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媒介环境下的文学与影视的关系

时间:2022-10-09 06:34:43

多元媒介环境下的文学与影视的关系

随着媒介本身的发展,媒介的整合成为的一个大趋势。如果将影视和文学分别视作两种不同的媒介,从上个世纪开始两者之间发生的一些交融和整合,则可以看作是媒介整合的一例。媒介的整合是伴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和科技水平的发展,传统纸媒介继续发展和包括互联网在内的电子媒介迅速壮大的必然结果,而文学被整合进入其他媒介当中则是在多元多形态的媒介环境下,文学寻求生存而找到的出路所在。而媒介本身的越来越丰富,使得媒介作为一种资源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以前需要借助一定的体制来进行传播的文学产品在这时就必然的要发生变化。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是人的官能的延伸。比如纸媒介上的文字和图像我们都可以认为是人的视觉官能的延伸,而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声光媒介。我们可以认为它是延伸了人的视觉和听觉的媒介,一种媒介在延伸人的官能的同时又会削弱人本身的官能,需要人付出较低的参与度。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说,影视作品因为是人的多种官能的延伸,因此要比文字需要更低的参与度,也就是需要受者自身更少的思考。按麦克卢汉的说法,影视相对于书籍是“热媒介”。而文学作品接近影视媒介,从而使自身影视化,降低自己的参与门槛,获得更大的受众群体。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但是如果文学创作的速度没有变化,还停留在经典时代“披阅十载”的阶段,巨大的影视媒介资源就缺乏内容。实际上,当代社会,教育的普及已经完全颠覆了经典文学时代,多元多形态的媒介诱惑下,众多人的受教育使得文学创作不再是以前被称作的作家的那个群体的专利,而几乎成为所有受教育都可能从事的一项活动。作家,这个曾经一再被神秘化和神圣化的群体的身份已经日渐模糊,因为他们实际上已经置身于一个基数庞大的写作者全体当中。而所谓的作家,也已经只不过是庞大的写作者中的出名者而已。这个庞大的写作者群体是产生大量文学文本的基本保证,而大量的作品的生产,包括通过日益发达的、而且商业化的发表出版渠道进入文化市场的和在蓬勃发展的网络媒体上与读者见面的。以几乎海量涌现,为文学作品的极大富余创造了条件。而在这种时候,触角无处不在的当代媒介和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产业运作制造出来的浓郁的商业气息,更对文学作品由文本形式向更为普及的媒介形式靠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文学的文本形式和影视的联姻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为影视媒介的媒介的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可以说是影视发展自身的需要,也是写作者从巨大的群体中脱颖而出的需要。一方面,纷杂的媒介环境下,富余的文学文本大量生产,写作者、文学作品想要出名,获得更多的读者,越来越多地需要依赖影视这样的媒介。所以写作者本身也主动地向影视靠拢,他们以文学文本写作者的身份将写作目标明确指向影视作品,甚至在写作最初就会考虑这个作品能不能顺利地进入影视媒介中传播。因为传播本身具有赋予受传者社会地位的功能,在获得更大的受众群体的同时,写作者往往能够凭借着影视作品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力迅速走红。在文化产品走进市场成为整个商业社会的一种商品的时候,作为这种商品的生产者,作者在“这个最大众化的领域中放大了自己的身影,同时也逐渐将文学创作“资本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利润。”这是一些作家不断追求使文学文本接近影视媒介的重要原因。这样的情形恰如当年左拉和大仲马等人为报刊写作一样。

文学文本的创作和影视作品的作品有不同的特点。文本凭借文字本身来传播,具有抽象性,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影视作品的语言则凭借着声音和图像来传播,具有形象性,是观众可以直观感受的文学作品可以借助文字的魅力展现性格和心灵的复杂,影视作品就可以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将抽象化为形象。应该说作为不同的艺术门类和媒介形式,两者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但是在文学文本向影视靠拢过程当中,文学文本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文学文本在生产的过程中,不仅受到了来自影视媒介的刺激,实际上也受到影视媒介传播特点的思维影响和制约。

首先表现在,文学文本的创作题材大大扩大了。影视作品的题材主要是针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暴力灾难恐怖等非正常态的现象和问题。现在文学文本的大量扩大到这些题材正是受到影视的影响,是迫切进入到影视媒介领域的心理体现。其次是在文学文学创作中大量的运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跳跃的视角叙事,都被运用到文学文本的生产当中。这是一种借鉴和学习,实际上为文学突破传统提供了经验。第三,就是电影化的语言进入到了文学文本中。跳跃式的场面、浅层次的人物性格刻画、断面式的场景描写、缺乏逻辑的情节以及接受了声响色彩效果影响的文字和文字视觉化后带来的想象平面化等都是表现。

在这些影响之外,其实最受到批评的还是文学文本接近影视媒介之后,写作者产生的功利心态和影视化影响下文学的精神性不断商品化造成的危机。功利心支配下的写作者放弃了写作的崇高性,自觉自愿地在媒介的漩涡里随波逐流。文学作品在日益普及的同时,即使好作品还是不断出现,但真正的经典却形成了“千呼万唤出不来”的尴尬局面。而更有写作者指出:“每一部小说都有他自己的魂,而影视改编大多制造出一些没有灵魂的东西,是把小说的外壳剥下来,再把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抽出来,在这基础上注水、注水、再注水,电视连续剧大都是一对多次注水的注水肉。”这种尖锐的批评背后实际上隐含了一种忧虑对文学精神性商品化的忧虑。

文学作品向影视媒介靠拢,其实在最初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比如在电影在发展的初期,就采取了将文学名著直接改编成影片的形式。但是,一旦作家发现电影这样崭新的媒介较之传统的发表出版体制下生产的作品具有更大的号召力,情况就改变了。在我国电影发展的早年,很多鸳鸯蝴蝶牌的文人就参加制作了大量的电影作品。但是,表现最为突出的还是在当代,作家和影视作品的亲密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甚至有很多作家直接参与到作品的电影化当中,与导演合作推出作品。实际上,写作者在这个时候已经产生分化,一部分坚守着文学主体性经典地位的信仰,一部分则在市场化的大道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其实,按照麦克卢汉的理论,任何一种媒介都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影视媒介寻求文学资源作为自己的内容,或者说,文学文学不断地受到来自影视媒介的影响,当前文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文学走下了圣坛不再是以二元对立姿态发展,不断分化的写作者和文学作品彻底地呈现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文学状态。只有这样的状态才是文学的正常状态。实际上,电子媒介一经产生就和前他的媒介是纠缠在一起的,考察文学的电子媒介时代的开端,要将开端确定于网络的出现。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文化资源的大量丰富,是当代文学生态产生的客观条件。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认识到了一种完全发展的整合以往文学生态中各种样式的全新的整合文学。这种文学是不区分读者和作者的互动文学;这种文学又是完全个人化的消解了职业作家的文学;这种文学还是在极大程度依赖于传播媒介进行传播的文学,而且后者是他的主要特征。这样的信息时代,任何信息离开了媒介都不再是信息,媒介本身已经成了信息。因此我们把当前的文学生态称为传播媒介文学,而文学和影视媒介的结合正是这种传播媒介文学的一种表现十分不错的形式。影视媒介作为电子媒介的一种在今天的网络环境通过和网络媒介的整合成为了网络媒介中更具个性化的传播方式,文学和影视媒介的结合必将有更大的发展前途。无论有多么的担忧,实际上分化的写作者正是这一进程的推动性力量。

随着社会产品的丰富,在近代文学的末期,“自娱复娱人”已经成为了文学理论家的口号,大量此类文学作品出现后,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化。我们既需要有写作者坚守着文学精神,但是也需要娱乐的、浅层次的不需深入思考的作品出现。随着资源的丰富,如果不是借助于影响力强大的现代媒介传播,文学作品很难再现“洛阳纸贵”的一幕,这就是当前的文学生态。个性化写作,借助于影视媒介,使自身更加适合新媒介的传播需要,甚至成为新型媒介的传播内容,使得文学能够在更广范围内传播,获得更好地传播效果。这是文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学能够获得新的发展走向新的辉煌的必然途径。

上一篇:文学与影视之间 下一篇:电影《阿甘正传》插曲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