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产后出血重在预防

时间:2022-10-10 09:42:41

摘 要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目前仍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特别是在产前、产时、产后如何预防产后出血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产后出血 预防 产前 产时产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058

应纠正孕妇贫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非洲调查结果显示,孕妇贫血多数是缺铁性贫血。贫血与孕产妇死亡有一定关系,直接可因贫血性心力哀竭而死亡,间接可因产后出血而死亡。

因此,孕妇应常规补充铁剂和叶酸,纠正贫血,提高失血的耐受性。孕妇要注意营养,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保持身心健康。

积极控制妊娠高血压,积极治疗肝炎,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及胎盘早剥,死胎等引起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

胎膜早破,尤其是胎头高浮,常是难产的信号,难产使出血增多。而胎膜早破最大的危害是宫内感染。

有产后出血可能者应住院分娩。分娩前检查血型,配血备用,参考产后出血预测评分法,根据评分的高低,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我国产后出血防治协作组曾通过24省市大样本调研,确定了与产后出血密切相关的10项产前和产时因素,制定了产后出血预测评分法,后经进一步改进成为八项评分。见表1。

产 时

临产后注意精神心理护理。解除思想顾虑,保证正常饮食和休息。

产时预测评分与助产人员能否正确使用产程图有关。凡发生潜伏期或活跃期延长者应及时处理,活跃期停滞的产妇产后出血率可达30%。所以,应用产程图监护产程,可明显地降低产程延长和滞产的发生率,也间接地减少了因子宫收缩乏力所致的产后出血。

科学接产。胎头、胎肩娩出要缓慢,加强会阴保护,正确掌握会阴切开的适应证及时间,提高会阴切开缝合技术。注意软产道损伤,早期发现血肿,及时处理,也是预防产后出血的重点。双胎分娩,第一孩娩出后应间隔15分钟。

合理使用缩宫素是防止产后出血的重要措施。临产后因宫缩乏力加用缩宫素时应常规从小剂量开始,当引出规律宫缩及正常产程进展后,宜减少剂量或停用。

对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孕产妇,分娩时保持静脉通道,充分做好输血和急救准备。

正确估量产后出血量。正确估量产后出血量为产后出血防治的首要条件。因为正常产妇的总血容量占体重的7%,妊娠后期血容量增加30%,为1000~1200ml,临产后期子宫收缩也可增加体内5%的血容量,以上均加强了产妇对分娩失血的代偿功能,正常产妇失血量在500~700ml时,94%~97%产妇血压、脉搏及面色无改变。发生中度以上休克者仅占0.32%~2.2%。国内外学者均认为人为估计的失血量仅为实际失血量的一半,由于低估了实际失血量常易造成血容量的补充不足而延误了抢救时机,因此准确收集和测量产后失血量具有重要意义,应予高度重视。

产 后

产后2小时的失血量无论哪种分娩方式均占产后24小时失血量的80%。所以,产后2小时产妇在产房观察,准确测量出血量及时处理。

注意产妇产后的症状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一般正常阴道分娩后产妇感到轻松。若产妇表现易激动,烦躁,口渴,尿少等,应考虑为休克早期,若脉搏细数,改变时收缩压下降10mmHg,脉率增加>20次/分,多提示血容量丢失20%~25%。若以往血压正常收缩压>90mmHg既往有高血压者收缩压降低25~30mmHg,收缩压显著下降脉压差<20mmHg多提示有失血性休克。此外还可以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来粗略的估计失血量。如休克指数=0.5,表示血容量为正常,若指数为1表示血容量减少20%~30%,若指数为1.5表示血容量减少30%~50%,若指数为2.0表示血容量减少50%~70%。中心静脉压测定,若中心静脉压低于2cmH2O提示为右心房充盈压力不足,既静脉回流不足,血容量不足应及时给予处理。

产后1~2小时常规检查宫底高度并压出宫腔内积血块,对有弛缓性子宫乏力性出血倾向的病例,助产人员除定时给宫缩剂外,并应随时挤揉宫体,按压出宫腔积血。

孕妇分娩后,在产房观察2小时,回病房也要继续加强观察。如遇主诉会阴,坠胀,便意,紧迫,或出现不明原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时,均应作详细检查,包括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软产道血肿。

参考文献

1 庄依亮.积极防治产后出血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1993,9(4):194.

2 张惜阴,张振钧.防治产科疾病的严重出血.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88,4(1):1.

3 蒋琰瑛,黄勇勇.产后出血的预测和预防.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4,10(3):179.

4 全国产后出血防治协作组.中国妇女产时及产后24小时内失血量调查.中华妇产科杂志,1987,22(6):316.

5 王淑雯,等.无纺布会阴垫测量产后出血的探讨.中华妇产科杂志,1986,(21)3:170.

上一篇:输尿管结石输尿管镜进镜困难36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