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熙的近代语文教育研究

时间:2022-10-10 12:03:38

黎锦熙的近代语文教育研究

黎锦熙(1890-1978),字劭西,湖南湘潭人,中国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语言教育家,国语运动和文字改革的先驱,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黎锦熙先生学识渊博、著述丰厚,其研究领域涵盖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辞典、文字、训诂、史学、佛学、文学及语言文字教育等,一生出版专著百余部,论文五百余篇,为近现代汉语语言文字研究及教学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拟从语法研究与教学、语言文字改革与实践、辞书编撰与推广三方面介绍黎锦熙先生对中国语言文字的贡献。

一、汉语语法研究与教学

黎锦熙一生著述等身且研究领域甚广,但最为突出的成就当属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1898年《马氏文通》的出版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诞生,该书以西方语法为蓝本,首次创建了一套以字本位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系统、科学的语法体系。但《马氏文通》缺乏历史发展的观念,完全以古代汉语为研究对象,且模仿拉丁语语法的现象比较严重,一直饱受诟病。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面第一个做出杰出贡献的是黎锦熙先生,他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白话文为研究对象取得重大成果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专著产生,奠定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础。《新著国语文法》以白话文为研究对象,以句本位为指导思想,创建了一个完整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特别是在语法理论、句子分析、词的分类和句子分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第一,该书抛弃了《马氏文通》的“词本位”体系,提出了句本位体系。黎锦熙认识到“词类本身并无繁重的规律”,“就多以句法的成分异别出来”[1],即汉语词类划分比较困难,所以应该根据句子成分来分别词类,在具体分析词类时主要从句法功能上进行鉴别。第二,该书采用“中心词分析法”分析句子的六大成分,这种分析法能划清主干和枝叶,有一定的层次观念,对辨清全局格局,确定句子类型,修改病句都有一定帮助,被广泛运用至今,是传统语法析句法的典型代表,1956年《中学语法教学暂拟系统》析句法便是在该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三,根据词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设置了七位:主位、宾位、副位、补位、领位、同位、呼位。第四,把复句分为包孕复句、等立复句、主从复句三类。总之,《新著国语文法》“使语法知识得以普及,尤其在师范院校和中学影响极大,几乎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一直延续到《中学语法教学暂拟系统》的产生,它标志着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诞生”[2]。

黎锦熙的语法研究不仅是对汉语言语法规律的探索,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便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为此黎锦熙还先后编写或与人合编了大量教材性读本,如《比较文法》《汉语语法初步教程》《汉语语法十八课》《汉语语法教材》等,从不同方面揭示了汉语语法规律,并根据不同对象编写了难易程度不同的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著国语文法》提出的汉语语法图解法能将复杂的句法成分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使得学生能快速辨析词语、确定句型和体会文章章法,在汉语语法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语言文字改革与实践

黎锦熙先生是我国伟大的语言文字改革先驱,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国语运动和文字改革奋斗,他先后制定了汉语语音标准、规范了现代汉语语法,制定和推行了国语罗马字、汉语拼音方案和汉字简化方案。1916年,黎锦熙参与创办了国语研究会,会长为蔡元培先生,其宗旨为“国语统一、言文一致”,希望以此促进国家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统一和规范。

关于语音规范问题,黎锦熙先生早在1919年就主张国语应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他拟定了《国语研究调查之进行计划书》,该计划书的观点受到学界认同,受此影响国语统一会最终采纳了将北京语音作为国语和普通话的标准音。同时,黎锦熙还是“国音字典委员会”委员,他与赵元任、钱玄同、汪怡、刘复、林语堂等人最终确定了北京语音的标准音地位。确定国语标准音之后遇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采用什么符号作为记音符号。1926年,黎锦熙参与制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编成了《国语罗马字国语模范读本》,这是中国第一个罗马字拼音方案;1929年,黎锦熙与人合编了《注音符号无师自通》,进一步推进了注音字母在群众中的推广。关于文字规范问题,1922年,黎锦熙与他人提出了“简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提倡对汉字改革,进一步简化汉字使之趋于实用和规范。新中国成立后,他参与研究制定了简化汉字工作,出版了《中国文字与语言》(1951)、《文字改革论丛》(1957)、《字母与注音论丛》(1958)和《汉语规范化论丛》等著作,为中国的汉字简化和规范工作奠定了基础。1949年,黎锦熙被指定为“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员,负责汉字整理工作。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和简化汉字的施行给人民的语言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加快了中国语言文字现代化的进程,这其中凝聚了黎锦熙先生多年的汗水和心血。此外,黎锦熙还主张推广注音汉字,将汉字与拼音结合在一起印刷,便于读者阅读;他提出词类连写,通过将作为整体的词连写的方式培养读者对词的概念和语感。总的来看,黎锦熙先生关于语音规范和文字改革的绝大部分主张,在新中国汉语规范工作中均被采用,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语文现代化事业的开创者”[3]。

三、辞书编撰与推广

黎锦熙先生在语法研究和语言文字改革方面享有盛誉,在辞书编撰方面同样成果丰硕,他作为主要编写者编写了大量辞典,如《国音字典》(1932)、《国语辞典》(1937-1943)、《学习辞典》(1951)、《学文化辞典》(1952)、《同音字典》(1955)等。当然,黎锦熙先生在辞典编撰方面最值得称道的是《国语辞典》(后更名为《中国大辞典》)的编写。他很早就注意到辞典编撰的重要性,1919年,他在《国语研究调查之进行计划书》中就开始着手准备《国语辞典》的编撰工作;后“国语辞典”更名为“中国大辞典”,1928年,黎锦熙和钱玄同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编纂。此后的20年间,黎锦熙不顾战火纷飞、生活动荡,带领辞典编纂处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编订工作[4]:制定了《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组织大纲》,将编纂处的职能部门分为搜集、整理、调查、纂著和统计五个部分,部下再分组,组下再分股,各部门之间各司其职,确保了编纂工作的有序进行;他组建了一批德才兼备的精干力量进入到编纂处,包括汪怡、刘复、刘毅、萧家霖、白涤洲、魏建功、孙楷第等一批知名学者;确定了编纂的原则、方法和体例,编纂总原则是每一个词都要说明它在历史上的形音义变迁;在编纂过程中,黎锦熙不断改革编纂方法,起草编纂时由于音序法费时费力,决定不以音序为限。后来由于《中国大辞典》规模宏大、卷数巨大,难以速成,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具备,中央文字改革委员会决定先进行《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然后再进行《中国大辞典》的编制,黎锦熙先生毫无保留地将《中国大辞典》的相关资料移交给了新的编委。黎锦熙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有学习文化亟须的工具书,根据自己编纂《中国大辞典》搜集到的资料,编著了许多适应当时需求的字典,主要有《国音字典》《国语辞典》《中华新韵》《新部首索引国音字典》《增订注释国音常用词汇》《学习辞典》《同音字典》《增注中华新韵》《新部首注音汉字字汇》《国字形音大系》《广韵声义通谱》和《文法辞典》12部辞书[5]。

黎锦熙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语言文字研究和教学事业,他的成果为我国语文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语法研究和教学、语言文字改革和辞书编写工作,为普及语文教育、提高语文水平、推广和规范普通话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为“学术之宗师、教育之楷模、爱国之志士”[6]。

参考文献

[1]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3.

[2]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69.

[3]马庆株.纪念黎锦熙先生,促进语言文字科学发展[J].武陵学刊,2011(1).

[4]张涤华.黎锦熙先生与词典编写工作[J].辞书研究,1980(1).

[5]黎泽渝.黎锦熙著述目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34.

[6]许嘉璐.学术之宗师、教育之楷模、爱国之志士——在纪念黎锦熙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0(5).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现代汉语非受事宾语句的概念整合”(12YJC740155)、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句法—词汇语义接口研究”(08D017)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描“天然”本色,抒“英雄”气概 下一篇:真语文须明辨的几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