.19%、57.31%。而第一产业吸收外资比重并没有提高,一直处于低比重徘徊之中(见表2)。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仅从近两年的情况分析外资在我国第三产业的投资规模及其比重均在增加,但从世界范围比较来看,这种比例依然不高,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自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资本流动的产业分布发展趋势是外资越来越多地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移,虽然在发展中国家整体上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还是很高(如图1),但从拉美地区的经验我们看到,新兴发展中国家也都是在积极鼓励外资流入服务业。相比之下,我国在金融、保险、商业、外贸、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吸收的外资数量十分有限,不仅低于亚太地区、拉美地区、欧洲和中亚地区,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外资在三次产业内部的

非均衡发展

从对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在利用外资比重非常低的第一产业中,2006年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外资不升反降,当年第一产业利用外资5.99亿美元,其中农业2.44亿美元,同比下降17.88%;渔业0.59亿美元,同比下降29.01%。农业内部利用外资多数还停留在生产性加工项目上,70%集中在广东、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而我国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农业历史悠久的中西部地区农业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相对较少,外商投资种植业、养殖业项目较少,大规模投资粮、棉、油等开发和生产项目更是少见。

在第二产业内部外资过度集中于制造业,根据2001-2006年统计数据计算,2001年制造业占第二产业内部4个门类利用FDI比重达90.7%;2004年94.62%;2006年94.28% 。而2007年其集中度高达95%。即使在三次产业中,这一年的制造业吸收外资占全部FDI的比重也达到54%。

在第三产业内部15个门类中,外资过多地流向房地产业,2001年FDI为51.37亿美元;2003年52.4亿美元。其后增长速度加快,2006年达到82.3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51.9%。其次是流向租赁和商业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利润较高的行业(见表3)。

由于外资更多地集中在房地产业等投资周期短而投资回报率较高的领域,于是,外资流向第三产业数量和比重虽然出现了较快增长,但其产业内流向同样表现为非均衡分布现象。2007年的统计分析显示,房地产业吸收外资又从2006年的82亿美元骤增一倍,达到171亿美元,占当年我国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54%。相形之下,流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等10个门类就较少甚至很少。2006年这10个门类的FDI共计26.17亿美元,仅占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9.92%。

造成外商直接投资三次产业内部流向过度不平衡的原因,既有我国农业集约化程度不高,地区差异较大有关,也与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在国际产业格局中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以及我国服务业相对较为落后而且开放较晚有直接关系。

外资与国内产业结构变动的关连性

积极利用外资政策,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热情,也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但是当外资在三次产业资金流向在上述如此显著不均衡,也是导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错位的重要因素。2007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中实际利用FDI占当年总规模的比重分别为1.24%、57.31%和41.35%,同年国内三次产业投资比重分别为1.25%、43.45%、55.30%。由此可见,从产业投资的角度分析,外商在华投资与全社会投资总规模仍然存在较大距离,在三次产业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一)国际资本流动对东道国不同的产业选择与产业导向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中越是发达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越能吸引外国资本的流入;反之,越是落后的产业,越难以吸引外国资本。我国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的落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加上对类似金融等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敏感领域实施有条件有步骤的开放措施,外资流入第三产业在现阶段比重依然偏低,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是,应当意识到,我国第三产业相对落后面貌也成为制约第二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三次产业出现的结构错位,与外商对我国三次产业投资的结构性偏差有一定关系。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性倾斜加大了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

(二)如果用产值结构衡量,第二产业长期(1996~2006年)占GDP比重平均维持在47%左右;就业率平均为23%左右。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稳步下降,从1991年24.5%逐步下降到2006年11.7%,但第一产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下降速度较慢,1991年59.7%,2002年为50.0%;2004年降到46.9%;2006年42.6%,远未达到基本上完成工业化时的就业结构要求,即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比重应该降到20%以下。同时,三次产业的严峻现实是,虽然“十一五”以后我国开始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但是由于一段时间以来第三产业投资增长速度持续慢于一、二产业,导致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其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2002年41.5%的水平开始逐年下降:2005年为40.0%,比2004年的40.4%下降0.4个百分点;2006年为39.4%,比2005年又下降0.6个百分点。同期,就业比率从28.6%上升到32.2%。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和就业率分别低于世界平均64%、45%的水平。

(三)外商投资结构向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倾斜的特征很突出,上述分析显示2004年以后,外资第二产业占的比重虽然在逐年下降,但在第二产业内部制造业的比重却反而逐年上升,2007年集中度高达95%。其中加工工业的比重很高,原料工业的比重不大;轻工业的比重较高,重工业的比重较低;同时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比重高于一般加工工业。而第二产中建筑业、采矿业和其他行业发展不足。外资在产业内部的结构倾斜加快了我国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进程。外资工业高度集中于制造业,而在制造业中又主要集中在加工工业。由于结构倾斜的存在,外资工业占我国以工业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目前已接近1/3,占加工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已达1/3,而占原料工业的两个比重只有10%左右。这个特点使外资工业的迅速发展更多地推动我国加工工业的扩张,加快了我国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的进程。

(四)外资进入与其经营目标相关。外商投资经营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一般不会考虑对东道国产业产生的负面影响。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主要是基于国际产业分工、国际市场营销和占领我国巨大的消费品市场,这既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有关,也与我国人口众多的市场优势以及外商经营目标相一致。第一产业是我国重点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领域,但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较低,其原因在于农业开发投资大、回收期长、利润率低、自然环境风险大。这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所追求的短期盈利目标不符,但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第一产业开发条件与外商追求的目标有很大差距,国家虽然有优惠的财政政策和信贷支持,但不适用于外商投资,对外商的吸引力不强。

(五)外商投资在第三产业的结构性偏差对第三产业的结构变动产生了明显影响。目前外商对我国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其次是批发和零售贸易、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而对其他大多数第三产业部门的投资比重很低,投资的结构性倾斜十分突出。外商对第三产业投资结构的高度倾斜,与我国第三产业内部对外开放度的差别有很大关系,除了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以及商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之外,其他的大多数第三产业部门目前外资进入不多,这与对外开放度有关,也与相应政策不配套以及利润率低都有一定关系。

(六)值得注意的是,当外资过度集中于生产加工制造业时,不仅会诱发生产过剩,还可能引起通货膨胀。1993年-1994年我国发生的严重通货膨胀,其根本原因虽然是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投资、消费双膨胀引起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但是外资流入在其中也扮演了较重要的推波助澜角色。1991-1994年,我国年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分别为43.66、110.07、275.15和337.67亿美元,同比增幅分别为25.5%、152.1%、150.0%和22.7%,急剧增加的外资投资,将会加重了本已过度的投资需求,加强了通货膨胀。所以,调整外资产业结构使之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是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大力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政策引导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进行产业进入的适度调整,避免外商过多地投向某一领域或某一产业,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上一篇:做市商制度再迈新步 下一篇:新知青“上山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