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市进入“微”时代

时间:2022-10-10 11:17:47

中国车市进入“微”时代

1月以来,很多媒体、专家、厂商都给今年的车市做了预测。虽然这个行业中,每年到这个时候,预测是规定动作,但像今年这么多人发表看法的还是头一遭。原因很简单,2011年,我国车市增长特别慢。

按照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11年国内汽车销售1850万辆,同比增加了2.5%,比2010年回落了30个百分点,销量增速创下了13年来的最低,比金融危机影响颇深的2008年还低(当年增幅6.7%)。触目的数字让今年一开年,整个行业处于紧张气氛之中。

应该说,2011年成为了一个分水岭,中国汽车市场爆发性增长的时代过去了。习惯了往日20%以上增幅的企业,必须面对残酷现实,如何来精耕细作。俗话说,见微知著,慢工细活,粗放增长20年后,中国汽车工业被倒逼来走这一步,可以说是有点晚了。

2009年,全球汽车市场一片肃杀,中国车市在国家政策激励之下增幅达到了46%,创造奇迹,2010年,原本以为车市将冲高回落,但政策继续助力,增幅高达34%;因此,在两年超速增长后,加上包括北京在内的一些城市推出限牌措施,2011年的2.5%可以理解。4年来的车市平均增幅仍达到了22.3%,仍为我国GDP增速的近3倍,而一般汽车市场增速应为GDP1.5倍。

可观的增幅背后,“政策”是关键词,政策左右下,由供需调节的机制失灵,无论是刺激还是收紧,呈现出来的就是增幅的大起大落。中国汽车市场在2011年经历了一轮“硬着陆”,特别是对于自主品牌来说,必须为2012年做好心理准备。

2011年,除了长城和吉利外,自主品牌几乎均没有完成当年的既定目标。全部自主品牌的销量为611.22万辆,同比下降2.56%(扣除出口,国内销量同比下降5.42%),占乘用车销售总量42.23%,市场占有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37个百分点。在自主品牌20多年的汽车发展历程中,“负增长”是头一遭。

因此,中国车市进入“微时代”的标志之一就是增幅大幅放慢。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主任徐长明今年1月对2012年国内市场的预测是增长10%,而国内最大车企上海汽车总裁陈虹对2012年的预测是4%。于是2012年留给我们的悬念是到了年终能否突破2000万辆大关,不过“破”与“不破”,“微增”都已经成为业内人士普遍的认知和希望。

“微时代”的第二重含义是“微转换”,中国汽车市场正在面临着多个维度的转换,第一次购买汽车的需求正在从大城市向三四线市场转换;购买普通轿车的需求正在向中高级轿车转换:购买Sedan车型的需求正在朝着SUV、MPV、Coupe、Wagon等方向转换;从实用性需求向品牌认同和体验转换。

上述“转换”有时有交集,有时没有交集,有时出现的时序也不一样。这些转换就意味着商机,也宣告以往粗放的产品开发、粗放的车型投放、粗放的质量管理等在2012年以后会渐渐行不通。是一款汽车就想投放到市场来赚钱,这种情形不复存在。厂家们在2011年已经看出端倪,只有那些真正号准市场脉搏的车型才能卖得动,才能有钱赚,每个厂家真正能带来效益的就那么几款车,甚至一款车,其余都是赔本赚吆喝。

这些转换汇集起来其实最终结果是厂家习惯性“朝南坐”思维的转换。

“微时代”的第三重含义是“微利润”。2011年全年走势看,乘用车价格呈逐级下探的走势特征,各月环比降多涨少,至12月份乘用车价格比年初下降1.51%,全年分月平均价格比上年下降2.59%。原材料、人力、物流、零部件、水电煤等没有一个环节不在涨价,但是因为供大于求,乘用车的价格却在下跌。

在日子好过的2009年,以东风日产为例,其利润就达到了90亿元,单车利润逾2万元,其利润中心就是中高级车型天籁;而2011年,虽然天籁车型销量依旧保持中高级车第一名的位置,然而价格区间却已经下探至不足16万元,比厂商指导价低了3万元,利润空间大幅缩水。

随着以中高级车为代表的利润缩水,2012年厂商们必须过上精打细算的日子。广告投放、市场活动甚至车型研发都必须进入一个“节衣缩食”的状态。以奇瑞为例,2011年砍掉了在研车型就不下几十个,其主打车型G3也是一拖再拖才得以上市。

在美国、欧洲,以汽车行业为代表的制造业早就摘下了高利润行业光环,在中国,随着2012年的到来,随着“微利润”时代的到来,向美欧等成熟汽车市场靠拢的日子也就到来了。

上一篇:鸟枪换炮 第4期 下一篇:保持距离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