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24 01:50:41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034

资料与方法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以下简称“中渗”)患者43例(43只眼),其中男11例,女32例;年龄16~48岁,平均32岁;病程7天~3年,平均30天;左眼23例,右眼20例,矫正视力指数/30cm~1.0。其中<0.11者19例,≥0.1~0.2者7例,>0.2~0.3者6例,>0.3者11例。

眼底血管造影:采用TOPCON-50X眼底相机,按常规方法静推20%荧光素钠(10~20ml/kg体重),4~5秒钟注射完毕,7~20秒时每秒拍1张照片,以后间歇拍照30分钟,照相用乐凯SHD400/27度黑白负片。

吲段青绿血管造影:采用TOPCON-50X眼底照相机病与同步计时器、图像监视仪、视频打印仪及0iS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相连接,吲哚青绿粉剂按每千克体重0.75mg用量配成5ml溶液,少量溶液稀释。在肘前静脉注射2ml稀释液进行试验,观察20分钟无过敏反应后于5秒中注射完吲哚青绿造影剂,通过图像监视观察ICAG图像,测定30分钟。

结 果

43只眼中:①黄斑中心凹新生血管15例,视力指数/50cm~0.3,其中指数/50cm~0.02者5例,占33%;>0.02~0.05者4例,占27%;>0.05~0.1者2例,占13%;>0.1~0.2者3例,占7%。②旁中心凹新生血管者28例,视力

43只眼中,新生血管按典型性与非典型性划分。29例单行FFA,其中典型性10例,占34%,非典型性者19例,占66%。14例行FFA和ICGA,其中FFA、ICGA均为典型性者3例,占21%;FFA非典型性而ICGA典型性者8例,占57%。说明ICGA检出率明显高于FFA,为早期治疗新生血管,控制及缩小病变范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条件。

43只眼中视力与病程的关系:≤0.1者19例,平均7.41个月;0.1~0.2者7例平均病程5.04个月;0.2~0.3者6例,平均病程2个月;0.3者11例,平均病程1.7个月。

讨 论

中渗是一种发生于黄斑的孤立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伴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和出血。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是目前诊断此病的最有效方法。荧光素分子很小,60%~80%与血浆蛋白结合,很快从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从而使下方的脉络膜大血管模糊不清,吲哚青绿很容易与血浆蛋白结合,98%的吲哚青绿在血液中与血浆蛋白结合而运输,减少其经过毛细血管内皮间隙的渗漏,有利于观察脉络膜血管结构,弥补了FFA的不足,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典型性(经典性)与非典型性(隐匿性)ICGA可以更完美展示病变的全貌,对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中渗是以黄斑区灰黄色结节性渗出极少量出血为特征的病变,多发于青壮年,常为单眼发病,病变多发生于黄斑中心凹或其附近,病程持久,常呈间歇性发作,往往持续1~2年,甚至更长,最后进入瘢痕阶段,视力受永久性损害。本病至今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黄斑网膜部有高度的代谢要求,需氧量较高,此处血管又不同于其他部位,因此变性、炎症外伤容易引起黄斑部外层网膜缺血、缺氧,从而生产血管生成因子,刺激新生血管之脉络膜穿过BRUOH膜进入网膜色素上皮下或神经上皮下,引起局部视网膜水肿,出血,渗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落,色素上皮脱落,若不及时发现,早期治疗,可引起局部组织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较大范围的瘢痕形成。本病的治疗重要环节在于早期发现网膜下的新生血管,治疗网膜下的新生血管及新生血管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通过改组病例的分析得出结果,新生血管位于黄斑旁中心及以外者视力状况明显优于新生血管位于中心者。通过FFA与ICGA对典型性和非典型性的检出率明显高于FFA。为早期激光治疗脉络膜下新生血管,控制及缩小病变范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有利的条件。通过43只眼视力与病程的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常与视力成反关系,病程越长,视力越好,充分说明了早期发现和治疗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李凤鸣,主编.眼科全书.中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271-2272.

2 刘忠人,王润生,等.中心渗出性脉络膜病变眼底血管造影观察.西安医药,1985,48(2):28532.

3 Elias Reichel美CarmenA.PULIAFITOC.A,编著.吲哚清律血管造影.ICGA图谱.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3.

上一篇:降低产后出血重在预防 下一篇:布替萘芬联合硼酸治疗浸渍糜烂型足癣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