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电影音乐的艺术

时间:2022-08-08 01:45:21

谭盾电影音乐的艺术

[摘要]本文通过谭盾一贯的音乐创作来全面剖析其电影音乐的风格与特点,探究其音乐创作中所包含的民族情节的根源,揭示其作为国际性音乐大师在电影音乐创作领域中所具有的包容性、创造性以及在电影原声音乐发展上的新思路,强调出谭盾电影音乐的创作对中国电影音乐发展所具有的启示性的意义。

[关键词] 电影音乐创作 民族性 交响性 中西音乐交融 多元音乐文化 音乐创造力 视觉艺术

谭盾,这位一直在从事着严肃音乐创作的音乐人,由于进年来和几位著名华人电影导演的合作,以及所获得的奥斯卡最佳音乐奖而变得家喻户晓起来,这样的合作和经历不仅为他的音乐创作开辟出了新的领域,而且,也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电影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和震撼,因此,对于谭盾音乐创作的研究,对于谭盾电影音乐艺术构思和创作的分析与解构,将对中国电影音乐乃至世界电影音乐的创作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谭盾曾创作过四部电影的配乐,最早是为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好莱坞电影《夺命感应》(Fallen)创作电影音乐,之后就是我们熟知的李安的《卧虎藏龙》、张艺谋的《英雄》,以及最近冯小刚导演的《夜宴》

谭盾・音乐创作・风格

1957年8月18日谭盾出生于湖南长沙郊区思茅:中,自幼深受中华楚文化的影响,高中时下放到农村插队,后在县京剧团开始其职业音乐家的生涯。1978年,谭盾带着一把只有三根弦的小提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赵行道、黎英海直至获得作曲硕士学位。1986年,谭盾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随大卫・多夫斯基及周文中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至今谭盾旅居于美国纽约。

从谭盾一贯的音乐创作来看,其音乐属于前卫、先锋的现代音乐风格范畴,无论是他在国内所创作的交响乐作品《离骚》、《风雅颂》,器乐作品《天影》、《双阙》与《九歌》等;还是他在国外创作的为音乐界著名的“克罗诺斯弦乐四重奏”而写的《鬼戏》及为日本NHK交响乐团创作的《门》,为香港回顾创作的《交响乐1997――天地人》,歌 民、剧《马可,波罗》、《牡丹亭》;以及为美国纽约爱乐乐团创作的协奏曲《水》等作品,都体现出在新的音响和技术上的不断探索和追求,这些作品使其成为世界先锋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以令人惊奇的创作成为越来越被国际乐坛瞩目的重要作曲家。

电影音乐・回归・民族性

在谭盾的电影音乐中,其前卫的具有后现代的音乐创作手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很强的可听性的音乐,其手法多是传统的。我们很少看到他以往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新潮气息,即音乐的无调性、多调性、不协和音响等前卫音乐的元素。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电影音乐属于通俗性艺术的范畴,是一种大众化的音乐娱乐形式,一种不同于他所从事的现代音乐的形式,正是如此,使他在另外的一个音乐领域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也使我们体验到了谭盾创作风格在电影音乐中的一种回归,从后现代音乐风格向传统古典风格的回归。

由于谭盾主要的电影音乐的载体是中国电影,因此其一贯的音乐创作的根,音乐灵感的源泉,骨子里与潜意识中的民族性,在他的电影音乐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并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如在电影《卧虎藏龙》中,谭盾让马友友将大提琴拉出了马头琴与二胡的声音,虽然是用西洋乐器演奏,但音乐表现出的内在情调却是纯粹中国式的,那深沉而伤感的滑音,具有着中国江南婉约、细腻的柔情,一下就触到了观众的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广泛而恰如其分的运用,是谭盾电影音乐民族情节得到体现的最重要的手段。在电影《卧虎藏龙》中,配乐《南行》使用了民族吹奏乐器竹笛,其旋律优雅、委婉,描绘出地道江南清新、秀丽的风情;配乐《穿越竹林》中箫的运用,使古代江湖武林的神秘气息扑面而来;《交锋》中琵琶铮铮的音响如金戈撞击之声,让人感受到似古曲《十面埋伏》中的杀气;《思慕青冥剑》中二胡的运用,显现出超脱、空灵之意境;《永恒的誓约》中维吾尔族的传统乐器弹拨乐热瓦甫奏出的背景音乐,以及其特色的民族音调,使新疆天山草原的景象跃然眼前;配乐《夜斗》与《丝绸之路》中葫芦丝的运用,刻画出月光之夜的寂静与丝路之悠远;在电影《英雄》中,配乐《棋馆古琴》中古琴的运用,也许最能体现中国棋道的雅致飘逸之风:在电飘卧虎藏龙》中谭盾在两处用了绝招儿,一处是在竹林里打斗,一处是两个女侠的飞檐走壁。这个绝招儿就是中国鼓,这两场戏的音乐都是用鼓做的,吸取了中国戏曲的手法,可以说打出了中国特有的神韵,这个神韵乐队是奏不出来的,它们使影片的结构颜色画面达到了完美。而《英雄》中,打击乐器中国大鼓、小锣和戏剧拍板在整个电影音乐之的贯穿使用更是加强了氛围的营造和中国音乐特色的标榜。

谭盾电影音乐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在奥斯卡颁奖礼上发言,谭盾曾经提到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从音乐学院时期的创作开始,他的音乐创作就不断采集和吸收中国各地、各民族的音乐元素,追求民族器乐演奏的突破,新的音色,新的手法,新的意境都是他探索的目标,在作品中对各种民族乐器的演奏和组合方式都有了大胆的突破,同时,其作品的在内容和选材都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更加追求其音乐内在本质的民族性,特别是对戏曲音乐文化和他的家乡湘西楚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解构,使其作品更具民族文化内涵。谭盾认为他的音乐灵感跟湖南的民间艺术有很大关系,如湖南的那种打击乐、湖南的那种弦子,湘西的苗族、侗族、瑶族的音乐、土家族的音乐,以及包含有楚文化、巫文化傩戏――那是最早的一种祭祀歌舞,对他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电影《卧虎藏龙》和《英雄》中丰富的民族乐器的使用,以及它们带来的特殊的音色和意境,应该说是和谭盾扎根民族音乐创作的结果。

中西合璧・交响性

作为一位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的国际性音乐人,谭盾的音乐语言和音乐形式注定不是单一的,他认为在浩瀚的音乐世界中要建立自己的国度,总要先找一个落脚点。他在一次收集民谣的经历中,发现自己安身的地方,那就是在中西的交汇处。因此他的电 影音乐也充分的体现出强烈的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首先是其电影音乐表现出的强烈的交响性。西洋管弦乐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改进,无论在音乐的旋律、和声、织体、音色等方面,还是在音乐内在深度的表现上,都具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并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因此,它也成为谭盾音乐表现的重要载体,西洋管弦乐队的交响性特点,或气势磅礴、或细腻婉约,各种乐器之间的谐和运作都被谭盾发挥的淋漓尽致。在电影《英雄》中,由于其情节与故事背景的要求,历史的凝重与辉宏、个人的英雄主义色彩等都成为音乐着重表现与刻画的聚焦点,因此,谭盾采用了不同于《卧虎藏龙》的表现手法,充分发挥了西洋交响乐团的巨大表现力,使北方粗犷、豪放、果敢的人物性格以及狂沙吹尽、大漠孤烟、帝王的霸气等意境,通过音乐使观众一览无遗。如配乐《闯秦宫》,其旋律用铜管组乐器吹奏出如同战斗号角之音,高亢、威严、暗藏杀机,背景伴以全部弦乐的节奏铺垫,气势宏大而壮观,同时,配以人声呐喊式的衬音、大鼓的有力节奏、钟磬的铿锵之美、电子乐的袅袅缥缈之音,各种音乐元素有条不稳的协调发展,那千军万马、浩气长空、唯我独尊、力挽狂澜的英雄之气在整个管弦乐队的交响之中,扑面而来,着实令人感动和震撼。另一方面,在西洋乐器的演奏中,赋予其东方古老中国的神韵和气质,真正的洋为中用,中西合璧。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体现在具体的音乐当中,就是音符精而少,而意境深远、飘逸,令人有无限的回味,即所谓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而谭盾的电影音乐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表现出东方古国的非凡神韵。在《卧虎藏龙》中,大部分音乐的旋律单纯、朴素、统一,和声简单明了,配器清淡。而承担主要旋律的演奏并多次出现的乐器就是大提琴,在影片中,我们听不到其一贯的西洋风味,而是奏出了带有滑音的浓郁的东方色彩的音调,一种酷似北方草原马头琴和二胡的东方天籁,如主题音乐《卧虎藏龙》、配乐《荒漠奇情》等,在委婉、深沉、粗犷之中,不乏细腻之情,使我们在熟悉的声音当中,感受到一股清新之气,加之著名华裔大提琴大师马友友的精彩演绎,真可以说是珠联璧合,令人感叹。其音乐能得到奥斯卡奖项的认可和西方观众的青睐,这也应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而在电影《英雄》中,这种中西合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如主题曲《天下》中,大提琴奏出的音调,摆脱了对中国乐器的模仿,而在古老东方风味、意境和表现上,做了更深层次的挖掘,一种空旷、苍凉、精神孤寂、大家大我的境界,表现的更为突出,准确的体现了电影的最终意图,使我们看到了谭盾非同寻常的功力。但是,作为一个人最大的障碍就是完全的突破自己,《英雄》音乐中大量滑音和相似曲调的运用,让人感到了与《卧虎藏龙》的雷同之处,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然而瑕不掩玉,从交响性与中西交合的角度来看,《英雄>肭配乐仍然是中国电影配乐之中的典范。

世界音乐・多元音乐文化

谭盾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曾说作为一个作曲家,他的梦想就是让音乐成为无国界、跨领域的艺术。这话也道出了当今世界音乐发展的潮流与倾向。如今正是世界音乐文化多元化融合风潮兴起的时代,就音乐而言,东方与西方、古典与前卫、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传统与现代、简单与复杂、通俗和非通俗之间的界限都将被打破,音乐创作的理念也将是把被固有文化分隔成不同类别的音乐融合在一起,通过引入新的表现形式和创新观念而让音乐更具有挑战性、更能吸引众多的听众。这正是谭盾在他的电影音乐,不断探索和追求的方向。在电影《英雄》的配乐《风》中,将日本鼓用中国的打法来演绎并加入中国叉和人声,听起来杀气腾腾,震撼心魄;在配乐《飘:胡杨林》中,则采用了日本童鼓、帕尔曼小提琴与女高音独唱的结合,音乐徘徊在现实与浪漫之间,使阳刚、浪漫、柔情、沧桑相互交织在一起,生动而准确的刻画出影片人物在、妒忌和国家民族情感之间的纠葛,其中的女声的唱法也介乎于摇篮曲与说唱乐、流行乐与古典音乐之间。配乐《棋馆古琴》中:谭盾使帕尔曼小提琴和中国古琴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东西方不同的浪漫在2000多年以来首次融合到一起。为了把帕尔曼的浪漫容纳到中国传奇里,谭盾把自己当年在美国街头拉过的小提琴拿来,把弦全部换成二胡用的丝弦,再现了古书记载、现已失传的“秦弦子”音色,听起来像二胡、马头琴、弦子的结合体,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绝佳效果,这段音乐可以说是中西文化最直接的碰撞和融合了。其实,这样的试验和探索在谭盾的第一部电影配乐中就体现出来了,在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好莱坞的电影《夺命感应》(FaJJen),他就加入了澳大利亚土著人乐器作为音乐的模式,将多种音乐元素进行结合,创作出导演所希望有不同的声音与众不同的音乐效果。而《卧虎藏龙》与《英雄》的主题歌却是以流行风格为主的演绎,从旋律到配器都具有通俗的意味,特别是流行巨星李玟和王菲的个性演唱,增加了影片与大众的亲和力。因此,谭盾的电影艺术真正具有体现了容纳百川的国际性和多样性。

创造力・视觉艺术

在谭顿一贯的音乐创作中,最值得推崇的就是那层出不穷、别出心裁的奇思妙想,表现出艺术的智慧和创造力,音乐这门声音的艺术在他的手中具有了新的生命力。他的一部重要的作品《水》,经由纽约爱乐乐团首演大获成功,这部作品的演出十分特别,台上全是水,水即是独奏乐器。谭盾为此专门做了50多种有关水的装置,它们让水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给人们带来了新奇的感受,令人激动而振奋。其实,这只是他众多独特音响作品中的一个,在他以往的作品中,埙、陶、纸、石头、编钟、英文打字机的打字声、手击声以及中国韵味的人声吟唱等各种声音,都曾被使用过,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并且,他已经不再满足于在声音上的创新,而是在作品中开始加入更多的视觉元素。如他的作品《地图――寻找遗失中的根籁》,就是一部听觉与视觉的盛宴。在作品中,谭盾不仅使西洋交响乐和中国湘西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交织互动,而且还加入了高科技的电脑与多媒体的影像合成的视觉元素,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谭盾新的音乐形式――多媒体交响协奏曲。而电影音乐对于视觉效果的营造正符合了他的追求,使谭盾找到了新的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作为电影音乐创作的后续作品,《卧虎藏龙》和《英雄》的多媒体交响协奏曲,正是延续了他在音乐上的这种试验和探索,更是满足了谭顿在音乐视觉和听觉方面的追求,使音乐与画面、听觉和视觉的结合上得到了重新的诠释和进一步的升华,体现出谭盾在音乐方面的创造力和其一贯的音乐创作风格,同时,这种探索无疑也为电影原声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结论

写中国自己特色的电影音乐一直是很多电影音乐人的追求,而谭盾电影音乐的成功,为中国电影音乐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的启示。在信息与传媒技术如此先进而多变的今天,只坚守“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信条是远远不够的,在扎根民族音乐的同时,国际化、多元化的音乐创作,以及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段和大胆的想象力,才是中国电影音乐走向世界影坛的必由之路。电影是一个无拘无束的领域,是任思绪自由翱翔的空间,在这里音乐和文化无所禁忌,谭盾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的突破,才能带来中国电影音乐的传奇。

上一篇:企业品牌在电影营销中的传播方式研究 下一篇:文学与影视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