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影视之间

时间:2022-06-01 12:15:27

文学与影视之间

问:“影视同期书”现象,对于当下像您这样从事文学和文化研究的人来说,应该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目前对同期书的定义是:在电影、电视剧刚刚上映或热播的时候,推出的同名书籍。您认为“影视同期书”算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纯文学小说呢?

葛:小说和剧本其实有严格的区分。小说是语言艺术,描写很重要。影视剧本是视觉艺术,对话是视觉工具。影视同期书严格说来不算纯文学小说,因为它的文学性是有疑问的。但是,这种体式的小说,不一定没有阅读价值。读者还是可以从中欣赏到情节美、对话美、风情美等等东西的。

问:那您觉得它与纯文学意义上的小说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

葛:真正的小说应该是:1、民族志,是针对一个民族的,充分展示一个民族对生活的理解和想象的;2、时代志,它是记录时代生活的书记簿;3、个性展示,作者的语言个性。但是,影视同期书,不可能是这样的东西,大多数情况下,影视同期书都比较粗糙。大多只是对话,对话又都多受情节交代等要求的限制。

问:影视和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您觉得“同期书”这种影视和小说之间的联姻,对小说艺术来说是一种损伤还是一种补充呢?

葛:理论上说,对小说这种艺术样式是没有根本性影响的。但是,小说的影视化确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轻响。比如:《达芬奇密码》,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影视化的小说。中国当代也有这种情况。我在写小说的时候,常常也会不自主地受影视思维的影响。影视是时代的主流艺术样式,小说不是,小说受它的影响是正常的。但是,影视影响非常大,《达芬奇密码》,作为书的时候,我没有担心它会影响中国人什么?中国人喜欢看书的实在太少,宣称喜欢看书的人中看得懂书的又更少。一本书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小说今天的读者很少,或者,我把我的逻辑反过来,大多数读书的人是会解析文字的,他们知道,他们对面的是什么――是一个叙事文本,简单地说,就是小说,什么是小说,小说就是谎言,是和真实不同的一个反真实的东西。

但是,一部电影就不是如此了,一部电影可能会把自己弄得每个人都看得懂,每个人都会相信。

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的时代里。到处都充满了视觉。但是,我们对视觉是没有抵抗的――我们差不多很少有人真的经受过视觉训练,如何“看”?这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的直觉是“眼见为真”。我们先天具有相信眼睛的禀赋。

《达芬奇密码》在银幕上,它是视觉的,然而,它依然是一部叙事作品――它是谎言,它的图像是世界的影子,而不是世界本身。

我们可以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它可以从精神分析的视角解读它,等等,―但是,我们不能说,它是“真实”的――

我的意思是说:它是叙事意义上的东西,而不是信仰意义上的东西,它关于基督的一切说辞,都是在叙事(虚构),而信仰是不能在叙事的层面上被讨论的。

叙事――它关于娱乐、性情、欲望、悖论、感觉。

信仰――它关于真理、坚守、审判、信靠、苦难。

《达芬奇密码》是前者,而无关乎后者。

影视和小说在虚构上又是一致的。

问:举个例子,《活着》未拍成电影时,就一直受欢迎,但后来的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图书的销售。但是,当被采访是否愿意自己有更多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时,余华表示:作品能否被改编成影视剧,这对作家来说是非常被动的事情。您如何看待作家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呢?

葛:影视不是一个人的产品,它是很多人合作的结果,里面需要资金、技术、艺术等多方面的人,它是一个产业形态。尽管最后它是艺术作品。我对自己作品的改变不太感兴趣。我几部小说都是交给别人改的。我自己没有兴趣改自己的东西。另外,我希望自己的东西经过别人改,能得到提升。作家不必过分看重影视。作家就是作家。

问:张艺谋曾经说,“文学驮着电影向前走”,而如今的“影视同期书”却将文学和影视的关系颠倒过来。从长远来看,您觉得这对影视和文学的发展是利还是弊呢?

葛:影视是主流样式,文学受影视影响。文学已经不是主流了,文学要意识到这一点。这一点对于作家来说,也非常重要。否则作家就不能存活:成天想着想影视明星那样有名和有钱,你怎么获得下去,想想那些昆曲家,他们更惨,但是,还活着,为什么,你喜欢就喜欢,就写,不要和电影比较。电影电视是主流样式,你不是,他们一夜可以有1000万观众,你没有,你的样式不对,不是你自己不对,这件事儿,不是你可以决定的。影视对文学的作用:淘汰的作用。以后,文学渐渐地会是一部分人的小情趣,就像今天那些在茶馆听说书的人一样,以后渐渐地是读图的时代了,文学会越来越没人玩。

问:近来,文学与影视的联姻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您认为这是不是图书市场所遭遇的尴尬和悲哀呢?

葛:无所谓。文学可以借力玩玩,但是,也是权宜之计。

问:您作为知名的学者和评论家也从事小说创作,近年来您又涉足影视领域的研究工作,请问您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什么?

葛:我是研究中国现代当代文艺思潮的,我是文学史学家和文艺理论专家。我近年的研究方向:身体政治――重新解读二十世纪中国文艺史。

问:听说您近期还创作了一部剧本,可以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

葛:不值一提。南京电视台在拍,《下―站,北京》。写一群都市女孩儿的爱车梦的她们喜欢赛车。

问:这部剧本拍成的电视剧大概什么时候可以上映?

葛:明年初吧。反正得在奥运前出来。

问:作为小说评论家和剧作家,您是怎样客观看待“影视同期书”这一文化现象的呢?

葛:也许,我不会出我的影视同期书。当然,要抵挡得住各方面的压力。

上一篇:谭盾电影音乐的艺术 下一篇:多元媒介环境下的文学与影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