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

时间:2022-10-09 08:31:02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学习数学能力的前提。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如只有明确牢固地掌握数的概念,才能理解运算概念,而运算概念的掌握,又能促进数的整除性概念的形成。笔者在一次学生测试后,学校安排我参加批阅五年级数学试卷,我负责批阅的试题是一道图形计算题,第一小题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周长,187人仅64人做对占34.2%,第二小题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187人有118人做对占63.1%,第三小题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87人有159人做对占85%,从以上数字不难看出,学生的空间立体感较差,概念模糊,在计算周长时多数同学对相对应的边没有空间意识,对计算的方法和公式的使用模糊,一直还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方法的影响,均是乘以2,而不是乘以4。在计算长方体面积时多数同学是乘以4,而不是乘以2。在计算正方体面积时多数同学是乘以8,而不是乘以6。可见学生在事物的认知过程对物体的感知不足,从而导致在公式的应用上模模糊糊,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又如何从平面的形到立体空间的体形成一个理念呢?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加强数学概念教学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计算和解题的前提。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本人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感性经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小学生来说,感性经验在形成概念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借助学生的感性经验。例如,“分数概念”的教学,教材中对分数是这样定义的:“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这里,关键是对单位“1”的理解,这个“1”并不是具体数字,而是代表一个整体。为了说明这一点,可结合学生自身经验进行举例:一所学校是一个“1”,一个班级是一个“1”,一个小组也可以是一个“1”。这其中包含数量的多少并无关系,主要是看它能否构成一个“整体”,学生一旦理解了“1”的含义,分数的概念也就不难掌握了。

二、运用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式的运用,可以使要领的本质属性更加突出,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例如,在三角形概念教学中,通过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不同面积,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一些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清哪些属于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哪些属于三角形的非本质属性,从而准确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在直角三角形概念的教学中,让学生接触不同位置不同形态的一些直角三角形,如平放着的直角三角形,斜放着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相同的一个角。从而使学生理解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即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又如,在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后,学生再学习多位数的读写就可以运用迁移使学习变得轻松,容易掌握,这样,即避免了教师的大量讲解,节省了时间,又可从中锻炼学习的自学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运用迁移规律,促进举一反三

学习迁移,简单地说,就是旧的学习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运用迁移规律,用旧的学习不断促进新的学习,就能使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变得简单容易,并有提高巩固的作用。例如学生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之后,再学习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时,教师只要运用迁移规律稍加点拨,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四、形成概念体系,达到融会贯通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但概念与概念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许多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一个概念掌握之后,可以有助于其它有关要领的理解,在头脑中形成概念体系。例如,分数和小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表面上看,分数与小数也是不同形式的数,但只要通过实例向学生说明,小数实际上是一种以10、100、1000…为分母的分数,学生自然就会在头脑中把分数与小数联系起来纳入到同一个概念体系当中,在学习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及相关计算时,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上一篇:斜颈对口腔颌面部发育的影响 下一篇: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