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引导下偶像崇拜的异化探析

时间:2022-10-09 06:10:14

媒体引导下偶像崇拜的异化探析

摘要:在这个由媒介构建的地球村,我们正在被自己所生产的大众文化产品所支配。我们沉醉于表面的浮华娱乐,而忽视了深度的意义,媒介为我们带来了异化的文化世界,也带来了异化的偶像崇拜。从群体心理学角度,结合大众文化的特性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浅谈异化的偶像崇拜,并从媒体引导、大众自律等方面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媒体引导;偶像崇拜;异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094-02

1 偶像崇拜如何异化

1.1 大众传媒的炒作之风催生偶像崇拜的异化

偶像崇拜说到底就是一种文化信仰问题。一种文化信仰的变迁无疑受到时代大环境中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然而在这个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传媒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媒体中的大众偶像已不再完全因为意识形态和权利的强制作用,而主要是出于媒体为求生存、谋发展而对金钱和利益的追逐。此时,传媒不仅宣传偶像,它还加入到整个制造、包装、传播偶像的流程中。一些媒体选择容易为广大受众喜爱的偶像类型,塑造易于被他们喜欢的形象。

原本大众只是对明星的外貌、演艺、成就感兴趣,可他们如今从媒体上接触到的都是这类隐私性信息,久而久之,崇拜心理就走向了灵魂扭曲。报道明星――塑造偶像――大众崇拜偶像――赢得稳定的发行量,这就是一些媒体塑造明星偶像与赚取利润之间的“良性循环”,某些媒体还美其名曰“明星效应”。可是这些媒体在赚取高额利润和高发行量的同时,却丢掉了媒体的灵魂――社会责任。

1.2 传媒引导的失语是偶像崇拜异化的重要原因

媒体作为时代的守望者,决定了他拥有独特的话语表达权。媒体自觉的话语表达是一个逆向选择的过程,即无论你要讲什么具体的事件和道理,选择这样的新闻信息而不选择那样的新闻信息向受众传递,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你到底要为谁说话,到底想说什么话。在媒体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传媒更应该选择慎重地为受众整合、梳理看似杂乱无章的资讯,牢牢把握导向。但是如今的大众媒体却有滥用话语表达权的嫌疑,不仅缺乏正确的导向,而且有意失语,导致大众曲解。

对明星私生活的紧追不舍,对明星绯闻的津津乐道,捕风捉影,甚至大肆炒作明星们的不良行为,这样无疑给蒙昧的受众一种暗示,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引导。真正的主流媒体,应该选择社会主流信息,通过主流传播,向主流人群说话。

1.3 宣传榜样的缺位导致偶像崇拜异化

为了提高媒体的影响力,一些媒体想方设法从偶像身上挖掘新闻,争相报道明星的三角恋、吸毒、暴力等具有冲击力的新闻。这样,偶像和偶像报道其实已沦为大众娱乐的调味剂,只有作为商品的符号意义,而没有榜样的精神力量。正是由于缺乏榜样力量,当代偶像就好比美丽的躯壳,娱乐价值消耗殆尽后的精神导向缺失。一种现实的虚幻镜像出现在大众周围,这种虚幻的镜像屏蔽了现实的真实性,由于分不清真实和虚假,大众在“拟态环境”中已经迷失自我。一方面是明星们充斥了大众的视听空间、娱乐空间、新闻信息空间,甚至那些低级趣味的东西通过刻意炒作污染着他们,另一方面创造人类精神和物质财富的生动榜样在媒体上少见踪影,或流于刻板。如此一来,大众的偶像崇拜就只能流于影、视、歌三类明星了。2 异化的偶像崇拜所产生的影响

2.1 网络暴力事件的激化

“艳照门”的出现,使一直迷恋偶像的人们开始狂躁不安,有人辱骂,有人戏谑,一些人逐渐认识到,其实自己一直在被欺骗,可是,真实的存在在虚拟的影像符号的泛滥中被遮蔽。大众的精神生活也只是在感官愉悦的层面上尽情享受影像世界中偶像的流光溢彩罢了,而这种享受不会带来精神的升华,反而产生心灵的空虚和迷茫。人们在迷茫中逐渐丧失理性,非理性一直支撑着他们,使其全然不觉欺骗他们的是媒体,而反以为是明星。其实他们也不过是媒体的产物,沉淀在大众心中的完美形象完全由媒介操纵,他们并没有诠释自己毫无缺点,却要时刻受到这种膜拜,已至于他们的隐私也得不到保护。

2.2 大众主体性的丧失

偶像崇拜的异化还促使大众行为受其左右,大众的思想意识也受影响。人们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形成了追求消费的价值观,在消费的过程中常常失去主体意识。大众在广告的诱惑下购物,在媒体的指导下生活,甚至摹仿明星的思维方式,自愿地消解个体的独立性。“沉默螺旋理论”将民意定义为“迫使人顺从的权利”。诺尔纽曼认为民意动力的来源在于人类有害怕孤立的弱点,而害怕孤立之所以会影响民意的形成,是因为个体会通过将自己对某论题的意见与环境中的强势意见进行对比,并判断两者的一致性。如果两者差距过大,那么个体会考虑环境的压力而放弃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改变自己的意见。如此一来,环境中的强势意见会越来越强,甚至强过其实质,而弱势意见易于越来越弱,甚至弱过其实质。

2.3 单向度思维的产生

偶像叙事是当代文化的显性特征,盲目崇拜―学习―模仿正在进行一场浩大的形象工程,“偶像”是通过幻觉而获取的某种价值与知识。偶像崇拜的再生产过程,并没有为社会增添什么,这种欲望复制自身,疏于创造,是一种懒惰的坏逻辑。学习过度的结果就是毫无创新性的模仿,歇斯底里地去模仿就变成了崇拜。“偶像崇拜”填补了成就感与身份感的空缺,并促使这种模仿一如既往的进行,最终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一个只会模仿别人的单向度的人。

3 针对偶像崇拜异化采取的分析策略

3.1 合理的“议程设置”,树立多元化偶像

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提出的大众传播议程设置理论告诉我们,传媒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判定他们认为最重要的部分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借以影响受众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这一理论对媒介如何选择新闻信息,以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方面大有启发。我国的媒介偶像不应该是一种平面的、单一的娱乐化偶像,它应该是百花齐放的,而现在却出现了明星偶像独占鳌头的情况。因此,媒体应该进行合理的议程设置,对当今媒介娱乐化的现状加以修正,给予更多的时间、空间,去宣传其他领域的偶像和事迹,尤其是那些历经时代考验,浓缩了时代和传统文化精华的传统偶像。传媒应该加强文化功能的正面效应,在传播其他领域的偶像时做好建设和传递主流文化的工作,担当好除娱乐功能外的传播知识、教育大众的其他社会责任。

3.2 利用“沉默的螺旋”,把握好从众心态

大众传媒的宣传有着“沉默的螺旋”作用。媒体所宣扬的东西通常都会被大众认为是主流意见。而群体心理学告诉我们,大众害怕被孤立,特别是被周围的人所孤立,所以他们会服从大多数人,改变自己的意见而遵行媒体所宣传的。在偶像宣传这方面,媒体应该理性宣传明星新闻,不刻意迎合受众的窥私欲和好奇心。

作为普通受众,天生就有一种窥私的欲望和好奇心,媒体满足受众需求,但并非无限地满足他们的这种窥私欲。媒体应该认识到,偶像的隐私权也应该受到尊重。虽然作为公众人物,偶像的隐私空间比普通人小,但是媒体也不应该为追求收视率、收听率一味迎合受众、揭露一些缺乏价值导向的偶像新闻,不仅给当事人造成很大伤害,还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终确立的青少年造成误导。

3.3 让更多的平民化典型走进媒体

偶像不在于高大全,而在于贴近性。越贴近生活、贴近受众的偶像越能引起受众的共鸣,其宣传效果也越好。媒体在选择榜样进行宣传时,必须体现时代性、代表性和典型性,应该给传统偶像增添现代化的元素,老调重弹的旧榜样让人生厌。而在选择新偶像时,需要抓准闪光点。同时,还应拓宽新偶像的内涵和外延,让多种类型的偶像展示给受众,引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引领媒体的主流导向。

参考文献

[1]雷启立,孙蔷.在呈现中建构――传媒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9).

[2][美]马尔库塞(Marcuse)著,张峰译.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3]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

上一篇: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原则探析 下一篇:奥巴马医改的历史性跨越与现实性启示